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至深处显率真

张紫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名家笔记:</b></p> <p class="ql-block"><b>章方松,笔名蒙泉,温州文史研究馆馆员。</b></p><p class="ql-block"><b>曾出版学术与文学专著:</b></p><p class="ql-block"><b>《中国上古文化与气功起源》 上海学林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琦君的文学世界》 台湾三民书局 ;</b></p><p class="ql-block"><b>《心灵的秩序——中国书法与中国手稿文化研究》 美国达慕思大学中国书法与手稿文化研究所;</b></p><p class="ql-block"><b>《心呈意象——谈书论画随感》 西泠印社;</b></p><p class="ql-block"><b>《母亲的季候》 春风文艺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永嘉场纪事——二十世纪江南乡村》 吉林文史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情至深处显率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读张紫梁《大镕小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章方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深了,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独坐陋室,静心翻阅案头上,张紫梁先生著述的《大镕小铸》。阅读中颇有感怀之处,紫梁是一位有思考而富有情怀的青年学人,字里行间,总是寄寓着思想与情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镕小铸》,这本书不仅记录了紫梁的情感经历,也呈现了他的成长历程。书中,他对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描写尤为深刻。特别是有关曾祖父和祖父的篇章,文史与情感相互交融,回忆与感悟彼此呼应,让人深切感受到紫梁深厚的文化情怀,以及对亲人的深切缅怀之情。这些情感也成为他人生前行、不断奋进的文化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打动我,正是紫梁书写家族先辈的那些文章。其中,关于曾祖父与俞樾的信札,以及祖父对信札的悉心保护,尤为精彩。这不仅体现了祖父对先贤的敬重,更展现出他对文化价值的敏锐洞察力。在瑞安同一时期,与俞樾有交往的还有孙衣言、孙诒让,以及平阳的宋恕,这些人物之间的故事,或许还隐藏着温州现代学术史上的诸多密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大熔小铸》封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文这里,我不禁想起从恩师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2021年秋季号)中,读到李天纲先生撰写的《宋恕与经学:经世学近代学术取向兼论&lt;六斋卑议&gt;与清末变法思想及“瑞安新学”》。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清代学人宋恕的经学思想,探讨了清代瑞安的经学文化现象,提及宋恕的岳父孙锵鸣、岳伯父孙衣言的往事,以及孙衣言、孙诒让、宋恕与俞樾交往的故事。孙衣言和俞樾是同科进士,都曾师从曾国藩,一同进入翰林院,后来又分别在苏州和杭州的紫阳书院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俞樾在《春在堂笔记》中写道:“我和孙琴西(孙衣言)三次成为同年。道光十七年丁酉科,他考中拔贡,我考中副榜;二十四年甲辰科,我们一同考中举人;三十年庚戌,又一同考中进士,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我曾赠诗给他:‘廿载名场同得失,两家诗派异源流。’他刻印《逊学斋诗》十卷,只请我写了一篇序;我在咸丰九年刻印《日损益斋诗》十卷,也只请他写了一篇序。同治四年,我们分别主持苏州、杭州的紫阳书院,我又赠诗给他:‘二十年得失共名场,今日东南两紫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这段历史来看,张紫梁的曾祖父张楚南曾任浙江亲兵新前旗巡查,兼理中哨事务,与朴学大家俞樾有过深入交往。如果能进一步研究,或许能在瑞安清代文化史上有新的发现,也能为研究俞樾与温州人的交往,增添更多历史线索。而书中有关祖父和父亲的文字,同样满含深情,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光。那时,父亲常和他的前清秀才老师谈论温州乡贤孙衣言、孙诒让父子的求学故事。大人们不经意间提及的这些文化名人,却像夜空中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我的精神世界,也成为我日后追寻学问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梁在书中也写到了与师友的交往,字里行间既有对师友的感恩之情,也通过书画篆刻艺术,展现出师友们的人生追求和人格魅力。他以平等的视角,从日常的艺术追求出发,描绘生活的真实面貌。这些关于师友的文章,从生活点滴写起,探讨书画艺术的交流与感悟,语言平实亲切,评价客观准确。根据师友不同的经历、艺术见解和交往故事,他都能生动地展现,让人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梁的文章,无论是对前辈艺术成就的评价与感悟,还是对同辈艺术作品的体会,都写得十分精致。他的文字灵动鲜活,饱含深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本书图文并茂,制作精良。珍贵的照片与优美的文字相得益彰,足见紫梁在创作时的用心。从中也能看出,他是一位治学严谨、做事认真的青年学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镕小铸”,“镕”是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铸”是将内心感悟化作文字。紫梁的文字清新淡雅,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全书以事抒情,以情表意,情到深处,尽显率真。这种率真,是不加掩饰、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章的率真,源于作者性情的率真,而能将文章写得如此率真,实属不易,正因紫梁本人就是一位率真的青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夜色愈发静谧。我仍沉浸在紫梁的文字表述中。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蕙风词话》中的描述:“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暝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不是秋夜,但暮春夜雨、小窗朦胧的景致,同样充满词境。这雨夜的诗意,仿佛将我带入紫梁的文字情感中,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青年对人生和文艺的执着追求与内心独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乙巳谷雨于合堂</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_BR3p7XZYy153EE07Gzo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