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教荟研】聚心·传韵·共成长——东区街道晏利红小学语文行知工作室举行七月研修活动

行知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风裹挟着夏的热忱与草木的清欢,7月8日上午,晏利红小学语文行知工作室的成员们齐聚东区紫岭小学,开启了一场以“聚心·传韵·共成长”为主题的研修之旅。本次活动通过团康活动、专家讲座、学期总结三大环节,为成员们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成长平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团康活动:以心相融,凝聚团队力量</b></p><p class="ql-block"> 活动在中山市香山小学心理教师谭晓丽组织的团康游戏中拉开帷幕。通过趣味互动与协作任务,成员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拉近距离,感受团队的温暖与默契。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而团队的支持正是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专家讲座: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顶层”与“落地”</b></p><p class="ql-block">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关工委陈春艳副主任带来专题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陈主任从政策高度到实践路径,为成员们厘清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1.政策引领,明确方向</p><p class="ql-block"> 陈主任系统梳理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强调传统文化课程需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注重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2.课程体系构建:从“专设课”到“实践课”</p><p class="ql-block"> 陈主任系统介绍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四大形态:</p><p class="ql-block"> 专设课(如蒙学经典长/短课);</p><p class="ql-block"> 融合课(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p><p class="ql-block"> 专题课(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实践课(通过非遗体验、民俗活动等深化认知)。</p><p class="ql-block"> 3.融合课设计:跨学科的“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 随后,陈主任以语文课为例,提出“汉字文化研究”“戏剧编演”“本土非遗探究”等创新方向,鼓励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项目驱动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活”在课堂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学期总结与展望:深耕不辍,笃行致远</b></p><p class="ql-block"> 工作室主持人晏利红副校长从研修三抓手、工作三重点和研修五成效对学期工作进行复盘,重点肯定工作室本学期成效:一是跨越科阅读素养提升,二是跨越科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提升,三是跨学科课程实践能力提升,四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五是工作室辐射影响力提升。同时,她指出目前工作室研修存在的问题,发展性地部署下阶段计划。</p><p class="ql-block"> 此次研修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唤醒。晏利红小学语文行知工作室将继续以“聚心”凝聚力量,“传韵”传承文化,“共成长”赋能未来,为小学语文教育注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学习的诗意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撰稿:莫家敏</p><p class="ql-block">美篇:崔晓宇</p><p class="ql-block">拍照:钟泳绮</p><p class="ql-block">一审:崔晓宇</p><p class="ql-block">二审:钟泳绮</p><p class="ql-block">三审:晏利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