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6日,总支组织了一场介休古村落探访活动。作为土生土长的介休人,这次活动填补了我的人生空白。对介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介休,可谓人杰地灵。因春秋时期介子推、东汉郭林宗、北宋文彦博三位贤士而得名“三贤故里”。介休介子推以“割股奉君”闻名,其事迹被后世尊为忠义的典范;郭林宗博通典籍,被后世奉为“贤士”代表;文彦博则以政治才能著称,曾任北宋宰相五十余年。三位贤士的生平事迹成为当地文化核心。介休也是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该节日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典故,后逐渐融合清明祭扫习俗形成。介休至今仍保留着清明寒食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制作贯馅糖等特色食品。</p><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酷暑难耐,烈日炎炎,仍阻挡不了我们感受介休文化的热情。首站: 虹霁寺,也叫滚钟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介休市西南10公里的义棠镇白岸村,东临汾河,背靠银锭山,往西前行就是古战场雀鼠谷。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破刘武周于汾州,立此寺。该寺初唐始建,明万历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复修,乾隆金妆,后几经战乱,致使该寺殿毁楼塌。</p><p class="ql-block"> 2013年,由介休安益公司董事长李宏伟投资亿元的对寺庙殿重修,对古塔塔体实施纠偏,同步整治山体滑坡风险,2016年10月重新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介休涌现出很多优秀企业家,他们在发展焦炭、煤矿等工业经济方面,丰功伟绩叹为观止,同时不惜斥巨资发展文化古迹和山水的建设和振兴,造福人民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 444个石阶,象征着事事如意。拾阶而上,虽有汗水流淌,但能轻松而至,腿脚力量不输年轻一代,这一切,缘于对家乡的情怀和一年来超慢跑对体能的增强。在导游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佛教文化讲解中,虹霁寺的历史真相跃然眼前。银锭山巅古塔,是介休七塔之一。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山前流过汾河,景同延安宝塔山,太原双塔寺。塔下有方形石台,塔身为水磨砖砌建而成,上为琉璃塔顶,下有浮雕莲花石座,每边长为3.6米,塔底面积为62.7平方米,塔高为31米。寺内建筑有真武庙、观音堂、天王殿、钟鼓楼、南北碑廊、地藏殿、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本命佛殿、大雄宝殿、伟人殿,空王佛南北配殿、春秋楼由东至西层次式排列,建筑风格雄风伟岸。本命佛殿中,根据属相,我找到了家里三口人对应的佛主图。</p><p class="ql-block"> 饱食一顿颇具介休特色的可口午餐后,来到了第二站: 国家传统村落侯家大院。侯家大院位于介休市北贾镇,由侯氏家族历经400余年修建而成。其核心三堡(旧堡、旧新堡、新堡)分别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乾隆元年(1736年)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侯氏家族以丝绸贸易起家,后创立“蔚字五联号”(蔚泰厚、蔚丰厚等),票号分号遍及全国30余城,成为晋商票号代表之一。侯家院落建筑融合南北方风格,既保留黄土高原晋商民居的厚重(如单坡斜顶、“猫头滴水”设计),又巧妙融入江南庭院元素(如镂空窗雕、庭院布局),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独具匠心。规模是乔家大院的数倍。</p><p class="ql-block"> 进入一处院内最里院,和居住在此的侯家后代盘谈,已是21代。如今,三个堡的侯家院落已开始保护,门牌上标注着原住人姓名以及侯家的家规家训“行善积德 尽忠尽孝”,八个字承载着晋商一代人的行事风格。如今的旧新堡、旧堡,侯家多处院落原貌依旧,有的门洞石为乾隆年间原物,侯家当年盛景可见。</p><p class="ql-block"> 三进院,四进院,精美壁画……又有些似曾相识。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村里也有类似的院落,人去房空,祖代相传,年久失修,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有的确实也几近坍塌,不得已翻新重建。</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村书记一边惋惜古村落的损害,一边规划文物保护的前景,期待他们能对侯家大院的文化和历史做出更深入的探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