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实验教学沃土,共绘物理教育新篇——苏仙区初中骨干物理教师培训纪实

明月别枝惊鹊

<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炎炎夏日好似老师们求知的热忱。 7月8日上午,郴州市苏仙区的初中骨干物理教师们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一场为期两日的培训之旅。</p> <p class="ql-block">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培训拉开了帷幕。苏仙区教育局局长王会清登台讲话,他的话语如明灯,照亮本次培训助力教师成长、提升教育质量的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  郴州市第八中学教师陈永辉作为学员代表发言,真挚话语间,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积极提升自我的坚定决心。紧接着,郴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李百炼的讲话,恰似一场及时雨,为后续的学习铺就了专业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后,市教科院的李百炼老师带来了题为《铸师德育素养—新时代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李老师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深入剖析了教师德育素养的重要性,以及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他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让在场的老师们深刻认识到,作为骨干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用自身的素养影响和带动学生成长。 </p><p class="ql-block"> 讲座结束后,进入学员分享环节。老师们积极发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畅谈聆听讲座的收获与感悟。大家纷纷表示,李老师的讲座让自己对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德育渗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p>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培训同样精彩纷呈,市教科院的黄星老师带来了《AI赋能物理教学:工具、策略与实践》的专题讲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黄老师的讲座无疑为物理老师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详细介绍了各种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AI工具,分享了AI赋能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了AI如何让物理课堂更生动、更高效。</p><p class="ql-block"> 在随后的学员分享中,老师们热情高涨,围绕AI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黄老师的讲座实用性极强,为自己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积极尝试将AI工具运用到物理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  7月9日,郴州市苏仙区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精彩继续。今天的学习,围绕物理实验教学与课例实践,碰撞思维火花,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戴志杰老师带来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 专题分享。培训伊始,便点明 “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重要课程目标”,为实验教学锚定方向。</p> <p class="ql-block">一、 教学情境与技术融合</p><p class="ql-block"> 聚焦真实生活或实验情境,强调培养学生从真实情境抽象物理模型的能力,还讲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虚拟实验、趣味实验视频等,为传统实验教学注入科技活力,拓宽教学边界。</p><p class="ql-block">二、 实验改进与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 在演示实验改进环节,以 “做功改变内能(温度传感器)” 实验为例,剖析实验 “现象不明显、缺乏趣味性” 等不足,分享改进思路。还提及二氧化碳灭火器制干冰、自制照相机等实践,从优化操作到创新设计,手把手教老师们让实验 “活” 起来,提升课堂吸引力与效率。</p><p class="ql-block"> 三、 趣味实验与教学适配</p><p class="ql-block"> 鼓励用常见生活物品开展趣味实验,长度的错觉,鸟笛,静电悬浮,魔术杯等案例,为老师们打开 “生活即实验素材库” 的思路,让物理课堂更贴近学生,激发探究热情。</p><p class="ql-block"> 四、 实验选择与目标契合</p><p class="ql-block"> 强调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演示实验,推荐《街头科学实验室》《魔法的奥秘》等纪录片,为筛选优质实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实用指引,助力老师们精准匹配教学需求。</p> <p class="ql-block">  下午,苏仙区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聚焦课例展示与实验教学创新,段静、李娜两位老师带来满满干货,为老师们解锁教学新技能~</p> <p class="ql-block">  郴州市良田中学段静老师围绕《跨学科实践:制作隔音房模型》,帮大家拆解优质课打造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课例流程:从问题到实践闭环</p><p class="ql-block"> 展示精品课实验视频,呈现完整教学链条:问题导向设计空间选择、材料选择,让学生明确目标;驱动制作隔音房间模型,经历准备、制作、测试全流程;多维评价,借自评反思表、多维评价表,推动学生复盘总结,实现 “做中学、学中悟” 。</p><p class="ql-block">二、赛前筹备:精准突围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选题定位:避短扬长、明晰学科,选契合自身优势与学科融合点的课题,巧借跨学科素材突围;</p><p class="ql-block"> 教学设计:精心打磨凸显 “精品”,用 AI 生成学生提问、虚拟学生形象(与教师对话),让课堂互动更鲜活;以任务单驱动实践(像倒闸性实验),串起知识、提升参与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环环紧扣;还可融入特色呈现,为课例添彩;</p><p class="ql-block"> 专业呈现:制作精度与专业展示并重,关注视角(三分一视角)、逐字稿(红色手势、黄色突出)、拍摄(用手机、三脚架)等细节,让课例从内容到呈现都 “专业感拉满” 。</p> <p class="ql-block">  郴州市第六中学的李娜老师以《热传递》和《内能改变仪》为依托,深挖物理实验教学创新:</p><p class="ql-block"> 一、实验教学功能:素养落地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明确实验教学两大核心 —— 建概念(借实验让物理概念、规律 “可视化”,帮学生筑牢知识底座 )、提素养(通过动手、探究,提升物理核心素养,让学生从 “学知识” 到 “会思考、能实践” )。</p><p class="ql-block"> 二、 实验创新:突破常规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以 “内能改变仪” 等创新为例,强调实验创新要轻量环保易操作。分享实验设计逻辑:梳理思路与创新点,让实验有 “灵魂”;做好效果评估,从 “契合实验出真知”“尊重实事求是”“培养节约环保意识” 等维度,检验创新价值,让实验既 “新” 又 “实” 。</p><p class="ql-block"> 三、实验创新方向:打开教学新局</p><p class="ql-block"> 创新路径:涵盖 “无中生有(创造新实验)、有中升级(优化现有实验)、织中生料(跨学科融合素材)” ,方法上可 “变微为宏、变小为多、变繁为简” ,为实验创新提供清晰指引;</p><p class="ql-block"> 实践方法:鼓励 “理论联系实际”,让实验扎根生活;“想法付诸行动”,敢把创意落地;“思维依靠群众”,从学生、团队处获取灵感,让实验创新持续 “保鲜” 。</p> <p class="ql-block">  教研员雷娜主任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有效课堂组织与实施”,从课程标准根基到教学实践落地,带来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一、2022版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明确素养方向标</p><p class="ql-block"> 课程性质与素养逻辑:阐释“课程性质-素养导向-核心素养”关联,说明“素养是品格+能力,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点明“立德树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让老师们明晰教学最终指向 。</p><p class="ql-block"> 素养导向教学要求:强调课程标准对“素养导向教学”的支撑,明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为课堂教学锚定素养培养框架 。</p><p class="ql-block"> 二、实验素养导向的探究实践—— 夯实教学落地路</p><p class="ql-block"> 课程实践本质:强调“物理课程以实验为基础”,凸显实验在学科教学中的根基作用,引导老师们重视实验教学对“基于探究实践”素养培养的价值 。</p><p class="ql-block"> 素养教学实施:分享“真实情境、具体任务、深层次思考、思维外显”的课堂可视化路径,指导老师们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让素养培养可操作、可观测,从理念到实践,搭建清晰桥梁 。</p> <p class="ql-block">  7月9日下午培训进入尾声,结业典礼隆重举行。郴州市苏仙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欧阳小青主任,教师发展中心的雷娜主任、黄佳主任出席,为培训画上圆满句点。</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培训,从对物理实验教学多元路径的挖掘,到课例打磨、实验创新与核心素养实践的深度钻研,再到结业典礼的总结展望,让苏仙区的物理教师们收获颇丰。这场培训对老师们来说是知识的盛宴,是成长的阶梯。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培训中汲取养分,向着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大步迈进,期待后续更多精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图片:李娇丽、张唯一、曾令豪</p><p class="ql-block"> 文稿∶谭惠文、李艳艳、张雨欣、陈波</p><p class="ql-block"> 排版及初审:李雪冰</p><p class="ql-block"> 修改及定稿∶黄常慧、曹检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