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隶属于谷芹村委会的高芹、高孟营一带,坐落在一片死火山口区域。几十年前,高孟营村南那片桉树成林的西山脚下,乱坟岗旁的山坡下有处小箐底,一眼温泉正汩汩喷涌——这便是当地人熟知的滚锅潭。泉眼周遭用方石垒起三面围壁,形似座椅,石缝里钻出构树、刺丛,将泉眼藏在浓绿中,远远望去,林间白雾腾腾,恍若仙境。围壁内的潭水里,几股热水翻涌如沸,把生鸡蛋装在竹篮里浸进去,不多时便能捞出熟透的蛋来。</p> <p class="ql-block"> 滚锅潭北出口处,带着淡淡蛋腥的热气与泉水相拥,顺着人工渠道往北坡下淌,哗啦声在山谷间回荡。到了小平坡丫口的渠道岔口,东边有座方方正正的石砌水池,是早年村民杀猪宰鸡后煺毛清洗的地方,人称“煺洗塘”。</p><p class="ql-block"> 岔口坡下的热水沟两岸,不知何时起盖了两座澡堂——沟西为男、沟东为女,人字瓦顶,墙高处开着天窗。这两间澡堂自建成起,便成了当地人免费享用热水澡的好去处。三十多年前,每逢春节临近,这里总是热闹得像集市。村民们排着队,就为洗去一身汗斑与辛劳,连心里积攒的紧张也仿佛被那温热的泉水泡化了。</p> <p class="ql-block"> 我幼时也常跟着伙伴来凑热闹:记得有一年除夕清晨,父亲背着我往澡堂去,男女澡堂外挤满了人,老少男女都攥着换洗衣物,等里面的人出来便按顺序进去。</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们时,父亲牵着我迈进澡堂,满室热气里,四方池的石板上坐满了赤条条的男人们,有的泡在水里闭目养神,有的拿光石子搓背,有的抹着土碱搓澡,还有人互相用瓦片刮去后背的泥垢。池里的水浑了,总有人主动拔掉木塞排水,众人便起身站到石板上,等水排尽了,有人拿棕叶帚扫净池底,再堵上木塞、放开进水阀,温水漫上来时,大家又坐回原位,继续享受这份惬意。父亲把我脱得光溜溜的,我便在微烫的水里扑腾,玩够了就坐到他身边,任由那块旧毛巾细细搓过全身。</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每周三中午特别到每年除夕饭后,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总约着去澡堂——天早黑透了,澡堂里的人在自带马灯照明下多如插针坐着搓身。我们却像小泥鳅似的钻进去,不管水烫水凉,互相用毛巾搓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高芹高孟营两村的地下水多有碱味,咸涩得没法做饭。七十年代时,村民们却想到了引滚锅潭里的温泉来用:既能省了烧柴热水的功夫,又能用上不涩的泉水。1973年夏天,高芹、高孟营两村的生产队在县水利部门的设计下,动工修起了饮水工程。先挖好埋管的沟,再统一浇筑方形水泥管,最后在各村人口集中处建起连着火水管的蓄水池、露天洗漱台、游泳池、洗菜池、饮水池,连排水口都规划得齐齐整整。这些工程完工后,两村人民统一把水泥管分别从滚锅潭依地势自然埋管接管,把热水在有高度差中自然渡到各村的热水池。</p> <p class="ql-block"> 工程完工那天是1973年冬至前后,我正在外祖父家过节,夜里跟着他去热水塘洗脸洗脚。那时村里还没通电,来往的人都举着马灯或手电筒,有的挑水,有的洗漱,还有人等着夜深后分男女时段去洗澡。洗罢的人们坐在池边聊天,说的都是生产生活的琐事,夜的凉爽混着泉的热气,悄悄拂去了白天在生产队干活的疲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