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有声书《萍踪乐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董科生,原益阳市资阳区农委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刷手机看到一条消息,有个小山村旮旯里的一名励志少年勤学苦练中国杂技,最终成为世界冠军。骤然间想起了儿时玩伴张乐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乐萍比我小一岁,是我儿时玩伴中最亲近的一个。我们在原益阳县沙头公社明星四队一个叫“拐子湾”的小地方相邻而居。我们从小一起玩泥巴,捉鱼虾,插田扮禾,上学读书甚至偷桃子摘菜瓜都形影不离。邻居们形容我俩是一对“油盐缸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来也巧,我跟乐萍从小就性格炯然,却非常合得来。其缘由在我的认知里首先是他的和蔼可亲。乐萍从小长得胖胖墩墩的,皮肤晒得黑坳黑坳,圆头大脸,浓眉下的大眼睛象两颗晶莹剔透的黑葡萄炯炯有神,特别逗人喜欢。其次是性格使然。开朗、活泼、爱笑是乐萍的天性,就连平日里走路都时不时左蹦右跳,逢人更是爱打招呼,脸上堆满笑容,骨子里透着简单与善良。我羡慕乐萍活泼开朗的性格,更羡慕乐萍从小励志有梦想,羡慕他对音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酷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1969年初,下放在我们队上的长沙知青辜安宇,在回城时送了一台旧便携式收音机给乐萍作留念。乐萍像捡了宝贝似的爱不释手,着了魔似的白天听晚上听,尤其喜欢听小提琴曲《梁祝》听得如痴如醉,听钢琴伴奏样板戏听得手舞足蹈。还时不时地带出去炫耀给左邻右舍听革命歌曲和戏曲。乐萍告诉我,他把多年积攒下来的10多元“压岁钱”忍痛买了一把二胡和两支竹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着实吃了不少“哑巴苦”。记得每到夏天,“拐子湾”的蚊子出奇的多,晚上乘凉一把“杷叶”扇子离不得手,要是忙活点什么就得忍受蚊子叮咬。他还告诉我,几乎每天都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吹吹笛子,拉拉二胡。为了减少蚊子叮咬,突发奇想用水桶装满冷水把双脚浸泡在水里,水没膝盖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两三个月下来,双脚泡肿得像馒头,手臂肩背祼露的地方也咬成“大包小包”,妈妈每每见了总是心疼地说:崽阿,这样下去会搞病呢,只要健健康康就行了,不要当什么音乐家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是的,当儿子的都不想让父母操碎了心。乐萍说他一捣鼓起音乐来往往事与愿违。他说曾做过一件让妈妈操心难过的糗事:大约在1971年的深秋,那段时间里最喜欢吹笛子了,可笛膜容易坏,买又不划算,当时还只有益阳街上才有买,交通不便,手头又紧。听同行说有一种葵竹的内膜可以做笛膜,而且颤音效果蛮好。我信以为真,经过打探,发现邻队一曹姓人家有这种竹子,当时如获至宝但又怕人家不肯施舍,便不假思索地利用晚上偷偷砍了几根竹子背回家里。不料第二天一早人家就找上门来兴师问罪了,说是踩死了他家从安化亲戚家买来的良种“仙桃”苗,连同竹子和树苗一共要赔偿3块钱。妈妈是最爱面子的人,看人家都找上门了,二话没说翻箱倒柜找出了3块压箱钱给了人家。邻居走后,妈妈的眼角上挂满了泪珠,看得出来妈妈是多么的心疼,是多么的难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得好,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时过境迁,乐萍在追逐音乐梦想的路上不畏艰辛,刻苦求索,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他的勤奋努力换来了丰硕成果,他创作的歌曲登上全国各类文艺舞台,有的作品代表中国民歌在国外音乐殿堂里演唱。张乐萍从一个“乡里伢子”成长为名符其实的资深音乐人,这是“拐子湾”的骄傲,更是儿时玩伴们的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