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水刅木乙点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62889605</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传递</p><p class="ql-block"> 1949年军改后,我军正规主力部队分为五大野战军。各野战军级别完全相同,但具体实力、规模上还是有区别的。四野即为军改之前的东北野战军,在综合实力上可以算是一枝独秀,辽沈战役前已经拥有超过70万野战部队;到1950年兵力巅峰时,总兵力甚至达到了150万人,远超兄弟部队。为什么四野能成为最强野战军呢? </p><p class="ql-block"> 从“天时”的角度讲,四野起家时就拥有战略级的建军机遇,兄弟部队则没有。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长期被日本关东军占据的我国东北地区,即将成为最大军事真空区域。国共两军,此前在东北都没有成规模的主力部队,就备战角度可以展开“公平竞争”,看谁的动作更快。 </p><p class="ql-block"> 抗战过程中八路军长期在华北、山东等地坚持敌后作战,国民党军主力则压缩在大西南。因此在军委快速、正确的决策下,晋察冀、山东根据地,以及新四军第3师等部队迅速派兵出关,11万多精锐力量在短时间内到达南满,总体上比国民党军要快一步,我方抢到了经略东北的先手。虽然此后国军通过美国人的海空运输支持,也向东北大举增兵,但我军在这一区域跟敌人的兵力对比情况,始终要好过其他战区。</p> <p class="ql-block"> 从“地利”角度看,东北地区北接苏联、东临朝鲜,是最有利于解放军发展的战略区。这两个国家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虽然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核心还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有“谁赢帮谁”的意味,但整体上对我党我军还算友好;而朝鲜则在解放战争期间,向我军提供过大量物资支持,比如10万余支步枪、火药、雷管、军服军鞋、矿产,甚至包括必要的医疗援助。 </p><p class="ql-block"> 我军在东北发展,只需南面对敌即可,不会像其他战区那样“腹背受敌”,东北部队的压力自然骤减。日军遗留的军火库,有数十处被我军接收,获得大批珍贵的火炮、炮弹。除此之外,解放前东北本身就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区,有充沛的军火产能,其他野战军只能靠缴获来补充炮弹,东北我军却可以用自己的兵工厂来造,甚至将大量炮弹海运到山东烟台,供华东野战军作战使用。这样的条件,太令兄弟部队羡慕了。</p> <p class="ql-block"> 从“人和”方面说,四野的优势更是十分显著。原中央红军、115师的大量骨干被派往东北,尤其高层指挥体系“林罗谭刘”,清一色都是双红一出身的高级干部。其实山东、华北都有老中央红军的力量延续,但脉络最明显的,还得是东北解放军,精英人物云集。 </p><p class="ql-block"> 在人才供给上,军委对东北解放军的重视程度空前,无论军事人才还是政工、后勤人才,配置都非常高。共有25名七大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被派到东北战区工作,占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就叫“绝对重视”。解放战争的整体布局,是将东北解放军培养壮大,再由北向南解放全中国。这是中央对四野的规划及预期,其他战区则以承担牵制任务为主,可见东北我军责任之重,也确实是敌强我弱的大背景下,最有希望的战略规划。 </p><p class="ql-block"> 不仅有经略东北初期的各路援军,解放战争进程中,晋察冀军区还向东北输送过大量官兵,就是冀察热辽军区。当然,这也有华北傅作义集团切割晋察冀根据地的因素,导致冀察热辽军区难以继续隶属晋察冀管辖,1947年干脆被划给了东北,增加了7万官兵。</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军受到华东、华北战场牵制,难以持续向东北增兵,其上限就是60万人,再加上重兵固守大城市的思维,最终被擅于开发根据地、搞土改和群众运动的我方超越,东北成为全国解放军最早实现实力逆转的战区。</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四野(东北野战军)主导了其中的两场,接下来华中、华南乃至海南岛,都是以四野大军为主力,摧枯拉朽,迅速解放的。三野可以在战功方面接近四野,但论整体实力及战略影响,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头号王牌,还是黑土地上诞生出的四野。</p><p class="ql-block"> 2025年07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