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德白梁子小学教研</p><p class="ql-block">胡万寿</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8日</p><p class="ql-block">携风带柳去教研,河畔青蔬蚕豆鲜。德白天高而物躁,惟闻土屋诵声传。</p><p class="ql-block">注,1991年4月去德白小学听公开课,那时候德白小学位于德白梁子,天高物躁,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子,一道简易的大门,黄土灰飞,漫入鞋内,但教学质量杠杠的,人才辈出。牛栏江畔六所小学的老师都去了,感受到了江畔学堂是有多好。第三年,德白小学就搬到牛栏江边了。</p><p class="ql-block">当时全教区老师经过一早上的跋涉,终于在中午赶到学校,我们离德白最近,早上8点,带着点蚕豆,蒜苔,青菜,顺着江岸小路,渡过牛栏江,跨过撒依河,攀山三公里,就到了。</p><p class="ql-block">听课过后,就是教研,教研结束,领导早就煮好了洋芋,边吃边总结,说,大家都不要去(气)了,在这里玩两天。(这里,去,指离开,气,指生气),幽默风趣的话语为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个精彩的瞬间。今天在教室旁教研,科技设施完备,不可比量也。</p><p class="ql-block">标题:《〈赏〈去德白梁子小学教研〉:往昔教研记忆的诗意回溯〉》</p><p class="ql-block">一、旅程描绘与环境烘托</p><p class="ql-block">诗的首句“携风带柳去教研”,用词轻快而灵动,仿佛让人看到一群充满热情的教育者们,在风的吹拂和柳的陪伴下,踏上前往德白梁子小学教研的路途。“携”和“带”字赋予了风与柳一种同行者的角色,使整个画面富有生机。</p><p class="ql-block">“河畔青蔬蚕豆鲜”则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象。牛栏江畔,新鲜的蚕豆、蒜苔、青菜等蔬菜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不仅是对当地自然物产的描写,也暗示了此次教研之旅充满了田园般的质朴气息,为后文对德白梁子小学当时艰苦环境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二、往昔学校环境与教育品质</p><p class="ql-block">“德白天高而物躁”,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德白梁子小学所处的环境特征。“天高”体现出其地处偏远,远离尘嚣;“物躁”则暗示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干燥与恶劣,尘土飞扬,黄土甚至会漫入鞋内。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惟闻土屋诵声传”,那座土木结构的房子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彰显出德白梁子小学顽强的教育生命力。尽管学校的硬件设施简陋,但教学质量却很高,人才辈出,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突出了教育的力量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闪耀光芒。</p><p class="ql-block">三、教研之旅的艰辛与乐趣</p><p class="ql-block">诗中详细描述了当时全教区老师前往德白梁子小学的艰辛旅程。“经过一早上的跋涉,终于在中午赶到学校”,“离德白最近”的他们,早上8点出发,要带着食物,顺着江岸小路,渡过牛栏江,跨过撒依河,攀山三公里才能到达。这一过程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当时教研之旅的不易,也体现出教育者们对教研活动的重视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p><p class="ql-block">而教研结束后的场景“听课过后,就是教研,教研结束,领导早就煮好了洋芋,边吃边总结,说,大家都不要去(气)了,在这里玩两天”,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风趣。在艰苦的教研环境下,这样的场景展现出教育者们苦中作乐的乐观态度,也为当时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个充满温情和趣味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四、今昔对比与时代发展</p><p class="ql-block">最后提到“今天在教室旁教研,科技设施完备,不可比量也”,将往昔与现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曾经的德白梁子小学是那样的简陋,而如今教室旁教研时科技设施完备,这种巨大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不断改善。这不仅是对德白梁子小学发展的一种感慨,也是对整个教育事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进步的一种见证。</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这首《去德白梁子小学教研》的七绝,通过对往昔德白梁子小学教研之旅的回忆,从旅程、学校环境、教研过程到今昔对比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一段充满艰辛、充满教育热情的历史画面。诗中既有对当时艰苦环境下教育力量的赞美,也有对教育者们乐观态度的刻画,最后通过今昔对比体现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整首诗用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以小见大,让读者在简短的诗句中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