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孝顺”的世界】 散文

C168

<p class="ql-block">数天前,我曾在深夜从香港飞往美国的航班上,看见一位相邻座位的中国母亲正轻声地劝着身旁的孩子:“要听话,不要让妈妈操心……” 孩子点点头,低声说:“我会孝顺的。”</p> <p class="ql-block">这句看似不起眼的话语,在我心中确泛起一阵阵涟漪。它是那么自然,而却在另一个语言系统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即 美国没有“孝顺”这个词。</p> <p class="ql-block">这并不是语言的缺陷,而是文化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我们从小被教导,父母之言,不可违逆;长辈之意,应尽力成全。“孝顺”是道德的根,是家的责任。它不只是爱,而是一种带有使命感的爱——有方向,有顺服,有牺牲。</p> <p class="ql-block">可在美国,孩子很早就学会说“No”,这在我看来深有感触和体会:来美在家与小外孙相伴仅半个月就发现,家里才二岁的小外孙,在有限的英语单词、词汇里说的最多、最溜,也最直白的的单词就是说 “No”。</p><p class="ql-block">很多孩子甚至在成年后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他们也爱父母,但那份爱像一棵自由生长的树,不攀附,不依赖,不缠绕。他们把爱藏在问候中、在圣诞的卡片里、在毕业时对父母笑着说:“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做我自己。”</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种文化所表达的一种不同的美。一个像泉水,细水长流;一个像火焰,独立燃烧。</p> <p class="ql-block">我曾试着给一位美国朋友解释“孝顺”。她认真地听了,却迟疑地说:“在我们这里,没有一个词能表达这个意思。”她停顿了一下,补充说到:“但我们爱父母,也愿意照顾他们,只是方式不同。”</p> <p class="ql-block">是的,二种文化所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的“孝顺”多了些约束,西方的亲情多了些自由。但二者都是真诚的、深沉的,只是走在不同的路径上。</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年迈的母亲在晚年总是对我说:“你能平安健康、堂堂正正地活着,就是对我最好的孝顺。”</p><p class="ql-block">而那位美国母亲则说:“孩子不欠父母什么,只要幸福就好。”</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忽然明白,语言或许有界限,但爱,从未有国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