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下这个标题我犹豫了,自问自答,学校不就是“学堂”吗?“小呀么小儿郎,背起那书包上学堂”,孩童们念书的地方,难不成还有不能正确认识之说吗?有!学校曾被认为是“工具”,所以有“工具说”;现在文凭热,学校成了领“入场卷”的场所,又有“XXX敲门砖”之说;还有不少抹黑之说,我不愿一一列举。我总觉得,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教育有偏见,所以对“正确认识学校”确有讨论之必要,我的个人所见实在不成熟,算是抛砖引玉吧!</p> <p class="ql-block">构成学校的元素有人、财、物,人即是校长(含管理人员)、教师(含教辅人员)。此外学校的历史积淀,教风、学风、校风以及校舍建筑等形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p><p class="ql-block">学生学校的组织的性质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学校的公益性: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 以培养社会公民为目标,不以营利为核心目的,强调教育公平与服务大众。</p><p class="ql-block">2.学校的专业性:教师需具备专业资格认证,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遵循教育科学规律,体现知识传递的专业化。</p><p class="ql-block">3.学校管理的层制结构:学校具有明确的层级管理体系(如校长﹣教师﹣学生),制度化的运行规则(如教学计划、考核标准)。</p><p class="ql-block">4.学校社会服务性:学校通过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承担社会整合功能。</p><p class="ql-block">5.学校教育的目标导向性,教育目标明确(如课程标准),且分阶段实施,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p><p class="ql-block">6.学校文化的传承性:学校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同时促进文化创新,是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学校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p><p class="ql-block">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p> <p class="ql-block">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学校始终处于舆论的聚光灯下。如今,不少人对学校存在片面认知:有人以学生能否考入名牌大学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有人对教师正常的严格管理横加指责,稍有不满便动辄上诉;还有人将毕业生就业难题全部归咎于学校教育的失败。这些认知的偏差,折射出社会对学校功能与责任的误解。若想真正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亟需以理性与客观的视角,正确认识学校。</p><p class="ql-block">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机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塑造灵魂、培养人格的摇篮。在这里,学生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学校就像一个大熔炉,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教育理念和师生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助力他们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p><p class="ql-block"> 公办学校,尤其是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小学,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立德”,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仁爱、诚信、责任与担当;“树人”,则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这一方针,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任务是全方位育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升学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德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智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体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劳动教育,则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若只看重升学成绩,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也会导致学生发展的失衡,培养出的可能只是“考试机器”,而非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p><p class="ql-block"> 社会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应全面而客观。不能仅凭升学率的高低就对学校工作盖棺定论,而应综合考量学校在学生品德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激发等多方面的成效。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或许不是每年都能输送大量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但一定能让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都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知识基础、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社会各界应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尊重教育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只有形成全社会尊重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p><p class="ql-block"> 必须明确的是,学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学校虽然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无法掌控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同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行为偏差等,也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协作解决。学校不是万能的,只有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p> <p class="ql-block">客观地讲,家长、学生,社会对学校的诉求是不一致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是希望自已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学生上学是盼望自已在受到老师的重视下愉快地学习;政府举办学校则是为国家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所以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校长的职责是平衡家长、学生、社会对学校的企盼,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化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正确认识学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我们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学校,给予其充分的信任与支持,让学校回归育人本质,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相信教育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