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的历史回响

九闲笠翁

<p class="ql-block">重访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的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成都武候祠二十多前,我先后来过几次。也许年轻资浅,来武侯祠只是走马观花,只记住有个《出师表》,其它没什么记忆;也许年龄大了,对历史文化有了喜欢;也许读了《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三国志》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了解,因此,这次来到了武侯祠,看得仔仔细细,认认真真,每一块文物、石碑、座像等等,我都不忍心轻意放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踏入成都武侯祠的红墙黛瓦之间,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这座始建于公元223年的祠庙,最初是蜀汉后主刘禅为纪念其父刘备而建的"汉昭烈庙"。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这座本应以帝王为主角的祠庙,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以《武侯祠》之名广为人知——诸葛亮,这位蜀汉丞相的声名,竟盖过了他所效忠的君主。</p><p class="ql-block">我穿过悬挂着"明良千古"匾额的山门,祠内建筑沿中轴线次第展开。刘备殿巍然居中,诸葛亮祠静静偏居西侧,这种"君在中而臣在侧"的空间布局,暗合着传统礼制。但当我驻足观察,发现游客们在诸葛亮殿前流连的时间总是更长。殿内"名垂宇宙"的匾额下,那尊羽扇纶巾的塑像前,香火从未间断。这种看似"喧宾夺主"的现象,恰恰揭示了中国政治文化中一个深刻的命题:真正的历史记忆往往超越森严的等级秩序。</p><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它保存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君臣合祀"庙制。这种特殊形制的形成,要追溯到明朝初年。当时蜀王朱椿将相邻的武侯祠并入昭烈庙,形成了"庙中有祠"的格局。清康熙年间重建时,更创造性地采用"一庙两殿"的布局,让这对君臣永远比邻而居。这种安排绝非偶然,它体现了中国人"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刘备的仁德与诸葛亮的才智,共同构成了完美政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我细读祠内48尊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这些陪祀者都是按照"文武分列"而非"尊刘贬曹"的原则排列。这种超越正统观念的历史态度,使武侯祠成为难得的三国文化"活化石"。</p><p class="ql-block">特别是那尊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由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石,三位大家共同完成了对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的礼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各地,武侯祠的踪迹遍布诸葛亮重要活动区域。南阳武侯祠见证了他"躬耕陇亩"的青年时代,襄阳古隆中记录着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汉中武侯祠铭刻着北伐中原的壮志,白帝城武侯祠诉说着"托孤寄命"的忠诚。但成都武侯祠因其君臣合祀的特殊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纪念场所,更是一座立体呈现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静远堂"前,望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楹联,突然领悟到这座祠庙最动人之处。它不只是在缅怀某个历史人物,而是在诉说一种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君主的仁德与臣子的才干,唯有相得益彰,方能成就伟业。诸葛亮殿前那方"伊周经济"的匾额,将他比作商伊尹、周周公,这种比拟本身就打破了严格的君臣界限。</p><p class="ql-block">当夕阳西下为红墙镀上金边,武侯祠迎来一天中最静谧的时刻。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祠庙,依然在向世人讲述着那个关于"明君"与"贤相"的古老故事。在这里,历史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鲜活的智慧源泉——关于如何为君,如何为臣,以及如何在权力与理想之间保持平衡的永恒课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走出武侯祠时,天已向晚。门口的小贩正在收摊,一个卖"诸葛连弩"玩具的汉子嘟囔着今日生意不好。我想,诸葛亮若地下有知,看见自己的形象被做成塑料玩具在街头叫卖,不知会作何感想。历史人物死后,便不再属于自己,而成为后人表达欲望的载体。那些跪拜祈福的人,有几个真正读过《出师表》呢?</p><p class="ql-block">君臣共处一祠,共享烟火,看似和谐。但细究起来,不过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真实历史中的权力关系,哪有这般温情脉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写于2025.小暑时节</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