从塞北灵验佛石庙到东庙宫

田舍翁

<h3>从塞北灵验佛石庙到东庙宫<br>张桂茹<br>要说围场的东庙宫你肯定知道,要说坝上塞北灵验佛石庙有的人可能就不知道了。其实它们是有一定联系的。<br>塞北灵验佛石庙座落在围场塞罕坝北曼甸林场石庙子营林区附近。石庙由13块雕刻见方的石块砌成,座北朝南,高1.96米,宽1.21米,进深1米。庙顶由一整块石头凿成瓦顶状模样,小巧古朴,别具一格。庙内供一尊坐佛像,身披红色袈裟,两小童侍立左右,均是满族官服装束。庙门两旁,雕刻着一副对联,字迹清晰,笔力遒劲,上联是:“清得道千秋不朽”,下联是:“塞北佛万古流芳”,圆拱门上横批是:“英灵千古”。在庙前有一座石碑,因年久风雨剥蚀,字迹已无法辨认。石庙附近有一山泉,汩汩流淌,水质清澈甘甜,可直接饮用,是天然矿泉水。传说,早先年那里曾是一个水潭。<br>说起这座石庙,还真些来历。传说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熙皇帝巡狩塞北。十三日傍晚,当大队人马行至今围场境内的三星潭附近时,天空突然雷声滚滚,下起大雨。康熙皇帝与随行官兵急忙避入一片丛林中。<br>有一位大臣进前奏请皇上:“请陛下找个避雨的地方小憩,待雨过天晴再赶路也不迟。”<br>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却用手中的马鞭一指天空,生气地说:“下吧,下吧,就是下红雨,朕也要继续赶路!”<br>这时有人见到三星潭方向真的似有红雨降落,天空劈雳闪电一刻不停,随行的官兵个个胆战心惊。康熙皇帝表面虽不失态,但心中却也不断地敲小鼓。<br>正在此时,康熙皇帝忽然看见坐骑前方的地上有一只尺许大的金色蟾蜍,双爪相抱如作揖状,双目炯炯有神,望着他似有期待,似乎向他表示着什么。康熙皇帝正在避雨,准备雨停继续赶路,并未将这蟾蜍的怪异举动当回事儿。<br>金蟾见皇上无动于衷,便大叫一声,转身向林外蹦去。它蹦了几步,见皇上仍原地未动,又回头连叫两声,继续朝林外蹦去。<br>康熙皇帝虽对此蟾蜍的行为觉得奇怪,却仍未理解它的用意。<br>金蟾又停下来,朝皇上连叫三声,又向林外前方蹦去。<br>这时康熙皇帝才发现此金蟾只有三足,前二后一,俗话说“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人有的是”,心中暗想这只三足蟾蜍定有来历,于是恍然大悟:“这是要我跟着它走啊!”康熙帝立刻率领人马紧随金蟾迅速向林外走去。<br>金蟾边跳边叫,虽然雷声响似山崩地裂,金蟾的叫声却始终听得真真切切。当人马全部走出树林后,随着“咔嚓”震耳欲聋地一声雷响,身后腾起一片红光,丛林“劈啪”作响之声追魂摄魄。康熙帝回头再看那片树林,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树木皆为雷击,东倒西歪,一片狼藉,整片树林已笼罩在熊熊大火之中了。<br>瞬间,雷声停了,天空晴了。康熙皇帝马上命人寻找那只金蟾,却不见了踪影。他心想:“这一定是神灵显圣保佑我。”又回想金蟾当初抱爪作揖,似有讨封之意,于是便高声说道:“金蟾在哪里?听朕御旨!朕封你为‘敦仁镇远神’,承受人间香火祭祀。但你也要不辜负朕的期望,一定要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br>只见,金蟾不知从哪里已跳了出来,双爪环抱如作揖,颔首点头如叩谢状,然后迅速跳入草丛不见了。<br>敦仁镇远神,乃兴安大岭之山神,建立木兰围场前,并没有供朝拜祭祀的固定神庙。康熙皇帝每次举行秋狝大典,总要派人先期到塞罕大坝朝拜山神。按照康熙皇帝修敦仁镇远山神庙的御旨,后人就在此处修建了一座山神石庙,供人间百姓祭祀。因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后来逐把石庙所供之神改叫塞北灵验佛。前清的过往行人和运盐的勒勒车队、驼队,都要到这里焚香拜祭,以求塞北灵验佛保佑。有了这般传说,塞北佛石庙在坝上一带也就有了名气和神气,大家都说求他保护,确实很灵验。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香火不断,到了农历六月十三,依旧保持着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br>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传说而已,塞北佛石庙的建立还要从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的良苦用心说起。康熙皇帝作为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他胸怀大志、深谋远虑,文治武功、卓有建树。一生中智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亲征噶尔丹。特别是为了“肄武绥藩”,设立木兰围场,通过木兰秋狝,团结、怀柔蒙古各部并对其民众给予优抚,使蒙古王公感激涕零,称之为“仁德高峻,养育群生,宏施利益者谓之佛。臣等蒙圣上大佛洪恩,特加拯救,是即臣等得遇活佛也”。由此,蒙古人尊康熙皇帝为活佛。因此,蒙古人仿照康熙皇帝形象修建了清朝服饰的塞北灵验佛石庙,既是肯定康熙皇帝“肄武绥藩”战略成果,也是象征满蒙民族团结的标志。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塞北灵验佛作为康熙大帝的一段历史功绩镌刻在塞罕坝上。从石庙前的对联“清得道千秋不朽”,“塞北佛万古流芳”,“英灵千古”,就完全可以看出。是后人传说把敦仁镇远山神庙和塞北灵验佛石庙合二为一了。<br>自康熙年间修建敦仁镇远山神庙以来,康、乾、嘉皇帝每年来围狩猎必去祭拜。嘉庆皇帝多次来围秋狝,总觉得这个“塞罕佛”小石庙太简陋,也太寒酸了,且又孤零零地建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上,年年秋狝先期祭拜也很不方便。于是在嘉庆十六年,便在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的“伊逊哈巴围场”入围东崖口之处修建了前庙后宫的敦仁镇远庙,在行宫中供奉了敦仁镇远神牌位,就算是把“塞罕佛”请到了自己的行宫里来了,以表示对救过圣祖皇帝的“塞罕佛”的敬重。这样,“神”和人便同住一个宫里了。从此,就叫这个行宫为“庙宫”。不但庙宫有塞北灵验佛的塑像,坝上赛罕塔内也供奉着塞北灵验佛。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曾命人在今坝粱塞罕塔处修过一木庙,里面供奉着手托一只三足金蟾的塞罕灵验佛。风雨沧桑,木庙早已不存。1992年塞罕坝森林公园修建赛罕塔时,将塞罕灵验佛供奉于此。游人到此,也会上香、祈祷,顶礼膜拜。2001年,围场镇修建金龙道观鼋神庙时,也为塞北灵验佛设了一席之地,把他请到那里供奉。2006年,由有关方面投资500万元在庙宫原址上重建了敦仁镇远庙。重建的庙宫修旧如旧,一切仿照原建筑式样格局,将“塞罕佛”牌位换成了塑像。这样,从北到南,四点一线均可觅到“塞罕佛”的仙踪,塞北佛的传说在围场广泛流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在人们口口相传和年年祭祀中薪火传承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