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谈《雕塑师》的社会学意义及其它 作者/孙志成(米老鼠)</p> <p class="ql-block">《谈<雕塑师>的社会学意义及其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志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加小童兄新书发布会,结识众多文友,看到大家对作品的认知认可认同,深感主席创作乃非凡之举,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读罢作品多日至今仍激动不已,为作者的大构思大格局大处理由衷钦佩。</p><p class="ql-block"> 本文粗浅地谈一谈读后感受,与大家共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主题与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雕塑师》铺陈出宏大的社会背景。展现了三代知识分子心灵苦难与救赎自己与他人的过程,充满了人性善良的光辉。从雕塑师与被雕塑对象的关系线索深入延宕开去,我们会看到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三代人之间接续努力,改变社会先从改写人生开始。从社会学意义来说,正如阿尔贝·加缪所言“救赎并非从罪恶中得到解脱,而是对生活的彻底肯定。”赛珍珠曾言“只有经历痛苦和挣扎后,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作者将这一社会拯救工作以艺术与真实、形式与内涵的思考,留给观众实足心灵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对生命、时间、存在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在作者笔下,雕塑师是一个特定社会角色符号,一个雕塑师培养一个又一个雕塑师,像流动的活水,川流不息。从一开始竹石创办的“竹石周末快乐营”到侯春光接续主持“春光周末快乐营”,本质上都是对乡村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灵进行雕塑,让更多的孩子在心灵塑造中受益。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雕塑师与被雕塑者的时间刻度,其实,隐喻着雕塑师的使命永恒性与现实救赎的流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艺术手法与风格。</p><p class="ql-block"> 作品恰到好处地展现叙事结构、语言风格、意象运用(将“雕塑”作为核心意象来展开)、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的情感群体)。人物与故事的脉络发展合情合理且跌宕起伏,从大悲走向大喜。用“白”“黑”“黄”“绿”四种彩色视觉冲击,“四种颜色”各有其表与内涵,“颜色”与故事情节发展阶段相匹配,所使用的材料、技法、形式感、空间处理恰如其分。我们看到了以一种独特的光影运用手法赋予了与传统或当代雕塑/绘画才有的效果的对话和突破,为同类同题材作品所仅有,收到了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和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情感与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 作家在书中营造了珍贵的人性关怀的氛围和情绪。给读者带来的直观审美感受是崇高、悲悯、冷峻、优美,具有心灵上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社会的进步,不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精神的提升”。正是如此,《雕塑师》里的主人公竹石以自己之长,不仅提升了一个青少年群体的知识水平,更是塑造了一个个拥有健全身心的农村年少和他的学生们,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且也使他们成为了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是人的全面现代化”,小说从内函及观感上也正是锲合了这一论断,从这个侧面深刻揭示了书中主人公在农村现代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与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创新性与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在表达内容与形式上有独到的新颖之处。与其同类作品相比,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迷茫与奋斗的多种色彩。“白”色开篇,“黑”色承接,“黄”色跟进,以“绿”色结尾,我以为“绿”色就是作品中人这个群体与社会发展场景生机盎然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雕塑师》潜在的社会学蕴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雕塑师》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产生的社会现实问题。作品中对人物与事件发展丝丝如扣的描述,比如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句句深刻的话语,给我们读后的感觉产生无限遐想,成为我们深入思考人生与社会的起点。随着再读的深入,让我们期待一起挖掘《雕塑师》的深意和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