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纪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到晋中市榆次区(原榆次市),就感受到空气中浓浓的“兵”味。应坦克21团走出来的“文体双星”杜桃乐老师之邀,再次来榆次与坦克21团的部分老兵座谈、交流,再叙战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榆次,一个有坦克21团情怀和红色记忆的城市。1968年,坦克21团一次就从榆次接走了200多名新兵,约占全团总人数的七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入伍,距今快60年了。坦克21团的这批榆次兵,都已经被岁月裹挟进了老年人大军。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坦克21团。做为一名坦克21团大院子弟,我敬重他们,更羡慕他们亲身经历了坦克21团历史上最跌宕起伏的一段岁月。坦克21团历史上的许多故事,他们是亲历者和见证人。</span></p> <p class="ql-block"><b>坦克21团走出来的“文体双星”杜桃乐老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雁门关伏击战,百团大战,忻口战役等,都在山西的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已经变成了图片、画作、文字、雕像和藏品展示在各个大小抗日战争纪念馆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双脚和双手能够触摸到的历史,一旦变成了展品,我们的眼睛里还能淌出几滴泪花?血管里还能溅起几朵血色的浪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八路军总部军工厂旧址,中国军工事业的摇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名10多岁的小八路,瘦小的身躯,迈着坚定的大步,走上抗日前线。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但他一定是中华民族脊梁上的一块骨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用短暂的生命,延长了我们今天岁月静好的长度。我们今天享受到的安宁,是因为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肉体,让枪炮变得沉默。</span></p> <p class="ql-block"><b>杜桃乐老师画作<宁死不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山西省昔阳县有个大寨人民公社,被毛主席树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还亲自题写了“农业学大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寨,我神往已久。大寨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今天,我终于踏上了这片长出过艰苦奋斗故事的黄土地。大寨,不是一个千年古寨,也不是一个山空濛水潺潺的风景名胜之地,而是一个能找出红色答案的地方:毛主席树立大寨这面红旗的意义何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在大灾面前,陈永贵喊出了一句口号:“先治坡,后治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大庆油田在创业初期,铁人王进喜也喊出了一句口号:“先生产,后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位工人、一位农民能发自内心地喊出这样气壮山河的口号,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那是一个奋斗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有逝去的时代,都是旧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时代谢幕了,那些令人斗志昂扬的红色口号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寨能成为一面全国的红旗,得益于那个火红的时代。那是一个盛产大寨、大庆的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虎头山上,环顾四周,靠人工修建出来的高产、稳产梯田,层层尽收眼底。能让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长出丰收的粮食,自给自足,交够公粮,节余归集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寨人,不是英雄,也是好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寨村委会办公楼前的百年大柳树,长得枝繁叶茂。从根部分出两杈,长成一个倒“人”字形。在干旱缺水的大寨,柳树能长得如此壮阔雄伟,难得一见。从粗壮的树干上垂下的长长的柳丝,像绿色的瀑布,在夕阳的映射下,透出耀眼的金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12月,周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8月30日,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批准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11月23日,“农业学大寨”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运动正式终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9月,陈永贵的身影正式从中国政坛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永贵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后,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再也没有人像毛主席那样,把农民抬得这样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原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9师改建为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正师级),我在坦克7师27团新兵连生活结束后,做为基地首批学员来到了山西长治马厂一个叫西天贡的地方,被编入坦克修理技工大队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976年4月到1977年1月,经过9个月的学习培训,我被分配到原坦克6师24团修理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离开长治市48年了。再次踏上曾经学习战斗过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营房、修理车间、坦克训练场还在,但训练基地在新一轮军改中撤销了。为北京军区装甲兵培训了成千上万名坦克乘员的训练基地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最早的几届学员,也早已经步入爷爷、姥爷的行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正师级训练基地,改变了一代人的人生轨迹和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长治北站马厂,一个叫西天贡的地方,留下了我19岁的身影和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见了长治,再见了西天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京东草房书屋</span></p> <p class="ql-block"><b>学会第一门手艺的地方,坦克修理工实习车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