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江昭忠祠是纪念中法马江海战死难烈士的一座祠宇园林,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1号,马限山东麓,面向闽江,由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陵墓、马限山中坡炮台三部分组成。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署理船政大臣张佩纶奏疏清廷修建昭忠祠,12月由新任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修建,于1886年冬竣工。1920年和1984年重修。</b></p> <p class="ql-block"><b>马限山原名“马陷山”,因闽江口中的一块礁石形似受困的骏马而得名。传说中,这块礁石被视为“神马受困”,其背部的山丘因此得名“马限山”。</b></p> <p class="ql-block"><b>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强行陈兵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中法马江海战,水师将士在极不利的情况下奋起还击,7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为纪念阵亡将士,同年冬奉旨筹建马江昭忠祠,光绪十二年竣工。祠西侧为墓园。民国九年(1920年)祠扩建、墓重修,立“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处”墓碑,为近代重要史迹。1984年重修并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祠后马限山顶炮台建于清代,毁于战乱,1991年重修。</b></p> <p class="ql-block"><b>公元一八八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即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法国侵华舰队突袭马江,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官兵七百九十六人壮烈牺牲,打捞的四百多具烈士遗体,分九冢安葬于马限山麓。两年后,墓东建“昭忠祠”。一九二零年重建墓园,合九冢为一丘。一九八三年重建祠墓,并成立马江海战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瓦瓦苏尔后装线膛炮,由英国伦敦约西亚·瓦瓦苏尔公司制造,中国近代又译为“法华士炮”。其后装线膛炮参考德国克虏伯的方式,采用全钢炮身和横楔式尾闩。左侧炮,1873年制造,工厂编号为795,口径为5.6英寸(约14厘米);右侧炮,1876年制造,工厂编号为889,口径为5英寸(约12.7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甲申马江海战烈士祠墓经福州市人民委员会于一九六一年九月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经福建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1984年马江海战100周年之际,昭忠祠、烈士陵园、马限山公园合辟为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以烈士遗物、碑石、图片等再现中法马江海战的悲壮情景。</b></p> <p class="ql-block"><b>《特建马江昭忠祠碑》位于昭忠祠西侧,碑身花岗石质,长2.25米,宽0.9米,厚0.16米。碑座呈梯形,正面浮雕一麒麟。碑额竖式4行篆书“特建马江昭忠祠碑”,碑文楷书直下18行,共计639字,主要记载了光绪十二年(1886)建设昭忠祠之事宜,碑文为裴荫森所撰。</b></p> <p class="ql-block"><b>《重建马江昭忠祠碑记》为黑页岩质,长78.3厘米,宽44.4厘米,厚1.5厘米。共有两块碑,第一块碑已毁,第二块碑尚存,嵌于昭忠祠前厅内墙壁上。民国九年(1920年)3月,海军总司令蓝建枢令福州船政局局长、海军轮机中将陈兆锵主持募修马江昭忠祠,1920年8月完工,陈兆锵撰写碑文,福州刻书家吴玉田镌刻。</b></p> <p class="ql-block"><b>昭忠祠是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祠宇,坐西北向东南,面阔25.1米,进深37米,五楹并列,占地928平方米,两进前后殿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b></p> <p class="ql-block"><b>昭忠祠展陈分为</b></p><p class="ql-block"><b>闽海警钟-中法马江之战</b></p><p class="ql-block"><b>马江之殇-马江之战深度解析</b></p><p class="ql-block"><b>马江毅魄-中法马江之战海军英烈生平</b></p><p class="ql-block"><b>甲午忠魂-中日甲午海战海军英烈生平</b></p><p class="ql-block"><b>四大展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介绍马江海战及其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中法马江之战后,新任船政大臣裴荫森奉旨兴建昭忠祠,以祭祀马江之战中殉难的中国将士。据载,当时大殿正中共供奉12位事迹壮烈的殉国官员牌位,其中七名为船政水师的军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甲申海战忠勇殉国将士名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甲午海战忠勇殉国将士名录</b></p> <p class="ql-block"><b>祠厅享殿高挂萨镇冰所题“碧血千秋”金字匾额,由沈觐寿书。</b></p> <p class="ql-block"><b>正厅供奉甲申、甲午海战忠勇殉国将士灵牌位。1922年民国政府将甲午海战中牺牲的烈士牌位入祀马江昭忠祠,首度形成甲申、甲午两役英烈合祀,确立了马江昭忠祠在国家祭祀系统中的地位,自此马江昭忠祠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纪念专祠。</b></p> <p class="ql-block"><b>中法马江之战十年之后,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与日军初战丰岛,鏖战黄海,最后在威海保卫战中苦战至弹尽援绝而悲壮覆亡。民国初年,海军部开始组织调查统计甲午海战海军烈士名录,1922年正式将甲午海战殉国海军将士奉入昭忠祠,与甲申烈士合祀。</b></p> <p class="ql-block"><b>丁汝昌(1836~1895)安徽庐江人,早年参加淮军,积功至记名提督。1879年被北洋大臣李鸿章调用至北洋海防,参与筹建北洋海军,历任北洋水师督操、统领等职,1881年因功获西林巴图鲁勇号。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授北洋海军提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了9月17日的黄海海战,战斗中受伤。1895年威海保卫战中,于2月11日在外援无望的绝境中自杀殉国。</b></p> <p class="ql-block"><b>刘步蟾(1852~1895)福建福州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曾任“建威”练习舰管带,后被李鸿章选入北洋海防。1876年被派赴英国海军深造,1882年受命赴德国监造“定远”号铁甲舰,1885年任“定远”舰管带,赏强勇巴图鲁勇号,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授右翼总兵。甲午战争中指挥“定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威海保卫战中“定远”遭日舰偷袭重伤,为免资敌而于2月9日自行炸毁,刘步蟾于当天自杀殉国,实践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诺言。</b></p> <p class="ql-block"><b>林泰曾(1851~1894)福建福州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毕业生,1875年受派赴英国海军深造历练,后被李鸿章选调往北洋海防,曾任“超勇”巡洋舰管带,1885年任“镇远”号铁甲舰管带,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授左翼总兵。甲午战争中指挥“镇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1894年12月17日北洋舰队由旅顺回航至威海,“镇远”舰入港时因航标偏移不慎触礁受损,林泰曾忧愤不禁,于19日自杀。</b></p> <p class="ql-block"><b>邓世昌(1849~~1894)广东番禺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曾任船政水师“琛航”舰帮带、广东水师“海东云”管带等职,1880年被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入北洋海防任用。1881年任“扬威”号巡洋舰管带,1887年任“致远”舰管带,北洋海军成军时授中军中营副将。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战事胶着时意图指挥重伤的“致远”冲锋日舰,不幸功亏一篑,舰沉落水后拒绝救援,以死殉国。</b></p> <p class="ql-block"><b>林永升(1853~1894)福建福州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毕业生,1876年被派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留学,归国后于1880年调入北洋海防,任“镇中”蚊子船管带,1887年任新购的装甲巡洋舰“经远”号管带,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授左翼左营副将。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所率“经远”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围攻,激战中头部中弹,壮烈殉国。</b></p> <p class="ql-block"><b>黄建勋(1852~1894)福建福州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毕业生,历任船政水师“扬武”“福星”等舰教习。1876年被派赴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留学,归国后于1880年调入北洋海防,1882年担任“镇西”蚊子船管带,1887年任“超勇”巡洋舰管带,北洋海军成军时授左翼右营参将。甲午战争中率舰参加了黄海海战,“超勇”因舰龄老,重伤后焚没,黄建勋落水后拒绝救援,自沉殉国。</b></p> <p class="ql-block"><b>林履中(1852~1894)福建福州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三期毕业生,毕业后曾任“伏波”舰大副,1881年被北洋大臣李鸿章选调入北洋海防,任“威远”练习舰大副、“定远”铁甲舰大副等职,1887年任“扬威”巡洋舰管带,北洋海军成军时授右翼右营参将。甲午战争中率“扬威”舰与黄建勋指挥的“超勇”结为小队,恶战中军舰重创搁浅,林履中悲愤不已,蹈海自尽。</b></p> <p class="ql-block"><b>位于昭忠祠南侧,荷花池西侧,建有一座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名为追思亭,供人歇息,楼阁内采用声光电方式播放海战历史介绍。</b></p> <p class="ql-block"><b>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长门军民为参加中法海战的中国官兵立碑,其一为《捐建长门昭忠祠暨张刚勇公专祠碑记》,碑高186厘米,宽62.3厘米,记述了当年长门炮台官兵击伤法军最大的装甲巡洋舰拉加利桑尼亚尔号的经过和英勇事迹。另一为《张刚勇公专祠碑记》,碑高184.8厘米,宽62.5厘米,该碑主要记述在甲申之役中阵亡的长门炮台统领张刚勇的英勇事迹。这两块用青石凿就的石碑,是长门人几经周折保护下来的文物珍品,现移迁至马江昭忠祠供人们瞻仰。</b></p> <p class="ql-block"><b>“铁石同心”题刻位于马限山东侧半山处,自右至左横式楷书,字高0.9米,宽0.85米。前款纵式:“壬戌孟秋”,后款纵式:“李鼎新题”均小字。李鼎新,闽侯(今福州)人,1922年9月,李鼎新以海军总长身份视察马尾,取《隋书·敬肃传》中“心如铁石,老而弥笃”,题刻“铁石同心”四字,歌诵马江海战将士的意志坚定,同心协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梅园阁</b></p> <p class="ql-block"><b>中坡炮台位于马限山东侧山顶,始筑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前增建前、后坡炮台,炮台参与阻击法国侵华舰队,皆在海战中遭损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重修,炮台用三合土夯筑而成,中间主炮位安装24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一尊,两侧炮位安装15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两尊。1991年重修。2003年,在炮台炮位上安放两门仿制的28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供游客参观。</b></p> <p class="ql-block"><b>英国副领事署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作为英国领事馆人员及英国海员的俱乐部。同治十三年(1874),船政大臣沈葆桢赎回英国副领事署产权。光绪十一年(1885),船政大臣裴荫森修缮该建筑,作为新任英籍教习赖格罗(驾驶学堂管轮教习)、李家孜(制造学堂自然科学、数学教习)寓所。</b></p> <p class="ql-block"><b>梅园座落于马尾区马限山顶,清末砖木结构的洋式建筑,是英国驻榕领事馆以盖别墅为名,在马尾口岸设的点。后为船政大臣沈葆桢高价赎回,充作船政所聘的洋匠住宅,是近代史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船政史的重要建筑。</b></p> <p class="ql-block"><b>英国副领事署及附属建筑、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合称“马限山梅园近代建筑群”,于2020年11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后,英国陆续在马限山建造了监狱、副领事署、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和圣教医院等4座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梅园监狱,坐西北朝东南,分地上、地下两层,占地面积310平方米。英国副领事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圣教医院,共2座两层建筑,占地面积约766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马限山东侧山麓,纵式楷书三行:“民国十年十月,仰止,张斌元题”。“仰止”每字径0.85米,前后款小字。此为张斌元于民国10年(1921年)所题。张斌元,福建长乐县人,海军中将、民国海军学校校长。“仰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此是指抗法阵亡将士品德如大山一样崇高,应受到敬仰。</b></p> <p class="ql-block"><b>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烈士陵园后石壁上,“蒋山青处”字高0.92米,宽0.72米,后款楷书纵式3行小字:“辛酉秋月,陈兆锵,题石”,此为陈兆锵于1921年秋所题。陈兆锵,闽县(今福州)人,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海军飞潜学校校长、民国海军轮机中将。题刻“蒋山青处”,喻指埋葬烈士的马限山象蒋山一样青葱如画,亦期望烈士英灵能如蒋子文那样为人重视、景仰。元时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词中有“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之句,“蒋山”即南京钟山,因东汉时蒋子文任秣陵(今南京)县尉,死后为神,受历代皇帝不断加封,而有现名。</b></p> <p class="ql-block"><b>1920年3月,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主持重修昭忠祠,并在马限山东麓昭忠祠旁修建英烈陵园,将原先分葬于马尾沿江九冢及船厂一个小冢中的马江海战死难烈士遗骨合葬于烈士陵园中。</b></p> <p class="ql-block"><b>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墓体呈长方形,长49米,宽10.9米,高1.03米,墓前碑亭石碑刻有直下2行楷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1920年修缮时,碑亭用舰板焊成,以石灰饰以花纹。1984年重修时,碑亭依原状改用花岗石,四周石柱,须弥座雕花立方形拱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巍巍昭忠祠,荡荡马江水。马尾昭忠祠见证了福建船政的兴衰,见证了一个富国强兵梦的悲壮演绎,一段血与火铸就的荣辱历程。昭忠祠伫立在马江之畔,提醒着世人以史为鉴,继承先烈的爱国精神,守护疆域,振兴中华。今天,马江海战的悲壮不会再发生,那些曾经为了国家而奋战牺牲的烈士们,将化作中国向大洋挺进道路上的一块厚重的奠基石!永垂不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