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2023年7月在陕西西安悠游的相片与记录时,想起十年前的2014年6月23日到 24日,在西岳华山游玩的相片还“躺”在电脑里睡大觉。老者已时日不多,担心哪天“呕吼”掉,再无机会编录成册留作念想。我一直认为,花些钱,辛些苦,带着沉重相机走遍五湖四海,三山五岳“扫街”般整些毛片回来,是为留下正式的人生岁月纪录。因此,我将这段登华山,成就感超强的经历与相片,纳入《陕西悠游·西岳华山》中。 在上篇“西岳华山(3)”中,我提到离开华山中峰过五云峰。我记得从五云峰出发,先是沿着右侧的石道下飞鱼岭。这段下山路蜿蜒曲折,有近百米的海拔落差,两旁是树木,景色较为单调。在阅读飞鱼岭的简介牌后,为了不错过著名的苍龙岭,我转向返回苍龙岭的上端。如果继续直行,可以完全避开看起来危险的苍龙岭,到达地图上标注的苍龙岭下端。需要注意的是,飞鱼岭和苍龙岭并不是首尾相衔上下山的路径,只是有两条横向石道相通。 苍龙岭,是连接北峰与东、南、西三主峰的唯一通道,岭脊如刀,两侧空绝,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故名。岭上的旧时台阶只有2尺多宽,两侧万丈深壑,势陡如刀削斧劈。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坡度在45度。在这里能遥望到北峰,最适合用长焦俯拍北峰上下起浮的峰顶。行进途中,若有风,周围的青松会发出呼啸声,天空的云朵如浪般滚动着飞逝,令人惊心动魄。 我的眼中,苍龙岭位于救苦台南、五云峰北之间,全长约1500米。真正两侧是深渊,坡度达45度,径宽不足1米的路段长只约百余米。要将苍龙岭全貌基本摄入镜头,只有在都龙庙和救苦台这两个地点。 要拍摄五峰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色,我认为选择西峰的曲岭最为合适。因为出西峰索道不久,曲岭就赫然出现在眼前。且不论是立身南峰与西峰交汇处,还是在登南峰途中,只要长短焦皆备,就能找到多个拍摄角度,将这条长约300多米、石质苍白、形似蜷缩龙的曲岭清晰地拍摄下来。 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据说这段石阶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开凿的。民间传说苍龙岭本是条活龙,被毕大人凿死了,从此华山断了龙脉,不再会出杨震、杨坚那样的大人物。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解放后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 华山摩崖石刻数量众多,年代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这些石刻兼具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富于天然意趣,体量巨大、气势恢弘,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平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置身山中,欣赏着这一幅幅凝固的历史画卷,真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双重享受。 在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拜诵不完的华山摩崖石刻中,苍龙岭上端,那块曰“逸神岩”,三米左右高的巨石上刻 “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最为著名与颇具故事性。韩愈,字退之(公元768~824),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传说唐朝末期,韩愈被贬潮州。潮州包括今广东东部、福建西南部和江西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韩愈心情抑郁,独自前往华山游览。他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无限奇景甚是壮观。然而,上山容易下山难,当他看完美景准备下山时,因年老体衰身软腿颤,被困在山上。 他为减轻负担,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老韩丢了珍藏的古籍善本心疼不已,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禁放声大哭。他悲叹道:“难道我就葬身于此了?”但韩愈毕竟是位智者,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迅速写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华山采药者将此信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即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 后来,有一位山西的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大笑不止。后人在旁题刻“晋武乡赵文备百岁笑韩处”。只不知图片中第三字我猜为繁体“鄕”字不知当否? 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展现出另一种心态,并作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华山的山体如同刀削锯截,千丈绝崖峭壁巧夺天工,令人望而生畏。正是这些悬崖绝壁,为题字刻石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在这些奇险之处,有许多书体多样、风格各异的摩崖石刻。自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命工匠施钩梯登华山以来,华山石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摩崖石刻在北朝时期尤为盛行,它是先人亲临自然的艺术创作,也是寄托情怀、寄意铭志的重要载体。题词刻石者中,帝王、文人、僧道是主要创作者,将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佛道文化荟萃于一山。 苍龙岭下端有都龙庙。简介曰:“古庙位于华山第三险—苍龙岭下,始建于北魏,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原名胡趋神祠。《水经注》云:‘华山搦岭,北胡趋神祠,神像有童子之容,叩拜有感,则云与岭平,然后敢度。’唐以后称都龙庙。塑龙神,因苍龙岭有陕西风水龙脉,华山灵根灵气所聚之处说法。华山亦是全真教的发祥地,道法兴隆,香火绵源旺盛,故游人至此,烧香许愿,祈求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前途发达,上下平安。” 不论是五云峰下山,还是由北峰反之上山,都要穿过都龙庙。我出庙后下山,不敢走全程徒步的智取华山下山步行道,而是选择到“救苦台”。救苦台是上眺苍龙岭,下望北峰的绝佳之处,我寻不到专门的简介牌,但听说旧时台上建有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的道观而得名。台上有一块展开书本式《天下奇石第一山》简介碑,上刻着“华山素称‘天下奇石第一山’。《山海经》记载:‘山不石不奇,不纯石不大奇。华山十里五千仞,一石也。’华山是侵入太古界太华群古老变质岩系中一个巨大花岗岩体,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5公里,凸出地面以上2000多米。有诗云‘莲花峰耀华夏根,千古一石定山河’”。 救苦台下为日月岩,据说这段下山石阶为“御道”。这条石道经三元洞顶、王母宫后,穿过日月岩、从卧牛石北端下行,与擦耳崖道路起点汇合。右边(东边)道路是华山管理局为解决因游人多而发生堵塞现象,于1997年加修的一条复道,但游客较少走这条道。 御道这一段石壁都非常完整,因此也是摩崖石刻比较集中的地方。其中“乘龙攀云”是最为精彩之作,每个字都有1米多高,工整遒劲,功力不凡。题写者石成璿是陕西华阴人,号宝斋,自幼聪颖好学、多才多艺,尤喜书画;18岁即入甘肃提督董福祥幕府任职。慈禧太后“西幸避祸”返京时,经董福祥举荐,随慈禧太后入京,成为宫廷画师。民国后,先后在冯玉祥部、杨虎城部任职。1928年前后,他归隐华山。并在华山留有多处刻石。 “护军保民”是中华民国七年五月廿日由陕西陆军第三旅司令部差官长刘远洪题写。“四季平安”刻石的落款“西陆军第三旅六团三营十一连连长杨己信”。“胆大无险”题词在御道上山起始处,为民国念五年十一月,为范本中、郝振霆、管英章、吴德修同题。同一石壁右边的“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一群十六集团军少壮军官,时间是1943年。“万方多难此登临”是杜甫《登楼》中的诗句。我发现华山的摩崖石刻中,军人所作题刻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华山摩崖石刻有别于其它风景名胜区以文人雅士之作形成鲜明对比,为华山摩崖石刻的一大特色。 我也是在此方知刚才下来的石道为“御道”。“御道”简介碑有两块,内容一致,指阎王碥至救苦台的登山路径,昔时阔不盈尺,相传汉唐天子经此游山,地方官员为保圣驾安全,在道旁设置石栏,并以帷幔遮护,今道旁所留石臼即其遗迹。 在日月岩前,我首先看到的是‘王母宫’。这座位于日月岩南的王母宫,是华山面积最大、规模最宏大的一处,于1991年由台湾道教信徒杜善政出资建造。宫殿坐西朝东,依岩而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的花岗岩,顶部则为混凝土结构。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殿内正中供奉着王母像,姿态端庄威严,两侧分别是九天玄女和观音菩萨的塑像。 日月岩是北峰通往主峰途中的标志性景观。岩体为矗立巨岩,四周无依,整体呈上大下小倒锥形,高约15米,底部周长28米,表面存赤白二色圆形石纹,形似日月而得名。明代《太华双游记》明确记载“岩有日月形,红白宛然”,清《华山志》描述其“石质如铁,中有裂纹”。 该景观形成于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经长期风化剥蚀,显现独特形态,民间传说武则天曾在此受启发创制“瞾”字。现保存有距地面8米,字径0.5米的“云天弧光”阴刻行草,据说,“云天弧光”特殊光学现象得在夜间才能偶现。近代地质考察显示,日月纹实为长石斑晶差异风化所致。 我从有人称大者为日,小者名月的岩西石缝间穿过,登折梯攀到日月岩顶,尽兴观北南两边山景,长焦拍过远处“华夏一柱”摩崖石刻后,没胆量从北边高仅丈余的天梯悬链直下,还是原路退回走宽敞的石阶下行。日月岩东面有两个人工开凿的半圆孔洞,下方大孔为门,上头小孔作窗。窗门中间有“日月岩”三个阴刻楷书。由于洞门关着,我没下去看究竟。 日月岩南还有三元洞,洞依登山路西崖面东而开,高约两米,面积约十余平方米。根据洞口明代万历年间题刻分析,洞的开凿年代约在元末明初时期。洞内供奉三官神像,但门口有禁止拍照警示牌。三元洞左有摩崖石刻两处。清光绪二十三年所刻“三元洞”很普通,那方靠洞门左的引起了我的注目,内容为“邵文玄先生测量太华地形制图处”,由惠济浊题。望文生义,再联想途中看到的“奇险灵秀”石刻落款处有“民国念五年秋,奉令测量华岳形图,富平邵文玄,盩厔赵僊舟,兴平苗福堂同题”内容,我猜到三元洞应为邵文玄先生测量后的制图处。 顺石阶而下,道东侧有巨石,上刻有四个红色大字“自古华山”,落款处有“李铎题”小红字。铁链前挂有“我登上华山啦”的广告画。猜,这里是拍照留影处,但因无人,铁链无开口,我也懒得越链出。后查,这块巨石,应该是卧牛石吧。然而我实在看不出它和卧睡的大耕牛有三分相似之处。相传牛魔王曾在此地作乱,被太上老君用咒语化成石头,并命其镇守华山山门。 走过卧牛石,除了金庸先生题写的‘华山论剑’留影打卡点,还可以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包括‘愿为冬日’、‘涧壑烟霞’、‘一览’、‘名镇西陲’、‘白银世界’和‘千里烟云’等,其中还有1996年9月9日钱其琛题写的‘华夏之根’。 其实,不论是“华夏之柱”,还是“华夏之根”都源于华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的事实。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华夏” “中华”以华山得名。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国以华名就是因华山而得。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当经石阶两边嵌刻着诙谐幽默,但又相当有特色的“天上本无稼穑事,莫怪闲卧;世间还多不平山,岂能歇鞭”的踏步不久,我又后知后觉进入擦耳崖段。擦耳崖,古时道路仅有一尺宽,只能容一人通过。按官方所称:指北峰口至上天梯下的一段险道。路西傍悬崖峭壁,东临万丈深壑,古时路面非常窄,只能容得下一只脚,行人通过时,必须肚腹紧贴崖壁,双手扣着石窝,但由于“受手者不没指,受足者不尽踵”,就只能像粘在崖壁上的鼠类一般,故名擦耳崖。 我更认同明代文人袁宏道游览完华山以后,曾经专门写诗描写擦耳崖之险的文字:“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他经过擦耳崖的时候,不仅自己的耳朵紧贴崖壁,而且脸上也都沾满了青苔。由此可见,当时的擦耳崖确实更加险峻,每个人经过这里都非常谨慎小心。如今的路面已经拓宽,并增设了护栏,使游客们可以更加安心地通行。 下完擦耳崖,过擦耳岩牌坊,便到了建有“智取华山纪念亭“的大平台。纪念亭位于华山北峰登山路的交汇处,既是徒步登山到北峰线路的终点,也是索道下山乘回游客中心观光车的重要节点。 <p class="ql-block"> 我在此犹豫一阵,想到两日在华山遍游西、南、东与中峰,可说是马不停蹄,人不歇脚,肩背一机两镜头带脚架,还有干粮饮水等,已将花甲之年的老倌累得够呛。又想一路行来,已经将北峰经典画面拍透,拍尽,俯望着北峰几座山头上上下下的山道,且游过还得原路返回,我临时打退堂鼓了。在华山纪念亭的大平台上,我选择到北峰缆车站的上站下山,结束了两天一夜的西岳华山之旅。</p> 最后,我将不敢徒步登山自古华山一条路上景点,用搜索来的五龙桥、五里关、毛女洞、石门、响水石、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群仙观与老君犁沟的资料片,还有乔治·厄内斯特·莫里森1935年拍的华山老相片拼图放入美篇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