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拉脱维亚之里加(四)

火华

  里加古时是利弗人的居民点,1201年建为要塞城市,1282年参加汉萨同盟,成为波罗的海最重要的贸易中心   <b>里维广场</b>,广场四周色彩斑斓的建筑建于18世纪 <div>  <b>大行会会所</b>,德国富商建于14世纪,19世纪中叶将原建筑改建为“大基尔特之屋”,现为拉脱维亚国家爱乐管弦乐团表演大厅</div>   <b>猫屋</b>,位于行会会所对面,房主曾是当地极其富有的德国商人,但由于行为不检点被拒绝加入声望显赫的行会,愤慨之下所建的豪宅   建造之初,房屋塔顶两只弓身翘尾状的黑猫,以尾巴朝向行会大楼的侮辱性姿势表示主人对行会的不满,后因行会的不满和法庭介入,最终改由猫头对着大基尔特   <b>火药塔</b>,建于14世纪,里加古城墙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塔楼,现为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   塔前雕塑《在边境》   <b>城墙</b>,城内保存着现今唯一的一段古城墙,旧时的火炮也依旧陈列在墙根下   雕塑《幽灵》 2015年,里加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   红砖砌成的军火库,墙面上战争时期留下的弹孔印记千疮百孔   <b>雅各布兵营</b>,里加老城最长的建筑,长两百多米,原是瑞典木制兵营旧址,18世纪初改建为荷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div>  <b>瑞典门</b>,建于1689年,里加25座城门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门,纪念北方战争时期瑞典军队的战绩</div>   瑞典门旁据说是里加最窄的小巷   <b>三兄弟之屋</b>,里加老城风格各异的建筑典范,分別代表了中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是里加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建筑   右侧建筑建于15世纪,拉脱维亚最古老的民居,立面窗户极小因为当时的税赋与窗户大小有关;中间建筑为1646年所建,带有浓厚的文艺复兴风格;左侧建筑建于17世纪末期 <div>  <b>圣雅各伯教堂</b>,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26年,数百年来教堂几易其手,如今是里加天主教会大主教教区所在地</div>   贸易与工业雕塑   <b>圣母痛苦教堂</b>,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85年,应哈布斯堡大公约瑟夫的要求而建造 <b>  圆顶广场</b>,里加老城最大的广场   <b>里加美术馆</b>,原为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的里加交易所   <b>里加主教堂</b>,最初建造于1211年,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教堂   教堂内有一座1884年完工、6768根管子组成的管风琴,如今仍然是欧洲最大、世界第四大管风琴   教堂庞大的管风琴,其造型、体积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名列前茅   教堂的彩绘玻璃美轮美奂   教堂庭院   服装和帽子博物馆   <b>黑头宫</b>,建于1580年,当年德国商会会所,曾经是波罗的海地区商会中单身贵族的聚会场所   黑头宫在1941年被德军炸为废墟,其残余部分于1948年被苏联政府拆除,目前建筑重建于1995年到1999年   <b>市政厅广场</b>,广场四周有教堂、博物馆、古旧建筑物等景观,8条街道由此向外伸展 <b>  市政厅</b>,最早建于1313年,18世纪时,新市政厅在原址上建起,二战期间被毁  <b>  罗兰德塑像</b>,对于里加人来说,市政厅象征的行政权力远不及悠久的商业传统,广场中心的罗兰德塑像就代表了中世纪的司法机关、城市自由和独立,被视为商业保护神   <b>圣彼得大教堂</b>,教堂始建于1209年,巴洛克式钟楼建于1690年,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木质教堂钟楼   <b>里加老城俯瞰</b>,中世纪风情最浓郁的区域、世界文化遗产;老城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屋顶多用红瓦,屋顶上有一只风信鸡   钟楼命运坎坷,曾被烧毁、震倒、甚至塔顶掉落,1973年重建时改为金属结构并安装了电梯,使人们可以在70米高处俯瞰里加全城   两座尖塔左为里加主教教堂,右为里加圣雅各伯主教堂,远处是道加瓦河   金色圆顶的里加东正教堂,以自由纪念碑为标志的brivibas大道,里加城的中心之地   圆拱形的齐柏林飞艇机库改建的中央市场   <b>里加铁路桥</b>,坐落于道加瓦河上,世界上最美丽的十大铁路桥之一   砖制圆顶屋,独特的山墙造型    圣雅各伯教堂的塔尖   <b>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b>,落成于1918年,前身为建于1863年的新古典风格建筑德语城市剧院,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历经多次翻新,现今每年的演出季将演出200多场歌剧和芭蕾舞   <b>拉脱维亚艺术学院</b>,建校于1919年   <b>里加圣诞主教座堂</b>,兴建于沙俄占领时期的1876-1883年,当时波罗的海区域最大的东正教堂   <b>自由纪念碑</b>,建于1935年,纪念拉脱维亚独立战争期间阵亡军人,拉脱维亚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顶部的三颗金星代表拉脱维亚的三个历史地区   圣彼得大教堂   <b>圣约翰教堂</b>,最初建于1234年   <b>拉脱维亚红色步兵纪念碑</b>,纪念一战时期拉脱维亚人组建的步兵师,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参加俄国“十月革命”,成为列宁麾下最骁勇善战的劲旅之一,并获得红旗勋章 <b>  新艺术建筑</b>,里加的“新艺术时期”风格建筑,无论量与质,皆可称欧洲之最;阿尔伯特街、斯特拉涅库街和伊丽莎白大街是新艺术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加老城“世界文化遗产”的评语中,赞誉里加的新艺术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且最大的新艺术风格建筑群”   <b>伊丽莎白大街</b>,宽阔大街上的建筑立面极其华美,各种象征主义的幻想元素、自然主义的植物与动物元素随处可见   <b>阿尔伯特大街</b>,颇为狭窄,多是民宅,外观新旧杂陈,浮雕各有不同   新艺术风格,在建筑领域的最典型呈现,就是外观上随处可见的繁复浮雕   浮雕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门楣、窗顶、层间墙面和山墙上,崇尚夸张手法,大量使用古希腊人物头像、魔兽、神话故事等形象   里加的新艺术建筑60%出自于拉脱维亚建筑师之手,而阿尔伯特街的建筑大部分为俄国建筑师米哈伊尔.爱森斯坦设计   <b>阿尔伯特大街</b>,米哈伊尔·爱森斯坦所设计的建筑包括有2号、4号、8号和13号等   阿尔伯特大街2号,建于1906年,土黄色外墙,红蓝色的瓷砖点缀,立柱上两个手持火把的女神雕塑和入口的狮身人面像最为抢眼   阿尔伯特街4号,建筑顶端三个美杜莎头像,典型的希腊元素   阿尔伯特街8号,建筑的天蓝色外墙非常清新,外立面中间是凸出的环形阳台   <b>阿尔伯特大街12号</b>,始建于 1903 年,原本是建筑师康斯坦丁·贝克森的私人住宅,以螺旋大楼梯而闻名;现为新艺术风格博物馆   阿尔伯特街13号<b>,</b>外墙设计极为复杂,包括各种头像、面具、花朵、蔓藤和几何图   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将传统的位于教堂内部的精美雕塑,迁移到了建筑的外立面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雕塑成为建筑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是将雕塑艺术直接面向民众   阿尔伯特街11号,其外墙风格与周边建筑似有不同,颇有历经沧桑之感   狭窄的街道,需要仰头仔细欣赏,不经意间起到了活动锻炼颈椎的作用   新艺术风格建筑的雕塑内容涉猎极广,包含有人物、动物、花卉、神话故事等等   其建筑雕塑的精美程度更是无以复加   这座安放着狮身人面立体雕塑的建筑是米哈伊尔.爱森斯坦的代表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日将前往拉脱维亚边境小城包斯卡参观伦达尔宫</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nlx56t" target="_blank">2025拉脱维亚之包斯卡、伦达尔宫(五)</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