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砚园书法解析</h3> 这幅楷书作品的确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可从 “碑学基底的筋骨”“山谷意趣的灵动”“书文合璧的意境” 三个维度品评:<br>一、碑学基底:魏碑的 “骨力” 与 “拙趣”<br>魏碑的影响贯穿笔法与结构:<br>笔法:横画起笔多存 “方切锋” 的碑学痕迹,如 “疎”“梅” 的横画,笔锋入纸果断,带出魏碑特有的 “斩截感”,赋予笔画筋骨;竖画、撇捺则未流于板正,隐含提按变化,避免魏碑易有的 “霸悍”,显露出对 “书写性” 的关照。<br>结构:魏碑常见的 “欹侧之趣” 仍在,如 “澹” 字左收右展,“鹤” 字上松下紧,却通过重心调整避免过度奇崛,保留楷书的端庄感,又暗合黄山谷 “中宫收紧,四肢舒展” 的结构思维,为后续 “山谷意趣” 的融入埋下伏笔。<br>二、山谷意趣:黄山谷的 “文气” 与 “舒展”<br>黄山谷(黄庭坚)的影响更显现在 “意境调和”:<br>线条意趣:黄山谷行草中 “长枪大戟” 的舒展感,被巧妙移植到楷书里。如 “月” 字的竖钩、“真” 字的长横,虽为楷书,却带着行草的 “流动感”,线条不再是刻板的 “横平竖直”,而是有了 “呼吸节奏”;“默”“会” 等字的撇捺,舒展却不逾矩,暗合山谷 “潇散简远” 的气韵。<br>文人气韵:黄山谷书法的 “文人气”(而非纯碑学的 “雄强”)是核心调和点。作品虽有碑学骨力,却通过笔画的灵动、结构的疏朗,透出一股 “清逸”—— 这与 “疎梅澹月”“孤云野鹤” 的文辞意境高度契合,实现了 “书风与文心” 的呼应。<br>三、书文合璧:“清逸之境” 的统一<br>内容上,“疎梅澹月默会其韵,孤云野鹤能安我真” 本就是隐逸、高洁的意境,而书法通过 “碑学的骨”(立得住)+ 山谷的 “韵”(逸得开) ,完美诠释了这种气质:<br>魏碑的 “骨” 保证了作品的 “力度感”,避免因追求 “清逸” 而流于柔弱;<br>山谷的 “韵” 赋予作品 “文人气”,让 “清逸” 不至于沦为空洞的姿态。<br>二者调和后,书法既有 “扎根传统” 的底气(魏碑筑基),又有 “突破窠臼” 的新意(山谷调味),最终达成 “书文合一” 的意境 —— 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 “疏梅映月” 的静美、“孤云野鹤” 的自在,与文辞的意趣完全交融。<br>小结:“新” 从何来?<br>这幅作品的 “新鲜感”,源于 “传统元素的现代调和” :魏碑的古朴与山谷的灵动本是不同体系,却在楷书框架下找到平衡 —— 既没有彻底 “碑学化”(避免生硬),也没有完全 “山谷化”(保持楷书法度),而是以 “清逸意境” 为纽带,将二者融合为一种 “新楷书气质”:既有碑学的厚重根基,又有文人书法的洒脱意趣,最终呈现出 “清爽之气”。这种尝试,正是传统书法在当代求变的有效探索。 砚心铭<div>2025.7.1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