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楼畔忆沧溟》

原驰

<p class="ql-block">济南,这座浸润着历史文化的泉城,处处流淌着诗情画意。四大泉水之首的趵突泉,那喷涌不息的泉水,奏响着千年的乐章,而在这些景致背后,始终萦绕着一个名字——李攀龙,以及他那与济南紧密相连的白雪楼。</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白雪楼历经沧桑,曾一度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济南人对李攀龙的怀念从未停止。如今,百花洲畔,白雪楼再度重建,重现昔日的风采。新的白雪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景致相得益彰。左首的问山亭,似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李攀龙对山水的热爱与思索;右首的游廊,蜿蜒曲折,仿佛在引导着人们探寻李攀龙的文学世界。楼台面东镜涵池碧波荡漾,池边的垂柳随风摇曳,似在迎接每一位前来凭吊李攀龙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他的才情如济南的泉水般,汩汩滔滔,不可遏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鲍山以其古朴雄浑之姿,曾是李攀在此建第一座白雪楼的地方,李攀龙在陕西提学副使任上谢病告归后,先是在鲍山之下筑楼以居,榜名“白雪”,取宋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义。它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它是李攀龙读论道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那静谧的山林间,他与自然对话,与先贤神交。鲍山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块山石,都聆听过他的朗朗书声,都感受过他对文学的炽热追求。那时的他,怀揣着对文学的崇高理想,在鲍山的怀抱中,不断汲取养分,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文学流派的领袖人物。他自幼家境贫寒,九岁丧父,由母亲纺织维持生计。十八岁入县学为诸生,展现出文学天赋,与殷士儋、许邦才等交往密切。</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等人共同推动“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被尊为“宗工巨匠”。他主张恢复古文辞的典范性,强调诗歌应继承《诗经》传统,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推动明代文学向古典回归。其诗风豪迈细腻,后世评价为“三百年绝调”。</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被任命为顺德知府,负责管理顺德(今属河北邢台市)的行政事务。他在任期间推行多项利民政策,包括完善保甲制度、减轻百姓赋税和徭役等,政绩突出。</p><p class="ql-block">邢台晋祠庙有一大奇景月亮池。庙前有亭,亭下有池,池中涌泉,泉水甘甜。明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顺德知府李攀龙到此上香游历,曾赋诗一首:晋祠水乡遍地泉,柳青苇绿百鸟欢。月池井水如碧玉,饮似琼浆润心田。月池指的就是晋祠庙前的这口月牙井。</p><p class="ql-block">李知府回到府衙后,还念念不忘月亮泉水的甘甜,每天派人到月亮泉挑一担水,专门泡茶做饭。遇到上峰巡察、诗友来会,他也用月亮泉水泡茶待客,很受好评。诗友们口口相传,于是月亮泉的好名声很快就传遍天下,留下“知府辨水”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年间的顺德县位于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明景泰三年(1452年)从南海县析出东涌、马宁、西淋、鼎安四都及新会县白藤堡设立顺德县,县名取自《周易》《大学》中的“顺天威德”之意‌。</p><p class="ql-block">李攀龙任职是在河北邢台的顺德府。</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文学流派的领袖人物 。他性格刚直,注重文章创作的尊严,不愿为权贵折腰,其中拒为上级做诗的故事就很能体现他的风骨。</p><p class="ql-block"> 当时,李攀龙任职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已经是颇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山东老乡,时任陕西巡抚的殷学,听闻其文采出众,就想让李攀龙代写一篇文章 。按说上级有所求,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一个表现的机会,但问题出在殷学传达要求的方式上。殷学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用檄文(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的形式命令李攀龙写文章 。</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是个磊落坦荡、性情中人,他觉得这种被命令写文章的方式是对自己的侮辱,不由得大怒,他认为“文章可写,但不能被命令着写”。于是,李攀龙写了一篇《乞归公移》,送到殷学案头,要求告病还乡 。</p><p class="ql-block">殷学不理解李攀龙心中所秉持的文人的端然姿态,觉得李攀龙是在矫情。他先是假意挽留李攀龙,见挽留不成,就以官位来要挟李攀龙,认为李攀龙会像其他部下一样屈服于他的权威 。然而,李攀龙却毫不妥协,直言“你以为我很看重这个官位吗”,坚决不肯为了官位而屈服,拒绝按照殷学的要求写文章 。</p> <p class="ql-block">双方互不相让,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而李攀龙当时身体确实不佳,在任期间受到几次地震惊吓,还患有心脏病,于是以回乡养病为由,上疏请辞陕西提学副使一职 。好友王世贞得知后极力劝阻,但李攀龙去意已决,他把辞官看作是自己更高精神追求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夏秋之交 未等吏部批准辞职报告,李攀龙就毅然拂衣而去,回到了济南。</p><p class="ql-block">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李攀龙个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也反映出他对文学创作尊严的捍卫,以及对“台阁体”那种遵照上级旨意、命令作诗写文风气的厌恶与反对。</p> <p class="ql-block">明府城中百花洲一带,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老城之中,承载着无数的过往,它依历代学者的著书立说而名扬天下,而许多钩沉遗事也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在李攀龙建造的第二座白雪楼,有这样一则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在陕西提学副使位上辞职归里后,于百花洲上建了一座楼阁,隐居于此,名白雪楼。据说此楼有三层,底层为客厅,中层为书斋,上层为其爱妾蔡姬的闺房。因为该楼建在四面环水的岛上且无桥可通,仅一小船往返其间,访问的客人要先在岸上通报姓名,李攀龙在楼上看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才解船相迎,否则拒之不恭。倘有官员来访一律不见,若是文朋诗友,他则亲自撑船迎接。</p> <p class="ql-block">辞官后定居济南百花洲李攀龙,常与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赋。据考证,明代户部尚书边贡等人常聚于此,形成“百花洲诗社”,留下众多诗文遗迹。</p><p class="ql-block">而百花洲,更是与李攀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李攀龙在百花洲畔筑白雪楼,楼中藏书万卷,他在此吟诗作文,与友人谈诗论道,一时间,白雪楼成为了济南文坛的中心。楼前的百花洲,波光粼粼,荷叶田田,为李攀龙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他笔下的诗词,如同百花洲的花朵,绚烂多姿,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传说,李攀龙的小妾蔡姬善烹调,她做的葱味包子,葱香浓郁而馅中无葱。有文友至白雪楼,蔡姬常以葱味包子飨客。这种包子的做法流传至今,已是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李攀龙去世后家道寥落,有人看到蔡姬领着一小孩肩挑担子在曲水亭一带卖豆腐此情此景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相传济南的名吃《油旋》就是蔡姬葱味包子的作法演变而来。</p> <p class="ql-block">说来其后人境遇确实可怜,不过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生活中所见多是。从历史的视角看,多多关注一下当时作为文化符号的两座“白雪楼”,其意义似乎更大一些。从零星的文史材料中,可知李攀龙的两座“白雪楼”,破败很快,存世很短。</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故去后不到二十年,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叶梦熊主政山东,感慨系之;就在趵突泉边上建起了第三座“白雪楼”。除了以示纪念之外,作为在政治上颇有建树的能臣干吏,叶梦熊修建白雪楼应该别有深意;毕竟“白雪楼”代表着李攀龙等一派文人;它除了是名人的古迹,还是一段文学记忆,一种文化象征。这也可能就是第三座白雪楼留存久远的重要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站在白雪楼前,仿佛能看到当年李攀龙在楼中挥毫泼墨的身影,能听到他与友人激昂的谈笑声。他的刚正不阿,他对文学创作尊严的捍卫,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济南的大地上。虽然他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他的诗词,却永远留在了济南人的心中,成为了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 李攀龙与白雪楼,已然成为济南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每当人们漫步在百花洲畔,走进白雪楼,都会被那段历史所触动,都会对李攀龙这位文学巨匠心生敬意与怀念。愿白雪楼永远屹立,愿李攀龙的精神如同济南的泉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家世贫寒:李攀龙九岁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张氏纺织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勤奋自学:他自幼聪颖,不喜八股文,偏好古诗文,被乡人视为“狂生”。</p><p class="ql-block">科举入仕:嘉靖十九年(1540年)乡试第二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p><p class="ql-block">宦海沉浮</p><p class="ql-block">刑部任职: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期间与王世贞、谢榛等结“后七子”诗社,倡导复古文学。</p><p class="ql-block">顺德知府: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出任顺德知府(今河北邢台),政绩卓著,如减免民税、增设驿站等。</p><p class="ql-block">陕西提学副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任陕西提学副使,但因不满巡抚殷学的倨傲作风,托病归乡。</p> <p class="ql-block">隐居与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筑白雪楼:归乡后,他在华山、鲍山之间建白雪楼,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吟诗。</p><p class="ql-block">文坛领袖:此间主盟文坛20余年,与王世贞并称“王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编选《古今诗删》,排斥宋元诗。</p><p class="ql-block">晚年复出与去世</p><p class="ql-block">浙江、河南任职:隆庆元年(1567年)起复,历任浙江按察副使、河南按察使。</p><p class="ql-block">哀毁而卒:隆庆四年(1570年)因母丧哀伤过度,突发心痛去世,享年58岁。</p><p class="ql-block">文学成就与争议</p><p class="ql-block">复古主张:他强调模拟秦汉古文、盛唐诗歌,但部分作品被批评为“剽窃模拟”。</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著有《沧溟集》《白雪楼诗集》等,部分七律、七绝艺术成就较高。</p><p class="ql-block">李攀龙一生清高耿介,文学影响深远,但后世对其复古主张褒贬不一。</p> <p class="ql-block">声明:严禁商用,本文部分历史内容来自度娘,如有疑义告知删除。</p><p class="ql-block">图为一九二九留下的在济南李攀龙的安葬地照片。李攀龙墓,位于北马鞍山东麓。1975年平整土地时被毁。墓址旁仅存石人1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