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全”与“品质”的河流中汲取语文教育的力量

木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日两场报告如清泉涤荡心田,凌宗伟校长信马由缰的豪情,姜树华书记儒雅从容的风范,一个似江湖剑客般恣意挥洒,一个如书院茶人般娓娓道来,共同为我勾勒出语文教师成长与语文教育实践的全新图景。</p><p class="ql-block"> 凌校长的“信马由缰”,是扎根泥土的生命气度。他的“造就自己,成全他人”八字箴言,是行动哲学与生命境界的完美融合。“事情怎么做,文章就怎么写;文章怎么写,事情就要朝这个方向做”——这绝非简单的文道统一,而是知行合一的生命宣言。它要求我们以行动为笔,以生命为纸,书写教育者的真诚与担当。他坦言“每一个学生都是有问题行为,但有问题行为不一定是问题学生”,这朴素话语背后,是对成长复杂性的深刻体恤与无条件的接纳。当他说“教学的起点应贴近学生的起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了最温热的注脚——教育不是凌空蹈虚,而是俯身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这种“信马由缰”不是散漫,而是基于深厚教育理解的自由驰骋,是挣脱形式枷锁后直抵本质的洒脱与自信。</p><p class="ql-block"> 而紫琅小学姜树华书记的“儒雅从容”,是厚积薄发的人文气度。他对“言意共生下高品质语文生活”的追求,如一幅精心布局的水墨长卷:“约定”是制度,“航道”是方向,“巷道”是路径,“举措”是方法,“项目”是载体,“成果”才有回响。这五个维度层层递进,构建了语文教育从理念到落地的完整闭环。他谈工作室的制度建设与教学主张的凝练,揭示出教育变革需要系统思维与核心灵魂;他讲工作室教研的落实与成员成长,道出了“独行快,众行远”的真谛。尤为触动我的是他提出的“九勿箴言”:勿烦、勿恐、勿扰、勿解、勿慌、勿躁、勿怨、勿责、勿悔。这何止是工作室主持人的心法?它分明是面对复杂教育生态时的精神锚点,是守护内心澄明与专业定力的不二法门。这份从容,是经历惊涛后的波澜不惊,是智慧沉淀后的静水流深。</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思想在“实度”上交相辉映。凌校长的理念如种子般深埋于日常教学的土壤:“教学起点贴近学生起点”,意味着每一次备课都是对具体生命个体的真诚回应;将“问题行为”与“问题学生”区分,是班级管理中理性与温情的精准平衡。姜书记则将“高品质语文生活”细化为可触可感的行动路径:制度保障是骨架,教学主张是灵魂,教研共同体是血脉,成果辐射是生长的证明。他的“一个项目”思维,启示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依托真实、持续、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让学习在“做事”中自然发生。这种“实”,是拒绝花拳绣腿的扎实,是贴着地面行走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当如何汲取这双重滋养?</p><p class="ql-block"> 在气度上修炼:既需习得凌校长那敢于打破常规与权威的勇气,也要涵养姜书记那份“八风吹不动”的从容定力。在课堂上,既做热情洋溢的点火者,也做气定神闲的守望者。</p><p class="ql-block"> 在实度上扎根:"教育者都是一节课,一节课上出来的”,像凌校长那样俯身倾听,倾情表达;同时借鉴姜书记的系统思维,以“项目”驱动,追求高品质“语文生活”,让语文学习与自身成长看得见、摸得着、有生长。</p><p class="ql-block"> 在深度上求索:以“事情-文章”互训观照自身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语文的本质追求。同时,尝试以“八勿箴言”反观日常心境,在繁杂事务中守护专业思考的宁静与深度,努力构建自己清晰而有生命力的教学主张。</p><p class="ql-block"> 凌校长的“成全他人”与姜书记的“高品质语文生活”,最终在“成全生命”的至高境界中交汇。前者是路径,后者是图景。凌校长教我们如何行走——贴着地面,带着温度;姜书记则描绘了行走的远方——语文成为师生共同栖居的诗意家园。</p><p class="ql-block">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幸有智者如他们,以其深厚气度、扎实工作和深邃思想,如灯塔般照亮前路。愿我们怀揣“造就自己”的勇气,秉持“成全他人”的仁心,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间,一步一印,共同缔造那片生机盎然、灵魂舒展的“高品质语文生活”绿洲。当“成全”化为日常的呼吸,“品质”成为生命的自然,语文教育便真正回归了滋养灵魂的本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