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屏鳳閣堂梁氏《二修族谱序言》

金屏鳳閣堂梁氏

<p class="ql-block"> 梁成文(恩)整理</p><p class="ql-block"> 听说朝廷有史官记录历史,国家有方志记载大事,都是为了记录功绩事迹,让千百年后的人能知道来龙去脉,不会有所遗漏。那么人对于同一祖先繁衍出的众多后代,难道可以没有族谱来排列辈分、和睦亲情吗?</p><p class="ql-block"> 考察古代,司马迁凭借同宗谱系来明确世系,苏东坡撰写姓氏渊源,欧阳修梳理宗族世系,这些都是明确的范例,修族谱的传统由来已久!况且古代帝王建立国家后,会赐姓来表彰功勋。我们梁氏家族,源自皇族后裔伯益这一派,祖籍河南开封,姓氏的由来是有根据的。</p><p class="ql-block"> 回想旧族谱在元朝末年(1368年前后)的战乱中,十成里只剩下不到两三成。而十一世的贤昌公,还能收集到一些残缺的篇章,一一编写记录:上自第一代、第二代,因为时间近、分支少,他们的仕途、居住地和去世情况,都记载得详细明白;下到第三代、第四代,分支渐多、相隔遥远,就根据迁徙地来记录屋基田产。比如宽公迁到大坪,就以大坪里的居住地来记载;宸公、宁公住在金屏,就按金屏的住宅分为东西两支;又如亲侄等公迁到伏三,就按伏三里来排序。从那以后,各公各有排序,各有分支源头,把它们合在一起看:尊崇长辈、亲近亲属,都是同一源头衍生,就像符契相合,贤昌公真是用心良苦啊!</p><p class="ql-block"> 只是修族谱这件事,在迁徙初期编写容易,到了人口繁衍众多的时候就难了。想想始祖从河南迁来,到现在(指修序时的乾隆二十一年)已有二十多代,从纲公到昌公是十一代,从昌公到现在又有十多代,子孙像兰芽一样不断生长,后代层层叠叠。有耕田凿井、安于田园生活的人,有苦读诗书、勤奋求学的人,有在集市经商、靠智慧谋生的人。而且男女老少越来越多,官宦门第人才济济,实在值得称赞。若不是祖宗在天之灵保佑,怎会有这样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但担心年代越久远,亲情就越疏远,过了五服(亲属关系超过五代)后情谊变淡。子孙众多如千枝万叶,族人相遇,有的会把本族亲人当成外姓,也有的不是本族却冒认我们宗族。时间久了,恐怕会把同宗当作路人,像秦晋两国那样疏远,这种情况实在少见。我因为看到这些,牢记先父的遗言,早就有续写族谱的志向,只是独自难以承担。后来因为祠堂祭祀,竟然有同族同辈志同道合,纷纷聚集商议,都说家庙已经建成,祖先神灵有了安息之地,若不续修族谱,分支情况就难以理清。于是大家拿出旧族谱和文稿,把执笔的任务交给我,我推辞说自己不才,却推辞不掉。</p><p class="ql-block"> 展开族谱阅读,看到我们宗族祖先本是一脉相承,敬爱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和睦亲情的愿望十分迫切。因为责任重大,不敢固执推辞,于是拿起笔来斟酌,根据族人的共同意见,对照文稿考证,结合族中老人的传闻,一字一句都想着追溯祖宗、不忘根本,撰写序文和赞语时,常常念及亲情。稿件写成后,大家都很踊跃,想刻印成书,就凑钱来刊印。这件事真是美好啊!上能连接同一本源,下能聚合各分支,历经数百年,源流分明、条理清晰,像日月星辰一样明亮,这难道不是续写族谱的后人一生的一大快事吗?</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我自愧才疏学浅,从小在学校读书,到老还是个秀才,没能在朝廷施展才华,只能辅佐那些有高深学问的人,这已经很惭愧了!幸好祖先的德行没有泯灭,世代的恩泽依然存在,看到家族传承的延续,能想到后代子孙的美好。总之,我才学平庸,不敢说这篇序文能光大祖先的德行,只是因为受到宗族的厚爱,姑且抒发一点见解,刻在木板上,希望能对将来修谱的人有所帮助。特此记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冬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孙、邑庠生梁邦拔 沐手拜稿</p> <p class="ql-block">  附:六修谱原文 《主 编 修 序》</p><p class="ql-block"> 闻之朝有史,国有志。皆所以纪载事功,使千百世下相传始末,而不至或替也。岂人於一祖万派同源顾可无谱,以序尊卑,以睦亲爱也耶。粤稽往古,马迁因同谱以明世系,苏眉山作姓氏,欧阳序宗世,历有明式,谱之作也旧矣!况先王建国,命氏姓以报功。我族梁氏,系出天潢伯益派衍,河南开封姓固有自来矣!念旧谱元季兵燹,焚毁十不一二。而十一贤昌公,犹获断帙残章,一一编纪上,自一代二代,地近支初,宦路居卒,注载详明。下逮三代四代,分衅别,地隔人遥,屋基田产,依迁名纪。如宽公徙大坪,则以大评里居是载。宸宁二公居金屏,则以金屏宅分东西。他如血侄等公迁伏三,即以伏三里攸序。自兹以往,各公各序,各有支本,比而同之:尊享亲亲,派出一源。若符即之合,公心良苦矣!独是谱序之修,作於迁徙之初者易,而序於蕃衍之日者难。思始祖来自河南,迄今二十余代,自纲及昌一十一代,由昌至今又十有余代,兰芽叠叠,苗裔重重。耕田凿井,十亩闲闲者有人。黄卷青灯,鸡窗努力者有人。贸易市座,陶朱倚赖者有人。且而成人小子,多多益善。绅衾门第,济济堪夸。非祖宗在天之灵,胡能有此。但虑世愈远,则谊愈疏,服尽谊疏。千枝万委,族姓相遇,将是本族而指为他藉者有之,亦非本族而冒认我宗者有之。事久年淫,其不至视一本如路人等,宗人而秦越者,儿希予惟有见於此,凛先父遗言,早有继志,奈独力难持,旋因祠堂享祀,竟有同志族辈,济济聚议,咸谓家庙已构,先灵有妥,谱牒不续,支蔓难图,遂各出旧帙囊编,以秉笔之任属予,子谢不敏。乃展谱读,见我宗我祖,浑乎一脉,爱敬之心,不觉油然动,敦睦之情,不胜殷然。起因责任重,不敢固吝,遂搦管而酌,以宗人公谕,抚简而证之。族老传闻,一字一句,每思追宗而报本,为序为赞,恒念爱见,而忾系稿已成,众相踊跃,欲登序梨枣,即敛金以谍浸梓,倚欤休哉是举也。上联一本下合干梢,历数百年,源源委委,条分缕晰,灿若日星,讵非续书后人生平一大快事哉。所恨者自愧不才幼步黉宫,终老庠序,身龙于凤阁之遗末,能上翼诣太素文章之盛斯,已戚矣!何幸先德未泯,世泽犹存抚彤廷箕裘之系,可想青袍奕叶之芳。总之庸才学匪,敢言序光。宣祖德特以宗盟盛宠,聊杼管见,以付论板,佐将来有修者,补其一助,尔是记。</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一年岁在丙成季冬</p><p class="ql-block">十七世孙邑庠邦拔沐手拜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