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代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周沆及其著作《满洲编年纪要》《满洲水道源流考略》长期存在被误读的现象。部分研究者因著作中出现“满洲”一词,便简单将其与日本侵略者炮制的“伪满洲国”相联系,甚至臆测其在伪满政权中任职,这显然是对历史语境的割裂与对史实的误解。还原周沆的学术初衷与历史经历,厘清“满洲”称谓的时代内涵,是纠正这一错误认知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满洲”称谓的历史语境:地域旧称与殖民工具的本质区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洲”一词在近代中国的使用,存在着清晰的语境分野。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它更多是对中国东北地区(包括今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的习惯性地域称谓,与“关东”“东北”等词并行使用,并无特殊政治含义。这一时期的学术著作、官方文书中,“满洲”常被用于地理、历史研究的客观表述,仅指代特定区域,与国家主权归属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满洲”被日本侵略者赋予分裂主义内涵,成为其掩盖殖民统治、割裂中国领土的政治工具。此时的“满洲”已不再是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与“独立”“建国”等分裂话语绑定,具有明确的反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沆的《满洲编年纪要》《满洲水道源流考略》编撰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完稿于1933年,出版于1937年。从时间线看,其著作的核心创作阶段远早于“伪满洲国”的政治操弄,书中“满洲”一词的使用,显然延续了当时对东北地域的传统称呼,属于学术研究中的中性表述,与后来的殖民分裂概念毫无关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周沆的生平与立场:爱国学者的历史坚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判断一位历史人物的著作内涵,需结合其生平立场综合考量。周沆的一生,始终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底色:1906年,他奉命勘察中缅边界野人山地区,凭借扎实的实地调研,促成边界重勘,为中国收回1000余平方公里国土;1955年,年近九旬的他仍上书周恩来总理,提交《云南片马考察记》,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关键史料。这些经历清晰表明,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学者,绝无可能认同分裂国家的行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其任职经历,史料与自述均可佐证:周沆曾任中东铁路理事,但时间明确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属于当时中国政府管辖下的正常职务;伪满洲国成立后,他从未担任任何职务,其诗作及注释更是直接驳斥了“在伪满做官”的不实传言。如诗作中“1932年作者与家人至大连,借陕西地方军阀陈树藩宅居住” ,此时伪满洲国刚建立,但借居行为仅为避难暂居,无任何伪职关联;1933年“归欤归欤归去来” ,他主动返回北平,远离东北伪满统治区域 。诗里“鱼龙曼衍又登场,史笔纪年曰癸酉” ,注释点明“指1933年东北陷于日寇,建伪满洲国” ,“鱼龙曼衍”暗讽伪满政权的闹剧本质,“史笔纪年”则以正统史观否定伪满纪年合法性,彰显对伪政权的批判立场。“归欤归欤归去来”的反复咏叹,更是用行动践行对伪满统治的疏离,不愿置身其污淖环境 。结合周沆早年勘边维权(如勘察中缅边界、提交云南片马考察记)的经历,其有着强烈爱国底色,伪满作为日本殖民工具,与他维护国家主权的人生轨迹完全相悖。这些诗作、行踪轨迹与生平经历相互印证,构成周沆与伪满洲国无职务、无立场关联的铁证,有力驳斥不实误读,还原历史人物的清白与忠贞 。将正常履职经历与伪政权强行关联,本质上是对历史时间线的刻意混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误读的成因与澄清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学者将周沆著作与“伪满洲国”相联系,根源在于忽视了“满洲”一词的语境变迁,简单以后期的政治含义倒推前期的学术表述。这种认知偏差,既违背了历史研究“时空对位”的基本原则,也可能误导公众对近代东北史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澄清这一误解,具有双重意义:从学术层面看,有助于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谨性,避免因概念混淆造成的历史认知偏差;从现实层面看,能更清晰地揭示“伪满洲国”的殖民本质与“满洲”地域旧称的区别,强化对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历史认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由地方史志机构、文史研究单位联合开展专题考证,以扎实的史料为依据,客观梳理周沆的著作背景与生平经历,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负责,也是对公众认知的引导。唯有尊重历史语境、回归史料本身,才能拨开迷雾,让真实的历史叙事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求真。周沆的著作是近代东北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价值不应被错误关联所遮蔽。还原“满洲”称谓的时代内涵,正视爱国学者的历史贡献,方能真正践行“以史为鉴”的学术初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中国河湖大典·松辽卷》党连文《序·满洲国水道源流略考》</p><p class="ql-block">2、姜亚沙编著的《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满洲编年纪要》</p><p class="ql-block">3、王清原影印本《满洲编年记要》前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