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携书画到天涯——蔡瑜国画艺术的时代意义

家国画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蔡瑜先生近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尽 携 书 画 到 天 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瑜国画艺术的时代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精神中入世与出世的辩证关系,已然成为推动艺术演进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既源自文人画传统中"独善其身"的超逸理想,又呼应着新时代的社会担当。它不断推动国画艺术走向对生命自由、人性深度与宇宙无限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本质上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训的当代诠释;同时强化了艺术家回应历史语境的使命感。这既是传统文脉的当代机遇,更是文化重构的深刻挑战。已是百岁华诞的蔡瑜先生,以跨越世纪的创作实践,积极迎接着这一挑战,其艺术生涯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画百年史。其艺术中勃发的生命意志与时代共振,使我们对这一文化使命有了更深的领悟与坦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写意画创作中,蔡瑜先生表现出历经沧桑的饱满精神,实现了传统笔墨意境向现代笔墨结构的转化。我们首先可以回望蔡瑜先生的艺术历程,早年多喜双勾填色,求工致严谨一路,积累了他物象的笔墨把控能力;后笔墨物尽藏于心时,便突破"书画同源"的程式化,强调书画同理的规律性表达,将书法骨力转化为绘画筋骨,尤以行草笔意入画,枝干古藤如狂草飞白,点画花朵如繁星耀空。在强化作品视觉张力的同时,赋予其高亢昂扬的内在精神。《易传》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蔡瑜先生的笔墨正是此人文精神的视觉呈现。画贵在格,格因势定。其国画执力外行,"百花敢向雪中出"的壮美自然在静穆中迸发雷霆万钧之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写意之道,易放难收,易率难实。蔡瑜先生在"率"与"实"的辩证中开辟新境:"率"是解衣磅礴的创作自由,是形式与精神的统一,斗笔纵横却章法井然。"实"是力透纸背的笔墨积淀。以此为基,其作品落墨成格,刚健雄浑中见魏晋风骨,野逸放达中蕴宋元韵味。既能师造化养浩然之气,又善熔铸人生沧桑。在《梅花传奇》巨制中,千枝万蕊金石铿锵,墨色交响若黄钟大吕。画家通过水墨的干湿浓淡,墨色重重交映,焦墨铸骨、宿墨塑魂、渴墨飞白…,以篆籀笔写老干虬枝,以没骨点染塑冰肌玉骨,既得物象形神,更彰画家胸臆气度,堪称"天人合一"的意象典范。 蔡瑜先生画作,还在文质彬彬中暗有构图的强悍,如壮士舞剑,饱满精神铸就傲骨;常见其作以充满任性地笔墨,挥写出物象陈置视觉重心,此"任性"实为在法度内创造,这使得作品精神更加饱满,骨力更加硬朗,气度更加恢宏。当观者驻足,仿佛听见苏东坡在吟诵"尽携书画到天涯..."这共鸣恰是宗白华所言"于有限中见无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蔡瑜先生艺术的当代意义,在于为时下画坛做了一个重构文人画精神谱系的范例。他摒弃传统避世,将倪瓒"逸笔草草"化为时代关怀,将八大山人的孤禽冷眼转为海燕破浪的集体叙事,将梅兰竹菊的孤高化为梅花怒放,将"林泉高致"的隐逸"化为生活礼赞,实现文人画从出世到入世的现代性转型。此转型延续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间情怀,也注入了笔墨当随时代的革新。其笔下,无论菊花之冷、渔舟之朴、梅魂之傲,皆以沉雄气象,承载"天行健"精神,此精神通过传统笔墨的当代表达、现代意蕴的古典滋养、积极向上的艺术追求,在岭南画坛树立兼具地域特质与时代高度的艺术坐标,正如饶宗颐先生评曰,"以岭南风物写华夏魂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尽携书画到天涯"——此乃蔡瑜先生百岁箴言,更是中华美学精神宣言。当其笔墨越过韩江帆影,激荡的时代正气,必将在人类文明长空,留下华夏芬芳。这芬芳源自孔子"游于艺",承继张璪"外师造化",终绽放为"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乙巳夏李琰于春睡画院</b></p> 文 章 作 者 简 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李 琰:1966年生于河南沈丘。现任广州高剑父纪念馆馆长,为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会长、岭南美术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越秀区文联副主席,兼任西安交通大学美术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高剑父研究文集》(1)、《李琰美术学文集》、《画行天下一太行山》等专著,代表论文《儒家女性理想人格与仕女画风格流变》、《元代官私书画鉴藏研究》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