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瓜的美篇

呆瓜

<p class="ql-block">荒漠与沃土间的教育对话:伊吾教师西安行思录</p><p class="ql-block">当来自哈密伊吾县的教师们踏上西安高新区的土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图景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一边是地处西北边陲、资源相对匮乏的县域教育现实,一边是坐拥科技高地、理念先进的城市教育样板。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不仅是简单的方法借鉴,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哲学思考——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版图上,如何让每一片土地都能绽放独特的教育之花?</p><p class="ql-block">‌一、硬件差异背后的教育本质叩问</p><p class="ql-block">西安高新区中小学的智慧教室、创客空间、数字化实验室无疑让伊吾教师们惊叹。惊叹的是投影仪取代黑板、平板电脑替代练习本、3D打印?我想,我们伊吾的教学硬件设施不比这些落后,真正落后的是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硬件,惊叹的是我们如何将这些硬件融入日常教学。这些在沿海发达城市已渐成标配的教育装备,对边疆县域教师而言仍是“奢侈品”。</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想,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不应是设备的军备竞赛,而是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可以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这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资源。在追赶硬件差距的同时,更需警惕陷入"唯设备论"的误区。我们是否更应该从自身的硬件设施中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二、文化根脉:从移植到嫁接的智慧</p><p class="ql-block">高新区学校展示的STEAM课程、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令参观团耳目一新。但直接将这些方法移植到伊吾课堂显然面临挑战:农村牧区、县城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城市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几次的外出培训学习,我想提出一个问题,问自己,也问教育同行:“我们的教育创新应该是把西安模式或者是其他地区的先进模式照搬回去,还是从中汲取原理,培育自己的模式?”</p><p class="ql-block">深层看,这涉及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有专家指出:“新疆教育需要的是嫁接而非移植—将先进教育理念嫁接在本地文化根脉上。”就我自己理解而言,我们应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然后结合伊吾本土文化设计科学的探究活动,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不脱离生活实际。我想,教育方法从来不应是单一化的,多元文化背景恰恰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丰富可能。</p><p class="ql-block">‌三、教师成长:在“输血”与“造血”间寻找平衡</p><p class="ql-block">西安名校的教师培养体系令伊吾教育者和管理者印象深刻:系统的校本研修、常态化的教学反思、完善的梯队建设。相比之下,伊吾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更多现实制约:如,管理模式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化管理倾向形式化和虚化。学校自主权有限,部分工作以行政考核为导向,容易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如过度留痕管理)。教师非教学负担较重(填表多、迎检多等),极大的分散教学精力。二是结构性缺编问题:音体美、科学、劳动、综合等学科专业教师不足。又如,教学模式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创新不足,传统"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项目式学习等新教法应用较少。二是信息化设备使用率低。三是课程建设短板,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弱,本土特色课程(如红色伊吾文化、戍边文化、胡杨文化、企业光电资源)挖掘不够。四是综合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与胡杨林、光伏基地、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等本地资源结合不深。五是社会支持体系薄弱。家长教育参与度低,农牧民家庭及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缺位严重。</p><p class="ql-block">四、管理模式:精耕细作,实现内涵深化</p><p class="ql-block">在听讲座时,一个词汇令我思虑万千--深耕细作。深耕细作模式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的管理模式是深耕细作还是粗枝大叶?我认为是后者,但是我们更需要学习前者。 </p><p class="ql-block">‌一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系统化提升‌。深耕细作模式通过精细化目标管理和分层培养机制,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例如:‌模块化教研‌:如“三备三研”(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性化复备)和“诊断式听评课”机制,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问题并优化策略‌。</p><p class="ql-block">‌二是学生成长与教育成效的显现。精耕细作的教学方式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而学生的成长进步又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当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精耕细作的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发展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关注个体差异,相信每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p><p class="ql-block">五、班主任经验分享:从“对立”到“同盟”的转变</p><p class="ql-block">讲座主讲人主要从班级管理和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首先,班级管理分为学生管理和代课老师协作两部分。在学生管理上,强调迅速了解学生,注重常规教育,通过系统方法教会孩子基本事情,并强调班级卫生和纪律的重要性,以及习惯规范的潜移默化教育。班主任威信来源于授课质量,需精心备课。同时,班级管理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化。在代课老师协作上,要与代课老师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班级。</p><p class="ql-block">其次,与学生家长沟通要懂得策略。班级管理需重方法抓常规,培养习惯。与代课老师合作,管理学生。面对家长需展现专业性,指导学生的升学规划,让家长深刻感受到老师的专业性和真正为孩子着想的爱生情怀。</p><p class="ql-block">穿过繁华的西安高新区,回望苍茫的东天山,两种教育样态在神州大地上各自精彩。伊吾教师此行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带回了多少先进经验,而是坚定了这样的信念: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生命的内在力量,而这种唤醒可以有千万种方式。当荒漠与沃土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展开平等对话时,中国教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才得到最生动的诠释。</p><p class="ql-block">在未来的教育探索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跨地域对话——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智慧的相互激发;不是单一模式的主导,而是多元路径的共生。因为最终,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尺从来不是设备的先进与否,而是能否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找到成长的力量。从西安到伊吾,教育的星光应当同样明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