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距海口美兰机场不足千米之处,有一个名叫“福同”的村落。坐在村里小卖铺的门廊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机场的塔台,以及伴随着轰鸣声频繁起飞的大鸟。小卖铺的店主钟先生说,遇到大型客机起飞,他家的窗户玻璃都会颤动。</p><p class="ql-block"> 福同村有300来户,1200口人。据统计,中国有260万个自然村,平均人口在200-300之间,千人以上规模的村落占比约10%。海南省的自然村数量约2.5万,千人以上的占比不足5%。</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多次探访福同村,既非去看大鸟起落,也非冲着它是个千人大村,而是去参观村里的两处保护文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敦笃亭”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锦泉故居”,并透过它们探究背后的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 福同村现属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管辖,在琼山市于2002年并入海口之前,灵山镇隶属于琼山。位于海南北部的琼山和文昌,是海南岛建制最早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县。海南岛上最早建成的公路—琼(山)文(昌)公路,迄今已有整整百年历史,由西向东从福同村南侧经过。“敦笃亭”就在公路北侧的福同村村口处,它是为纪念福同村一位名叫钟光辉的晚清乡绅,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于1911年修建的。“敦笃”意为“敦厚笃实”,是对主人公人品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敦笃亭是一座12柱平顶楼台式钢筋水泥建筑,占地面积122平方米。亭正面内有2支玄武岩石绰楔,中间横挂的石匾上,“敦笃亭”之亭名及旁边的序,均由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撰写。</p><p class="ql-block"> “ 绰楔(拼音chuò xiē)”,亦作“绰削”、“绰屑”,古时为立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的木柱。</p> <p class="ql-block"> 亭门两旁石柱上还镌刻着康有为撰写的一副对联:“布德行慈福田有种仁者必寿;博施济众明月初胎才子克家”。</p> <p class="ql-block"> 亭之正中,是一座四面碑塔,其中的前、左、后3面石碑上刻有《诰封资政大夫钟实卿封翁墓表》,右面一侧却为水泥素面。封翁表即主人公的墓志铭, 由晚清广东探花商衍鎏撰写。 商衍鎏(1875-1963)是清朝末次科考(1904年)的探花,在满清时期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国民时期任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共和国时期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常委等职,是妥妥的“三朝元老”。</p> <p class="ql-block"> 四面碑塔两侧的4根石柱上分别刻着晚清最后一位琼籍解元曾对颜和琼山名士曾春晖撰书的赞词。内容分别为:“亢宗推今子发名成业九泉应已慰亲心,芳微播来世经亭台以凭吊行路咸矜”;“同里悼善人履信怀忠三十载早能孚众口,遗训传后人树德业于恢宏丰碑永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科举考试中省级统考称为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得乡试者参加的全国统考称为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会试中得者参加由皇帝监考的排名考试称为殿试,第一名为状元。连中第一者被成为“中得三元”。</p> <p class="ql-block"> 敦笃亭旁边还有一座石牌坊。牌坊顶部的横梁和匾额间镶有“令”字标志。</p><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的各类牌坊上,“御制”、“圣旨”、“敕”、“恩荣”等标识,依次表明该牌坊由皇帝亲自下诏并拨款修建、由皇帝下旨地方政府出资打造、由皇帝下旨表彰地方政府建造等不同等级。民国初期中央政府下令、核准建造,或带有领袖题词的牌坊则用“令”字取代。</p><p class="ql-block"> 匾额正面中间的“德劭年高”四字,由孙文为“琼山县寿民钟光传”题颁。</p> <p class="ql-block"> 石坊匾额背面是同乡晚生周伯鲂撰并书的“钟先生传略”,称钟光传生于道光三年(1823),民国十一年(1922)时“寿享期颐”,地方人士经县政府呈报民国政府予以褒奖,由“海陆军大元帅孙(讳文)”题颁“德劭年高”四字并赠予红色银绶徽章。</p><p class="ql-block"> 《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p><p class="ql-block"> 钟光传于1925年去世,享年102岁。两年后,“德邵年高”百岁寿辰牌坊落成。</p> <p class="ql-block"> 周伯鲂还在牌坊两侧的石柱上撰写了一副对联:“寿超五福齿达三尊圣世崇高年柱下先推周太史,岁迈百龄堂同四代元首颁异典海邦独尧鲁灵光”,意思是“您的寿命超过了五福之数但身体依然硬朗。在这圣明盛世里,论高寿您当如周朝柱下史老聃(即老子)般被推崇;而今您已年过百岁,家族四代同堂,元首特颁布特殊恩典,您在乡里就像鲁国的灵光殿一样独存显赫,为众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石坊匾额由执教于琼山最高学府雁峰书院(今琼山中学前身)的晚清优贡丁苑琼书写。由他撰写的一副对联镌刻在立柱正面:葆传辅座先生为民国休徵;壤击康衢此老与帝尧齐寿。</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钟光辉去世,多位当地知名人士刻碑撰文,且有康有为这样的大人物加持;在钟光传百岁寿辰时,总理孙文不仅题写贺匾,还颁授勋章。这两位钟姓乡绅是何等人物?他们在世时究竟立下了何等功业?我们不妨先看看海口市文物局在敦笃亭前的官方说明:</p> <p class="ql-block"> 钟光辉(1850-1910),字实卿,号志荣。他饱读诗书,但无心参加科举,更喜欢做生意。他长大后孤身闯南洋,学习英语,研究海外法律和商业运作模式,深感华侨在海外受欺辱,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懂外语和缺乏法律知识。于是,他返回故乡,教子研读各国法律和洋文,将其长子锦泉送到海口铜锣湾天主教堂当童工。钟锦泉天资聪明,专心向学,深得神父喜爱,于1881年举荐他到香港学习英文和法文。1888年,钟锦泉在圣心学校修完学业后,随父亲至越南谋生,成为海防、西贡、河内中、法、越具有经济实力的知名人士,先后当选为海防市参议院议员和南越堤岸海南同乡会名誉会长。</p><p class="ql-block"> 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为躲避追捕开始长达14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在越南被支持维新变法的钟锦泉父子迎至家中盛情款待。康有为和钟锦泉因志趣相投成为至交。</p><p class="ql-block"> 1907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建同盟会分支机构,筹划镇南关起义。钟锦泉经友人介绍结识了孙中山。他积极发动当地华侨捐款,并通过法国驻河内总督购买军火支援起义的革命军队。孙中山对钟锦泉的义举高度称赞,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将自己身穿“非常大总统”礼服的照片和两枚勋章赠予钟锦泉。1922年,钟锦泉的族叔钟光传百岁寿辰,孙中山特将“德邵年高”牌匾送予钟家。</p> <p class="ql-block"> 敦笃亭于2011年被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年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口市文物局2013年所立石碑上的介绍,解开了孙中山、康有为两位大人物分别为钟锦泉的父亲和家族长辈题词颁匾之谜,也激发了我多次走进福同村,探访钟锦泉故居、拜见钟家族人,进一步了解这个子因父贵、父以子荣的家族故事的兴趣,尤其是钟锦泉和他的后人们在百年风云之中命运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钟锦泉故居在福同村里。</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文物保护单位,总得有个路标,方便游客探访吧?”我心里想。但是,我驾车走进村里时,一路上左右观望却没有看到任何指示牌。我看到本文开头的那个小卖铺门庭下有几位村民在聊天,于是停下车上前打听。一位长者说经常有人来这里问路。他担心我自己找不到,主动提出用电动车带我去。路上,我得知他名叫钟光建,今年75岁,是海南建筑公司的退休职工。</p> <p class="ql-block"> (上图右一为钟光建大哥)</p><p class="ql-block"> 我乘坐着钟大哥的电动自行车,穿过一片无人居住的旧宅院,看到了海口市政府所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以及作为文物保护中的“钟锦泉故居”,确切地说是一片颓垣残壁。我只能通过院子的布局及部分残存,以及钟大哥的介绍,依稀想象它和与它有关的人所经历的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 钟锦泉故居坐北朝南,房屋分前堂、中堂和后寝三进,东西两侧是两排廊庑,直达后院。前庭、后院,以及前堂、中堂和后寝之间的两个四合院,共有4个院子。后寝大门与中堂大门有意错位,寓意“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其主要特色一是中西合璧,在保留当地传统三进院落的同时,还建有一座两层高的西式洋楼。</p> <p class="ql-block"> 二是构造讲究,屋顶的木结构除脊檩(主梁)为六角形外,其余檩子均为方形,而不像当地民居普遍使用的原木。</p> <p class="ql-block"> 三是装饰精巧,门楣、隔断等位置装饰有梅花纹木雕,山墙墙楣上则有蝙蝠、花篮等浮雕。</p> <p class="ql-block"> 部分照壁尚存泥塑遗迹。</p> <p class="ql-block"> 主院的右侧还有一座天主教堂,显示出钟家虔诚的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 钟大哥告诉我:“据村里的长辈人说,钟锦泉故居和村口的敦笃亭都是钟锦泉在他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修建的。钟锦泉在去越南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连他老爸去世也没有回来送葬。这个大院是他出钱请本家兄弟修建的。钟家宅院非常漂亮,不仅村里人从未见过,就连府城城里的人都觉得稀罕。十里八乡的人都慕名来参观。当年日本人上岛后进到福同村,对钟家宅院也啧啧称赞,下令不准破坏村口的敦笃亭、德邵年高牌坊和钟家宅院,甚至不准在钟家宅院驻扎,只是把钟锦泉捐建的福同小学拆掉,把石料运到附近修了炮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钟锦泉的一位本家姑姑一直住在这里并负责打理大院。土改时,那位姑姑被赶出大院,房子被没收,分给几十户贫下中农,我家也分得一间。过了几年,政府落实华侨政策,又将大院还给钟家,但那位钟家姑姑在海口有房子,并未回来居住,住在里面的农户也没有搬出。那个时代家家都很穷,连简易的住房都盖不起,哪里肯搬离这么讲究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后,那位姑姑好几次被揪回村里来挨斗。我那时还小,亲眼看见红卫兵用绳子把她的双脚捆住,头朝下吊在一米多高的半空中,然后突然放开绳子,将她摔在地上,真是惨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后,住在这里的村民们陆续盖了新房,从大院搬了出去。生产大队又搬来办公开会做仓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九几年修美兰机场时征用了村里很多土地,村民们拿到征地款,划到新宅基地,陆续盖起了楼房,村委会也盖起了新的会议室、文化室,钟家大院才被荒废了。没人住的房子坏得快。”</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钟大哥和夫人在他家门前)</p><p class="ql-block"> 我从钟大哥那里了解到许多我查阅资料时不曾了解到的细节,但脑海里依然存在很多疑问,甚至冒出了更多的新疑惑:钟锦泉1881年13岁时就赴香港学习外语,学成后在20岁时直接去越南谋生再未回国,他是凭什么获得清廷授予的正部级“二品翎花道员”官衔的呢?既然他从朝廷那里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那为何又一去不复,连父亲过世都不回来尽最后的孝道呢?父亲去世后,他又为何在老家大兴土木呢?钟锦泉迅速在越南走进上流社会,靠的只是天赋异禀和机缘巧合吗,还是背后有什么不被透露的势力在助他?资料显示钟锦泉为家乡捐款修路架桥、兴办教育,不仅修福同小学,还为文昌华侨中学和琼山华侨中学建校捐款。钟锦泉于1954年携全家迁居法国,文昌华侨中学和琼山华侨中学分别于1956、1957年才开始筹建,是谁在家乡替他处理这些捐款事宜的呢?敦笃亭碑文显示钟锦泉有5男5女,如今在海南岛上还有他的后人吗?钟家姑姑长期看管着钟家宅院,并在文革期间被多次揪回村里挨斗,她和钟锦泉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多近,她的后人如今又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 我把心里的疑问一股脑地抛出来。钟大哥说他已经讲给我的就是他所知道的全部。不过,村里有一位叫钟前雄的老人学问渊博,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是福同村的百事通,村里的很多大事都是他领着做的,或许他能回答我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钟大哥当即拨通了钟前雄的电话,向他说明情况。电话那头说他在镇上办事,傍晚才能回来。我们相互留了电话号码并加了微信,约好第二天下午到他家见面。</p><p class="ql-block"> 我一向睡眠很好。那一夜,我失眠了。我在福同村的所见所闻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回放,数不清的问号在脑海里跳动……</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