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寨,那外围的寨海子就像一环尺寸适宜的透明镶边把寨子紧紧缠绕着。尽管寨海子并无出入口与外水相连,但由于人们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加上水底丰富的泉眼构成了旺盛的上下循环系统,因而许多年都保持着一潭清水。丰水时节,风力在水面上翻卷起层层微浪。在风浪的侧蚀作用下,寨海子的四角转弯处都被淘蚀出向外围的鼓包状,那里的水体也显得更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寨海子着实谈不上浩渺和震撼,却是当时孩子们的欢乐世界。隆冬时分,寨海子里的水几乎通体成冰。虽然当时还不具备正式滑冰的条件,但大家在冰面上追逐玩耍,打陀螺,有勇者甚至在冰上踢毽子,每每都玩得不亦乐乎。夏天的寨海子更是孩子们的娱乐天堂。有些水性的人,可到中流尽情畅游;不太会水的人,只好在浅水处戏水打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南方向那段寨海子,水面显得更加宽阔而平直,是我们常常打水漂的地方。打水漂很需要一些手感上的功夫。操作得当,那片状物便能紧贴水面飞速前行,通过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密集排列的着水点,留下一条串珠状的涟漪,让人好不开心;也有很多时候,那泥片或瓦片只是一个三级跳便栽入水中,自然使人感到沮丧。除了手感,打水漂的取材也十分重要。最顺手的是那种大小合适的扁平状瓦片。但十分理想的瓦片通常很难遇到,因而我们一般就地取材,雨后路面上干裂的泥片,破碗碎罐子的残余,都是开心玩耍的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那么几年,在我们时常打水漂的那片水域,生产队栽上了莲藕。初夏到来,小荷的尖尖角成批成片地不断从水中冒出,孩子们便开始叽叽喳喳地指点着兴奋不已。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那些像紧握着拳头的荷叶慢慢展开,渐渐长大,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铺满水面。微风吹来,那晶莹剔透的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到了七八月份,一根根粗壮的花梗托着洁白的菡萏从荷叶中露脸,直至傲然于清水绿叶之上。那大朵大朵的白色荷花,连同它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都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寨子一路之隔的东面,有一个村子叫马庄。在两个村头之间,有一个直径大约十米、深约半米的圆形坑洼。这个坑洼里,几乎终年积水不断,年年都长满茂密的芦苇,老家人把那里叫做“苇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秋季节,房顶高的芦苇墨绿一片,在阵阵微风中刷刷作响。每逢独自从那里经过,我都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给我留下更深记忆的是苇坑里的蛙鸣。不知从春季的哪一天开始,苇坑里就开始有了蛙鸣,从初夏到深秋,整个苇坑终日都像沸腾了一般。时间久了,你可以听得出,那声声不断的蛙鸣并非乱哄哄一片,而是有着明显的音频高低和鸣叫时间的长短,它们好像分成了两组或者三组,一唱一和,接连不断,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西两村的所有人们,大概都能听得到苇坑中的蛙鸣。多少年里,他们合着蛙鸣进入梦乡,又在蛙声中迎来黎明。可贵的是,两个村子的近千人口,都对那坑近乎嘈杂的青蛙给予极大的宽容,没有人因为那种吵闹而心生怨恨便去扰动甚至要除掉它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苇坑中究竟有多少青蛙? 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这等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曾几次走近苇坑想看个明白。然而,青蛙们对外界的感触反应何等敏锐!尽管我蹑手蹑脚、屏气凝神,它们还是在我靠近芦苇之前就嘎然止住了叫声,接着便“蹭”、“蹭”、“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跳进水里,游向芦苇深处。所幸的是,在它们纷纷跳水的那一瞬间,我还是看到几只青蛙圆睁的大眼睛以及背部呈现的红、黄、蓝、绿等颜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家乡的地下水位开始下降。苇坑里的积水慢慢消失,芦苇渐渐枯萎,歌声不断的青蛙们也早已没有了踪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寨海子里的水也在不断减少,直到最后剩下一些不连贯的水坑。这些水坑反倒给我提供了机会,见证了青蛙一生的演变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暖花开的时候,水坑里就出现了绿豆大小的圆球状青蛙卵,粒粒都晶莹剔透,中心悬浮着一个小黑色,像是一颗颗猫眼宝石。青蛙卵成团成串地附着在落到水中的树枝上或水草上。过了一些天,渐渐变大了的青蛙卵开始相互分离,蜕变成黑豆般的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时的小蝌蚪非常脆弱,一旦有调皮的孩子来访或鸭子光顾,那便是灭顶之灾。大概在以后的一两个月里,小蝌蚪慢慢长大,颜色变浅,尾巴相对变短,终于有一天甩到尾巴,长出四条腿,成为可以蹦跳的拇指大的幼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对青蛙之类的小动物是真心爱护的。对青蛙卵和小蝌蚪,我们只是在水边静静地观看,很少有人打捞伤害它们。对于刚会蹦跳的小幼蛙,有时候出于好奇在后面追上几步,很少有人会伤害它们。</span></p> (文中部分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