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作演讲者宋朗辰(初中一年级)</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余韵还在心头萦绕,走亲访友时的欢声笑语、阖家团圆的温馨画面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个蛇年春节是我们度过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年味里满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印记。从写春联时笔墨间流淌的书法韵味,到包饺子时那熟悉的阖家协作场景,无一不在诉说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老技艺,它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那到底什么是非遗?它又有着怎样的魅力与价值?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p><p class="ql-block"> 结束热闹的蛇年春节假期,大家一定还感到意犹未尽。确实,这个春节与往年相比更加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我们度过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中国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被世界认可,不但标志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在,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非遗、关注传统文化。那么什么是非遗呢? </p><p class="ql-block">非遗是指那些以口头、表演、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工艺等形式表现的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世界级非遗总数已增加到44项,不但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昆曲、京剧、书法等,也有独具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例如,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古代匠人从实际生活中提炼的智慧,不用一枚钉子,采用榫卯结构,不但造型美观还能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的损害。这种建筑技艺以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了7000多年,还漂洋过海,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是东方古代建筑技艺的代表。 </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自上古时期就有了雏形。传说最初是人们为了躲避怪兽“年”而进行的活动。所以,现在春节又称“过年”。人们在这一天贴春联、放鞭炮,还会包饺子。这些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期间,在外漂泊的游子们还要回家与家人团圆,这一传统维系着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定。 </p><p class="ql-block">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古老的非遗正在焕发全新的生命力。今年春晚节目中,李子柒的亮相宛如一股清新的古风,将众多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合展示,她手持绒花,那是指尖流转的千年风华,是传统工艺的绚丽绽放;她轻抚刺绣,这是丝线交织的诗意篇章,是历史书写的文化传承;她展示竹编,那是竹影摇曳的匠心独运,是自然馈赠的智慧结晶。在这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李子柒用她的方式,让非遗元素如繁星般闪耀,照亮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让观众大饱眼福,也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辅助与推动,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就要运用新的方法。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影院给了我们启示,应充分利用科技新手段,将优秀文化讲出去,让更多人看到。故宫通过线上展览平台,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足不出户体验非遗,这正是新媒体平台优势的体现。借助网络平台向更多人介绍非遗,提高其知名度,也是传承的关键。 </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传承非遗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非遗相关选修课程,比如:深入了解绒花﹑古建筑技艺等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非遗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丰富知识储备。在传播推广上,借助新媒体平台,比如拍摄短视频展示自己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或者作品,分享自己对非遗的感悟和了解到的非遗知识,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非遗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历经岁月洗礼而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非遗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今天,我们了解了非遗的魅力,也明确了传承的方向。让我们携手共进,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2025.7.9转自北京三帆中学校网(注:戴眼镜的是我大孙女13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