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漫游----(二)山峦及平原区

卫民(独醉翁)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近 90 年建成。康熙时期主要进行了湖区的开拓、洲岛堤岸的堆叠以及正宫等建筑的修建;乾隆时期则对宫殿区进行了扩建,并在平原区、湖区、山区都兴建了多项工程。 避暑山庄主要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组成,苑景区又可分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本期记录了游览山峦区和平原区的景观及感受。 避暑山庄,顾名思义是建在山峦之上的庄园,避暑山庄山峦区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南山积雪” 是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三景 ;南山积雪亭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美学境界,对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枕双峰”:北枕双峰亭是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景,是体量较大的方形双排柱攒尖方亭。位于避暑山庄北山之巅,是山庄东北的制高点。 “北枕双峰” 中的双峰指的是位于承德避暑山庄西北约 25 公里处的金山和东北约 30 公里处的黑山,两山遥遥相对,而脚下的山峰像枕在两山之间似的,故得名 。<br> “北枕双峰”亭巧妙运用了 “因高借远” 的造园手法,将数十公里以外的金山和黑山借入园内,成为山庄主要借景点之一。站在亭中,向北可远借金山、黑山,呈三者鼎立之势;向南则可一览山庄内楼、台、亭、榭、洲、岛、桥、堤诸多美景;向东北还可观承德市区周围的众多寺庙群及磬锤峰等名山景点。游客登临此亭,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四周的山峦、林海、湖泊等景色尽收眼底,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胸怀宽广的感觉。 青枫绿屿是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一景,位于北枕双峰亭与南山积雪亭之间的山鞍部,布局是北方四合院的变体,入头庭院南西有篱笆,东西景深较大。庭院东侧有殿三间,面西额题 “霞标”,后乾隆改为 “罨画窗”;篱笆门正面有南向殿三间,额题 “青枫绿屿”。每年中秋佳节,乾隆皇帝会策马登山,来到青枫绿屿听鸟观山,登高赏月,吟诗诵赋<br><br> 庭院殿后粉墙横隔,墙根山石疏点,过月洞门,便是五间大殿,悬额 “风泉满清听”。“风泉满清听”是乾隆皇帝借用唐代孟浩然的诗句,&nbsp;描绘了风声和泉声交织在一起,清晰地传入耳中,给人一种清幽、空灵的听觉感受,仿佛能让人置身于山林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妙。<div><br></div> 锤峰落照亭:康熙题额 “锤峰落照”,意为晚霞夕照落在磬锤峰上。有联 “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水光燃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曾在近黄昏时率文武百官及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登亭举行蒙古风味的野宴,并观看磬锤峰落日余辉下的雄奇景象 乾隆皇帝在锤峰落照亭赏景,曾有感而发作《赋得锤峰落照》一诗,该诗刻在石碑上,立于锤峰落照亭旁,石碑碑首雕刻着两只凤凰,碑身周边有夔龙图案。全诗为五言排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柱标云汉,千峰最上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亭亭明夕照,煜煜蔚霞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落景连空翠,腾光入碧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崖翻直影,东户引闲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送将朱鸟隐,挂得玉蟾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逸趣发菁藻,余晖带绛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锤工体物,惟是圣人能。</div>乾隆皇帝在边抒怀边写景过程中将磬锤峰比作神工之作,赞颂其造型奇特,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傍晚时分从亭中远眺,不仅可以看到磬锤峰的雄姿,还能将山庄湖区的美景尽收眼底,湖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天空、山峦和树木,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 四面云山亭:“四面” 指方位,“云山” 指云雾缭绕的群山。康熙皇帝认为周围山峰环绕着避暑山庄,犹如臣民朝拜君主般恭敬,故命名为 “四面云山”,并题楹联 “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br> 广元宫:是避暑山庄内的道教寺庙,位于避暑山庄松云峡北山之巅,广元宫建筑群为中轴线对称、依山就势呈台地式布局的三进院落,基本符合汉式伽蓝七堂的形制。 庙门南向,东西山门各三楹,左右有钟鼓楼。内为仁育门,更内为香亭,重檐复起,额曰 “馨德亭”。东西配殿各三楹,东曰 “邀山室”,西曰 “蕴奇斋”。正殿五楹,额曰 “仁育殿”,几次光临均被拒之门外,虽然庙宇保存完好,地图上却标为“广元宫遗址”,不知何故。 “凌太虚” 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八景,现存遗址。<div>“凌太虚” 典出《文选・孙绰・游天台赋》中的 “太虚辽阔而无阂”,“太虚” 即 “天”,“凌” 是 “上升” 之意,“凌太虚” 意为上升到天空,寓意着一种高远、超凡的境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也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br></div> 灵泽龙王庙:作为避暑山庄内的建筑,灵泽龙王庙建在水系沿岸高起的小山之上,与避暑山庄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氛围。灵泽龙王庙承载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康熙皇帝御书额曰 “灵泽”,乾隆皇帝御书额曰 “润沃濡源”,这些御题匾额不仅彰显了皇家对龙王的尊崇,也体现了皇家希望通过祭祀龙王来保佑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br> 水月庵位于避暑山庄松云峡一条溪谷内,以供奉水月观音而闻名,水月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象征着众生只要心中有佛,观音菩萨就会在身边保佑平安,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影响力。<br> 庵前石牌坊是水月庵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是唯一遗存的部分。牌坊两面均有题额和对联,前额为 “光涵上下”,对联为 “印不即离间是相非相,悟最澄明处内空外空”;后额御题 “圆徹中天”,对联为 “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天高云净月喻本来心”,禅意十足,印证了佛教义理。 旃檀林:地处松云峡谷内、水月庵里边的山脊之上,是一座具有山区特色的园林寺庙。山门乾隆题额为 “旃檀林”,现存遗址。 珠源寺:位于避暑山庄山区中部,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五十寿诞以及当时清廷国运昌隆、家事添喜而建,当年天下能工巧匠聚集热河,耗时近一年时间竣工。 通往珠源寺需经过两道牌坊,“彼岸同登、德水通津”,足见当年珠源寺在山庄的地位及皇帝重视程度 珠源寺被毁时幸存的铜钟 珠源寺虽仅存基址,但铜钟仍在,钟上的龙形钟钮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镜阁是珠源寺的主殿,全部用青铜铸造,共用料 220 余吨,耗银 6.5 万余两。日军侵华期间,关东军侵占热河,因战争急需铜做军工原料,1944年日军八八一部队将宗镜阁拆毁,零部件装了 26 箱、30 捆,约 500 余件,由铁路运往奉天(今沈阳)兵工厂熔化制造成了枪炮子弹。当年豪华殿堂已成断壁残垣惨不忍睹<br> 宗镜阁 铜匾上“海藏持轮” 四个大字为乾隆御笔亲书 。寓意着佛教经典如大海般博大精深,佛法主持着世间万物的轮回,法轮辗转相传,普渡众生。两幅铜楹联中的一幅内容是 “梵天阁涌金光聚,香水澜回珠颗圆”则是对宗镜阁的赞美,寓意着佛寺高阁气势不凡,佛法神圣祥瑞,展现出一种吉祥兴旺的景象。在日本人拆毁宗镜阁之前,1927 年热河都统汤玉麟将 “海藏持轮” 铜匾和两幅铜楹联拆下运回沈阳老家,后于 1975 年被文物专家找回,安置在避暑山庄正宫区展出。 驯鹿坡:在榛子峪北坡,是一处自然景观,乾隆书 “驯鹿坡” 三字于石上。由于这里背风向阳,土厚草肥,坡缓树多,秋凉后依然是青草遍野,临近湖区,生长着很多繁茂而鲜嫩的青草,可供鹿群悠意饱食,因此常有驯养鹿群集聚 “松鹤清樾”作为康熙为母后修建的寝宫,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庄重与大气,同时也融合了自然山水的灵动之美。 在康熙题联中,“奇花文石娱朝夕、白鹤苍松永岁年” 表达了祝愿皇太后福体安康,寿比南山不老松,借仙鹤希望母亲颐养身心,延年益寿。 “风泉清听”位于避暑山庄榛子峪内,康熙取孟浩然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的意境,为门殿题额 “风泉清听”,赋予了此处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清幽之境 康熙为“风泉清听”撰楹联:“泠泠流水细闻香、脉脉清风频送爽”,联中 “泠泠流水”“脉脉清风” 以叠词描绘山泉流淌的清冽之声与微风拂过的轻柔之感,“细闻香”“频送爽” 则从嗅觉、触觉角度烘托环境的清幽雅致,展现出山水相映、风泉和鸣的静谧意境。通过对自然声响与气息的细腻捕捉,传递出文人雅士对清幽隐逸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康熙皇帝对山水雅趣的审美偏好。<br> 碧峰寺:榛子峪中的一座规模较大的汉式佛寺,寺庙坐西朝东,从东至西依次为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左右配殿(名为 “松风”、“水月”)、正殿(法华宝殿,供三世佛)、经楼(宗乘阁,储存经卷) 避暑山庄历经军阀、日寇、国民党十三军部的破坏,碧峰寺建筑群遭到严重损毁,现存遗址也可见往日辉煌。 回溪亭位于碧峰寺的丛碧楼前溪流之上,为碧峰寺附属建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乾隆皇帝常命人取此处溪水烹茶,在此休息品茶。 <br>回溪亭造型精美,具有典型的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特色,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其造型轻盈秀丽,溪水从亭间门洞穿流,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相得益彰,亭身翼然若栖,给人一种灵动之感。 古栎歌碑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榛子峪北山坡,是乾隆皇帝为赞颂古栎树而作的写景抒怀碑刻。<div><br></div> 清朝时,避暑山庄榛子峪附近生长着一株特别古老的栎树,乾隆皇帝在山中游览时,常到树下小憩,对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六月,乾隆皇帝有感而发,创作了《古栎歌》,并刻石立碑。<br> 古栎歌碑为卧碑,碑南面刻有 25 位人物,姿态传神,惟妙惟肖。通碑共镌刻了 8 首诗,阳面和阴面分别刻着乾隆的《古栎歌》《山中》两首诗,碑身东侧和碑首东侧为《林下二首》和《林下二首叠己酉诗韵》,碑身西侧为《乔树一首》,碑趺东侧为《林下一首》。其中除《林下一首》为嘉庆皇帝补题以外,其他 7 首诗都是乾隆的笔迹。<br> “涌翠岩” 是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一,后被乾隆列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三十四景,一处景观两位皇帝分别命名实属罕见。门殿康熙题额 “涌翠岩”,门柱对联为 “松径飞花雨,莲台霭法云”,<br> 门殿内供关帝塑像, “涌翠岩”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和谐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自在天” 楼上供奉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十八罗汉等,南配殿内供奉三世佛,小小的一座涌翠岩容儒、佛、道三家神圣于一堂,体现了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br> <br>“云容水态”位于松云峡口旷观的西南侧,瞩朝霞南,旷观前半月湖西岸的台地上。圣祖御题额曰 “云容水态”。 “云容水态” :敞轩建筑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站在敞轩前,凭栏远眺,可将湖光山色、云卷云舒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旷观” 为一座面阔三间的敞亭式建筑,坐北朝南,周围有矮墙环绕,形成一个小巧的庭院。从亭中向外望去,南面是如意湖,波光粼粼;北面是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东面可见热河泉,清泉涌流;西面则是洲岛相连,绿树成荫。 此处视野开阔,极目远眺,湖光山色、洲岛错落尽收眼底,康熙皇帝因此题名为 “旷观”,取 “旷然远观” 之意,意在让观者能在此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自然的壮美。 林下戏题碑:林下戏题碑为卧碑,通高 2.54 米,碑首高 0.74 米,碑趺高 0.82 米,碑身高 0.98 米,宽 1.98 米,厚 0.40 米6。艺术特色:碑额首雕有流云飞鹤,碑趺雕水波鱼龙,造型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碑身四周、碑首两侧和碑趺的西侧共有诗 7 首,其中 6 首为乾隆题,1 首由嘉庆题,描写了当时帝王的情怀。 文津阁: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仿浙江宁波藏书家范钦“天一阁”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形制营造而成的。 文津阁它与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是贮藏《四库全书》的地方。它是避暑山庄的一处园中之园,更是一座具有典型园林风格的皇家藏书院。<br> 文津,是文化知识的渡口。如欲求得知识,便需自此问津的意思。文津阁门前的楹联“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標乎地”:“析木” 是十二星次之一,古代天文学以日月相会之处为星次,日月一年有十二次相会,故有十二星次。联句大意为析木是天河的渡口,它附丽于天空;龙门是黄河的渡口,它标志在地上。乾隆皇帝用过河要找准渡口来比喻学习知识要找准正确的途径,表达了其组织编辑的《四库全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文津阁从外观上看,它是两层,里边实际是三层,中间一层为暗层,阳光不能直接射入,以便更好地保护图书。 文津阁内曾藏有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朝廷开设 “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在大学士刘统勋的举荐下,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历时 11 年有余完成编纂工作。他主持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该书共录典籍 10585 种,171558 卷,基本上囊括了清乾隆以前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艺文、技术等方面重要的文献典籍,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承德避暑山庄在文津阁单独设像,以示对其尊重。 文津阁碑亭是为了纪念《四库全书》的编纂和贮藏而建,它见证了清朝乾隆时期规模宏大的文化整理和编纂工程,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作为皇家藏书楼文津阁的附属建筑,碑亭的建筑风格和碑刻内容都彰显了皇家的威严和文化底蕴,是清代皇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亭内竖有《文津阁碑记》石碑一座,通高 5.34 米。碑首、碑趺上的纹饰为夔龙图案。石碑正面用满、汉文字镌《文津阁记》,背面镌《题文津阁》,东侧镌《四库收精要》,西侧镌《建由甲午成乙未》,均由乾隆御笔亲题。为研究清代的文化、历史、藏书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br> 曲水荷香,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 年 - 1708 年),是一座十六柱重檐攒尖顶大型方亭,亭内外奇石环列,形成弯弯曲曲的水道,溪水从北面缓缓流来,随石渠盘折。 该景是按照《兰亭集序》中所描述的场景兴建的,参考了 “曲水流觞” 的典故,昔日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在此宴请大臣和蒙古王公,把酒赋诗,举杯同欢。“曲水流觞” 这一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最初是为了除去灾祸不吉,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曲水荷香的建造体现了对这一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康熙在诗作《曲水荷香》中写道:“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赞美了这里的荷花香气和自然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不赞成 “流觞曲水” 那种饮酒作乐及其所谓的除灾祛邪的旧风尚,只愿欣赏这里落红如泛杯的美景,赋予了该景观深厚的文学意境。皇帝离开山庄后,冬雪覆盖着曲水荷香更加妩媚,不知康乾二帝是否有幸观赏雪中美景。 稼穑维艰”是避暑山庄平原区的一座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这座建筑位于文津岛南,趵突泉附近,是一座四角草亭,康熙皇帝亲自题写了“稼穑维艰亭”的匾额。 康熙在山庄内东辟有瓜圃稻田,西建“稼穑维艰”,意在表达即使在优美的环境中,也不能忘记农业生产的艰辛,要将民生之计放在心间。这个草亭在康、乾、嘉三帝驻山庄时,是他们经常休息的地方。有时皇帝会提前命令侍从选几位热河长老到此与皇帝共饮,谈论农桑之事。<br>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他重视农桑,曾种“试验田”并在国内推广“御稻种”。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康熙命人在“稼穑维艰”附近造了一方稻田,播种他精心培育的“早御稻”,再次获得成功。这个景点不仅体现了皇家对农业的重视,也展现了康熙帝对民生的关心。同时,“稼穑维艰”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融合,也是避暑山庄平原区的一处重要景点。<br> “石矶观鱼”位于西山脚下,依山临水建造了一座三间的敞殿,是赏鱼或垂钓的好地方。 康熙皇帝为石矶观鱼所题楹联是 “柳嫩牵诗舫,鸥眠稳钓矶”。描绘了石矶观鱼处的优美景致,嫩柳轻拂,似在牵引诗舫,鸥鸟安睡,稳卧钓矶,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常在此地休憩和垂钓,康乾二帝在此观鱼,领悟庄子 “知鱼之乐” 的哲学思想,享受庄子所言的 “知鱼之乐”,因此此地被命名为 “石矶观鱼”。 康熙和乾隆都曾以 “石矶观鱼” 为题作诗,康熙诗 “唱晚渔歌傍石矶,空中任鸟带云飞。备有长竿坠钓肥”,乾隆诗 “重把青竿坐钓矶,闲看溪鸟惊波飞。渔歌漫忆吴江水,绝胜鲈鱼秋后肥”,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石矶观鱼的美景和乐趣,也为这一景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远近泉声:当年此处既能感受山谷中水势的奔涌,又能聆听到瀑布的叮咚声,故康熙用 “远近泉声” 命名了此景。<br> 远近泉声”殿阁前后都有池塘,种植着很多莲花,既有扑鼻的花香,又能听到美如乐曲般的泉响声。其北为趵突泉,泉水喷涌而出;西为瀑布,瀑水奔流之势犹如银河倒泻,晶莹透明的水帘映着山崖,微风吹拂瀑布水流倾斜而下,时而浪花飞起迸出水珠,犹如一颗颗珍珠散向天空。 试马埭:避暑山庄平原区遍布辽阔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夏季的草原绿草如茵,草柔地旷、弦驰道如弦,是清代皇帝赴木兰围场举行“秋大典”之前,选拔骏马的地方。(“埭” 字的基本含义是堵水的土坝,用以拦截水流或抬高水位。读音:dài) 春夏之季辽阔草原鲜花盛开,点缀山庄 秋季收割牧草,收割机开进山庄收割黄草,既有防火功能兼具饲料收益 “万树园” 之名最初见于乾隆初年,乾隆十九年正式建碑立碣。因园内散布着大量的苍松古木,树种丰富,有古松、桧柏、古槐、老榆、老柳、桑、杨、杉、五角枫等,故得 “万树园” 之名。万树园不设围墙,与周边草原、森林连成一体,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少有的 “原生态” 区域,体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也为研究清代北方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参照。 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当年这里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1793 年首次来华访问的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就是在这里被乾隆皇帝隆重接见的,这是中英通过外交途径第一次接触。此外,这里还曾接见缅甸、越南、朝鲜、老挝等国使节,给外宾留下深刻记忆。<br><br>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弘历的《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其二十《万树园》,全诗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田每每曾闻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麀鹿麌麌载咏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秀木佳阴尘不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乘凉点笔合於斯。</p> <p class="ql-block">乾隆手书《绿毯八韵》诗碑一座</p> 《绿毯八韵》是一通雕刻精美的卧碑。碑面南额首上雕刻祝寿图,碑趺上有八仙;面北额首上刻有蝙蝠。碑趺上刻有麋鹿;碑上图案,象征着"福"、"禄"、"寿"。&nbs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碑身面南刻七言诗《绿毯八韵》一首,赞美这里土肥草丰,同时标榜自己节用爱民、与民间乐的"俭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绿毯八韵》诗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葆生惟种德,蕃育本无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沃野铺如毯,连冈翠织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触怀皆道妙,引睇总堪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丽风常拂,云和露每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禽蹄交迹软,花气杂芳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宛跸平郊迥,迎銮碧草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同文锦艳,惟称圣恩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比物奚堪比,摛词愧不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面北刻五言诗《平旦》一首, 字迹清秀,都是乾隆四十六年六月乾隆皇帝所作。着力描绘山庄的平旦:清晨,金色的太阳升起,空气清爽新鲜,露珠晶莹,草木泛香,鸟雀高歌,鹿兔徜徉。诗中还描写自己,虽年过古稀,仍身体康健,整日孜孜不倦,处理朝政。 <p class="ql-block">现在矗立在市中心火神庙康熙大帝塑像30多年前就曾屹立万树园</p> “永佑寺”是承德山庄内九处寺庙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永佑"取其永远保佑安宁的意思。 现永佑寺除舍利塔及四座石碑外均已无存。舍利塔为承德避暑山庄内永佑寺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砖石楼阁式结构的佛塔。此塔是仿照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塔而建,是乾隆为感念其祖父康熙皇帝而兴建的,佛塔通高67米,塔高九层,气势雄伟,古朴庄严,各层檐斗、梁枋皆为琉璃造,塔顶镏金铜铸,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br> <div>乾隆帝亲自题写了楹联,环廊的廊柱上八方各挂一副。八方楹联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该塔周围秀丽的自然景色。或写实,或写意,意境幽美,想象丰富,对仗工巧;写景清新自然,状物形象生动,用典含蓄蕴藉,是乾隆楹联中景物描写的代表作。</div> 四座碑文分别是:《永佑寺碑文》、《永佑寺舍利塔记避暑山庄后序、《避暑山庄百韵诗序》。 芳园居:俗称买卖街,在避暑山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皇家园林中模拟民间商业氛围的一个区域,是皇帝为寻民间街市乐趣,仿北京圆明园买卖街所设,是一座大型的四合院式建筑。沿街开设茶酒铺、瓷器铺、纸笔铺、香扇铺等店铺,还原了民间街市的风貌,为皇家增添了世俗生活的乐趣。 ”买卖街街上买主皆皇亲贵戚、芳园居居内商户均世间盛家”避暑山庄是皇帝及皇室成员避暑、理政和休闲的场所,因此在买卖街中购物的自然都是皇亲贵戚,他们在这里体验民间购物的乐趣。这里的 “商户” 其实大多是由宫女、太监等假扮而成,他们在皇帝驾临时扮演成商人,营造出繁华的商业景象,而从皇家的角度来看,能在皇家园林中 “经营” 店铺,自然就如同世间的盛家大族一般。<br> 茶酒铺供应饮品,以冷饮及茶水为主,基本保持了其原有功能。磁器铺以经营承德文创产品为主,为扩大承德皇家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当年的纸笔铺改作临时卫生所,担负起救死扶伤职责。 瓜圃避暑山庄建立初期,康熙帝曾在万树园、热泉河一带,开垦种植数十亩农田,名为“瓜圃”<br><br><br> 甫田丛樾,康熙三十六景之一,这里是清代皇家的农田和瓜圃,此亭是当年皇帝观看庄稼瓜圃小憩之处,亦可临时充当吃瓜大臣休闲地。 “甫田丛樾” 是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五景,皇帝可以在此欣赏周边的田园风光、湖光山色以及万树园的茂密丛林,旁边的御瓜圃种植着各种瓜果蔬菜,每年夏季,皇帝和后妃们会来此品尝新鲜瓜果,体验农家丰收的喜悦,同时也能了解农事生产。是皇帝赏景、吟诗和体验家事的好去处。与康熙在山庄西建“稼穑维艰”有异曲同工之妙。<br> 文冠果园:避暑山庄内的文冠果树树龄不一,有的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些老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年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文冠果的花朵由浅而深变色的过程与古代官服由低而高的颜色相符,其果实外形似文官帽子,被称为 “文官果”,文冠花也因此又叫 “状元花”,寓意着金榜题名、步步高升、官运亨通。文冠木还有驱瘴辟邪之功用,传说评书《杨家将》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所用神木 —— 降龙木即为文冠木。<br> 牡丹园:扩建后的牡丹园植各色牡丹、芍药万余株,汇名品百余种,占地近百亩。采用园林造景布园的手法,选精品牡丹和芍药品种,密植成蝙蝠、葫芦、仙桃等传统吉祥造型,用有园林风骨之称的点石相衬、藤蔓相连,寓意民族骨脉相连,祈福国民福寿安泰。<br> 避暑山庄自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建造,芍药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乾隆皇帝对芍药园青睐有加,常在此赏花、吟诗,留下了不少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