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及相关历史地理概念

无尘

<p class="ql-block">江南:</p><p class="ql-block">说到江南、江北,人们一般会习惯性地理解为长江南、北地区。但是在阅读历史时,这样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p><p class="ql-block">江南并不是笼统地指长江以南地区。‌先秦至秦汉时期,‌江南指长江中游以南的湖南全境及湖北南部(古楚地核心)。‌</p><p class="ql-block">‌六朝至唐代‌,随经济重心东移,江南区域扩展至长江下游(苏南、浙北),与“江东”概念重叠。</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废除南京国都地位,改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后称江南省,省会驻江宁府(今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左、右布政使,分驻江宁(南京)与苏州,分管东西事务。‌</p> <p class="ql-block">由于江南省地域过大、经济超强,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科举上榜人数占全国近半,“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因此,‌清廷忌惮其威胁中央集权,遂分省以弱化地方势力。‌康熙六年(1667年)左、右布政使辖区分别定名‌安徽‌(安庆府+徽州府)与‌江苏‌(江宁府+苏州府),江南省名存实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迁驻安庆,江苏分设江宁、苏州两布政使,江南省彻底退出历史。‌</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扬州因运河文化及园林艺术被纳入南京,属于文化江南。但在地理上,因长江流向,在部分语境中被划为“江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以南地区‌,尤其以芜湖至南京段长江的流向为关键划分依据。因长江在‌芜湖至南京段呈西南-东北走向‌,此段以东、以南的陆地统称“江东”,涵盖:‌今苏南‌(南京、苏州、无锡);‌浙北‌(杭州、嘉兴、湖州);‌皖南‌(宣城、马鞍山、黄山);‌上海全域。此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所指范围,亦是三国东吴政权核心区。三国时期,‌扩展至赣东北(南昌)、闽北及鄂东,形成“江东六郡”。唐以后,江东被江南所替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左:也就是江东。现代地理学按水流方向定左右岸(面向下游,左岸=实际东/北岸);而古人按面向南方定左右(左手为东)。古人以中原视角面向长江下游,左侧(东)为南岸,故称“江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右:即江西,早期指江北,宋以后转指赣地。</p><p class="ql-block">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今苏南、皖南、浙江、江西、湖北南部等)。以中原为视角,长江以南位于长江“外侧”(“表”即“外”之意),故称“江表”。</p><p class="ql-block">江表与“江南”范围高度重叠,但更强调中原视角下的方位属性,从中原看长江以外的异域,隐含“他者”视角,含政治疏离感。</p><p class="ql-block">东汉末至三国,“江表”专指‌孙吴政权控制的长江以南区域。</p><p class="ql-block">‌东晋南朝‌时期,江表延续为江南地区的代称(如庾信《哀江南赋》“五十年中,江表无事”)。</p><p class="ql-block">‌唐宋以后‌,江表渐被“江南”取代,但仍见于诗文雅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