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东11公里处的瀛洲镇龙川村,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东晋散骑常侍胡焱(胡氏始祖)因喜爱当地风水胜景,举家迁居于此,聚族而居。胡氏在此繁衍生息,传至今日已48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落形如“船型”,东倚龙须山,西靠凤山,北临登源河,南接天马山,符合徽州“枕山、环水、画屏”的风水理念。内水口(龙川河与登源河交汇处)藏风聚气,外水口呈“狮象把门”之势,寓意锁财聚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龙川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成人票75元;65周岁 (含) 以上老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免门票。</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山水清丽,自古也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明代鼎盛时期就涌现24位进士,占当时绩溪全县进士总数的1/4以上,古称“进士村”。还出过两任六部尚书。龙川也因此素有“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之美誉。</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居地。</p> <p class="ql-block">龙川溪两岸民宅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枕山面水的格局。胡氏族人以堤为街,所以俗称为“水街”,又叫“龙堤凤街”。水街右岸“龙堤”衍出于河东的龙须山,左岸“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山而得名。“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片羽毛。龙堤凤街寓意龙凤呈祥,右岸比左岸高,代表龙在上,凤在下。</p> <p class="ql-block">有水就有溪,有溪就有桥。绩溪的古桥有四种类型:木桥、长板桥、石梁桥、石拱桥。木桥,单迭板桥,有独木、数木、拼木板等构成桥面,凌架小溪涧两岸,方便、简单,洪水冲走可以再架。</p> <p class="ql-block">石拱桥为数较多,一是易泄洪,二是承载力大,三是形状优美:流水淙淙,圆圆的桥拱似一道长虹,很有风景。</p><p class="ql-block">长板桥,俗称“板凳桥”,建于主河流中。木头桥桩立于河中,木头桥梁横于桩上,桥面用数块杉树板相拼,一一连接起来,用铁索扣连脚、板,拉固两岸,形似立于水中的板凳。板凳桥高高悬于河水之上,下面河水哗哗流淌,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新奇而刺激。</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古桥至今还在方便着人们的通行,当然它们也成了绩溪龙川的一道道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原住民如今基本上家家都从事旅游业,有做民宿的、饭馆的、旅游纪念品的,等等。一条水街,1600多年的历史,就流淌在这普普通通的烟火生活中,很具代入感。</p> 穿梭于曲折蜿蜒的巷子间,没有嘈杂,没有兜售,你尽可舒心漫步,惬意享受这里的宁静与和谐。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奕世尚书坊,明代正宗石雕牌楼,为徽派石雕之最,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一座纪念明代名人胡富、胡宗宪两尚书的石牌坊。胡富是明成化戊戌科进士(1478),胡宗宪是明嘉靖戊戌科进士(1538),两人刚好相隔60年荣登金榜,故冠以奕世。</p><p class="ql-block">石坊高10米,宽9米。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1986年 7月,奕世尚书坊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即讹角柱;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造就了端庄稳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顶为歇山式,由斗拱支撑并挑檐。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书法流畅、气韵不凡,为书法大家文徵明手书。 和奕世尚书坊隔溪相望的是为明代副都御史胡宗明而建的都宪坊。胡宗明,字汝成。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户部主事。明世宗即位后,以督饷支征甘肃边境有功,任四川参议。后调往广东。升河南副使。历任福建参政,广西左都御史,云南、山东布政使,后以副都御使巡抚辽东。著有《兰言集》。<div>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以前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椐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三等牌坊是“圣旨”,是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已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div>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和徽商胡炳衡宅,是徽派建筑三雕艺术精品。胡氏宗祠内保存的木雕“四和图”(和谐、和顺、和美、和鸣)成为和谐社会的象征;奕世尚书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徽派石雕的代表作;徽商胡炳衡宅(未开放)完好地保存了徽州古民居旧貌,记录了一代茶商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水街尚书坊旁有个“吉祥亭”,亭名取集富纳祥之意,保佑胡氏家族子孙后代都能一生吉祥如意。</p> 这处暂不对外开放,不清楚里面究竟。 墙角处的柴火,与古建的倒影一起,一下子把人拉进了老得发黄的岁月。 新世纪的龙川是这样的:阳光、鲜花和爱。 <p class="ql-block">誉称“徽州第一家”的龙川胡宗宪尚书府,位于龙川村中央。从胡宗宪至胡氏“炳”字辈共12代人曾在此居住。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为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府邸内部结构复杂,设计巧妙,以“门阙多、马头墙多、古巷多”而闻名。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鼎盛时期,七世同堂,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私塾、唱大戏、请郎中、祭祖拜佛。是整个古徽州迄今保存最为完美、气势最为雄伟、结构最为复杂的明代建筑群,也是古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官宦豪宅。</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原因,故居一部分被毁。2002年,胡宗宪故居由个人投资修建,恢复了原状。</p><p class="ql-block">该宅为砖木结构,房子重门叠院,小巷幽幽,集砖、木、石三雕为一体。对于研究胡宗宪和龙川胡氏宗族,乃至徽派官宦府邸的建筑技艺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胡宗宪(1215年—1565年),字汝贞,汝钦, 号梅林,明代徽州府绩溪县龙川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次年升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浙直总督,全权负责平定东南的倭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晋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少保:官名;级别: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终于平息了浙江多年的倭患,转战福建。大功告成之时,却也是灾祸降临之时。胡宗宪因受新任内阁首辅徐阶压制而入狱。在狱中愤然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四十四年瘐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入国史。《明史》有传。</p> 少保府大门两旁各一石狮,形态生动。 柱子上的裂缝如同岁月刻下的皱纹,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变迁。 据史料记载,胡宗宪生来相貌非凡,而且有一种逼人的气势,不怒自威。 如今这里是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展馆共设“和谐之源、龙川骄子、抗倭来寇、抚民兴业、造福桑梓、源远流长”六个部分。纪念馆通过大量图片和珍贵文物展示胡宗宪抗倭评定海疆的英雄业绩。<br>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胡宗宪与其幕僚、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了《筹海图编》一书,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纳入明朝的海防范围内。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胡宗宪对海防的重视,也明确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胡宗宪是将钓鱼岛划归中国版图的第一人。 <p class="ql-block">胡宗宪抗倭纪念馆中展示的船模型是明代的两头船模型。这种船采用传统的中轴式设计方法,使得两头船在航行中能够灵活旋转,克服了大船遇到风浪难以旋转的缺点。在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组成的戚家军曾用两头船摆渡来运送士兵和物资。</p> <p class="ql-block">徐渭,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道家、军事家,曾被胡宗宪召为幕僚。他“知兵法,好奇计”,为胡宗宪谋划,助其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等。建立了不少的功勋。下图是徐渭的一首题画诗《题雪压梅竹图》(哀少保梅林公),写在胡宗宪狱中死后。</p> 万历十七年,明神宗追谥胡宗宪为“襄懋”,以表彰其在抗倭战争中的功绩,肯定其对国家的贡献。 胡富画像。胡富(1445-1522),龙川胡氏第30世孙,字永年。中进士后初授南京大理寺平事;弘治初年(1488)任福建佥事,后调任广东副使,为政有绩,一路高升,至南京大理寺卿、户部侍郎等职。因其“遇事果敢,执法尤坚”,再升南京户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谥号康惠。著有《龙峰文集》传世。《明史》有其传。 <p class="ql-block">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原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见该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后,在清代光绪年间两次重修,所以它的建筑主体是明代风格,而内部则是清代的装饰。</p><p class="ql-block">宗祠坐北朝南,门楼为三进七开间,歇山式屋顶,通称五凤楼。占地总面积1729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享誉“江南第一古祠”。</p><p class="ql-block">门楼前后两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结构严谨,布局匀称。仪门上彩绘尉迟恭、秦叔宝两门神把守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 门楼后面为天井,也是用花岗石铺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衔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东西两廊和前中两进的南北房檐。 <p class="ql-block"><br></p> 祠堂正厅由14根围粗达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架着大小19根冬瓜梁构成。每根屋梁两端皆配有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云、飘带,中间分别楼成龙、凤、狮、虎。 正厅上首悬挂龙川胡氏家族始祖胡焱的肖像 <p class="ql-block">正厅东西两序的20扇鬲扇上,则以荷花为主体,配以鱼虾蟹鸟鸭水草等动植物,细雕入微,技艺精良。每一幅都姿态万千,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的特色木雕为壮观的宗祠增添了逸秀美感,增强了宗祠的艺术感染力。难怪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p> 路过乡贤祠,进去看看。 <p class="ql-block">恰好遇上,就蹭听了一会关于龙川乡贤的讲解。这位讲解员有点岁数了,但精气神十足,听他如数家宝自豪地一一介绍每一位乡贤,颇为感动。</p> 水街上除了桥,还有亭。位于水街中段的这个路亭,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如心亭”。据说如心亭的名字,蕴涵了“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愿望。亭西设计了三道阶级到亭前,这一设计还是有讲究的,从东往西走谓之“连升三级步步高”,从西往东走谓之“后步更比前步高”。真是处处讲究风水呀。 悠荡悠荡,不知不觉走出了景区。前面是一片碧绿的田地。 饱满的油菜籽长势喜人。 登源河边。山水倒影,如诗如画。 仿佛不小心闯入了陶渊明的茅舍。 眼前的这座板凳桥我熟悉,几年前曾经蹲守夕阳下拍摄过桥村民,不过这次好像河水浅了很多。 一桥,一人,一狗,悠悠然..... 这样坐看风景,需要一点勇气。恐高恐水的人就别看样了。 放两张我前几年拍的照片,看那水,多丰盈。 <p class="ql-block">记得那年是3月下旬来的皖南,正值油菜花盛开之际,满地金黄。我曾在这座板凳桥上走过。</p> 眼前这彩虹桥造型也挺不错的。 <p class="ql-block">桥的那头黄色建筑是灵山庵,相传原为宋元税务机构,明代撤消,曾经是龙川籍抗倭名将胡宗宪等少年读书习武的场所,后因风水先生言及“宜佛不宜武”,故明嘉靖后期辟为庵堂。</p> <p class="ql-block">扛着锄头的村民从桥上走过。下午4点多了,该是收工回家吧。</p> 逛了一天,犒劳一下自己,尝尝当地特色美味“土鸡煲”,味道好极了。 <p class="ql-block">文尾附上自创短视频一个。</p><p class="ql-block">注:文章内有关景点介绍均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