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与饮茶

光平子/湖上散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时喝过各式酒,一生中品过众多茶。这是两样最常见的饮料,自从发明了酒、发现了茶,就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们影响深远。《战国策》有言,“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大禹品尝仪狄进献的美酒,就预测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实有圣人见微知著的本事。</p><p class="ql-block">茶叶开始以药物出现。《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直到今天,村里老人还用老茶叶加冰糖煮水,治疗头疼脑热咽喉沙哑。小时候,母亲每年夏天都要用茶叶煮豆腐当菜吃,可以让全家人心明眼亮、平安度夏。我还在广西龙胜木楼内,尝过瑶族人鲜茶熬成的黝黑汤汁。喝了这苦味的茶汤,山民上山干活就有充沛体力。在小时候听的鬼故事中,茶叶还能驱邪祛魅。书生爱上美丽善良的女鬼,书生母亲用茶叶豆米截住女鬼去路,并在喂养茶叶豆米粥七七四十九天,后使女鬼恢复人形,成就跨越阴阳的美好姻缘。</p><p class="ql-block">关于喝酒的最早记忆,是我四岁时偷喝甜酒酿。酒缸在老房子二楼,高出我个头许多。应该是冬至后的某一天,因为酿红曲酒必须用冬水才好。父母亲用糯米饭、红曲和井水,酿下一缸红曲酒。五、六天后,就变成甜酒酿。母亲宠我,就给我尝了一点甜酒酿。我就惦记上这无上美味,用板凳垫高偷吃缸里的甜酒酿。忘记偷吃了多少,反正记得母亲告诉我,摇摇晃晃走下楼梯,睡了一天才迷迷糊糊醒来。有趣的是我儿子小时候,也同样偷喝过甜酒酿。他两岁多时就偷吃外婆家甜酒酿,结果被外婆发现了,直到今天他外婆还偶尔会说起这件趣事来。</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记忆深刻醉酒是读初一时。初中学校在公社所在地墨林村,离我家的村子要翻越15华里山岭。念完周六上午课放学回家,周日下午带上一礼拜食物回校。要路过一个叫孟坑的地方,那里有十几亩生产队的水田。农历三月底,插完其他水田的水稻,孟坑是每年最后插秧的水田。村里有个很庄重的习俗,插秧头一天叫“开秧门”,最后一天叫“关秧门”,“开秧门”要祭拜天地,“关秧门”要喝酒庆贺。大家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人喝醉了才更开心,预示秋后稻谷丰收。那天下午,我们回学校时路过孟坑,看到正在插秧的大人。都是同一个生产队的人,平时都很熟悉。几个叔叔伯伯就拦下我,把我半推半拉到一个小土房里。村里野外有很多这种小土房,我们叫它“灰炉场”,既能堆放肥料和农具,也供人避雨遮阳。我看到地上放着几个大酒坛,每坛能装几十斤老酒。章水伯平日跟父亲要好,他热情地从坛子里舀出一大海碗酒,碗里分量估计起码一斤。酒液已呈深琥珀色,粘稠感十足,酒香扑鼻。章水伯将酒碗塞到我手中,还递给我两个大芝麻饼。说“芝麻饼就酒越喝越有”,这平日吃不到的陈酒要多吃点。喝完酒我继续赶路,酒劲上来摇摇摆摆回到学校,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查看网兜里铁盆中的干菜已少了大半,应该是昨天走路时被摇晃丢掉了。成年后,我平时滴酒不沾,但非喝不可的场合却从未来有败绩,江湖上居然有“酒仙”的传说。不知道是不是年少醉酒练就的童子功。</p><p class="ql-block">对茶发生兴趣,源于武夷山的一次笔会。1993年夏,浙江省教育报刊社在武夷山举办半个月的笔会,有编辑和作者近二十人参加。著名散文家薛家柱作为导师全程参与指导。文学青年在一起,气氛格外活跃。我们徜徉碧水丹山,感悟朱子理学,探讨创作心得,打开了文学创作的视野。额外收获是学会了喝功夫茶。武夷岩茶名闻天下,是红茶和乌龙茶中的极品。武夷岩茶有大红袍、水仙、肉桂、铁观音、水金龟等众多品种,不同品种和产地的茶叶汤色、香气、滋味各有千秋,静心细品才能感受其妙。我从武夷岩茶的精彩,就联想起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写了一篇茶文化的文章,从茶叶植物属性写到丰富的制茶工艺,从起源于寺庙的禅茶写到日本的茶道,从茶叶产业发展写到茶农生计的艰辛。文章发表后,薛家柱先生还特地给我写信鼓励。</p><p class="ql-block">等我尝遍天下名茶,发现最对味的还是家乡土茶。我家乡在浙中大盘山脉深处,海拔高、气候凉、空气好,土壤是最适应种茶的沙壤土。由于气候原因,家乡新茶上市就要迟一些,但味道却更加醇厚,也更加耐泡,价格还便宜。家乡土茶传统制作工艺是烘青,白天采下的茶叶晚上就要炒制好。鲜茶先在滚烫的大铁锅杀青,摊凉后用手在竹帘中揉出汁液,抖散铺在竹匾中架在炭火上烘干,颜色黝黑、条索卷曲的烘青就做好了。将它装进干净布袋收藏在陶罐里,放在阴凉处,可以保持颜色香气和滋味几年不变。因为价格原因,后来也有人加工成龙井茶、红茶销售,但我只对烘青情有独钟。父母在时,每年都会托人捎几斤烘青给我,我学母亲的办法将茶叶收藏在陶罐内,随用随取一直到第二年新茶上市。父母不在了,我就托老家哥哥姐姐每年给我做一点。每当闲暇时用瓷杯泡上一杯浓浓的烘青,在馥郁茶香和氤氲热气中,眼前就会浮现父母操劳身影和我艰辛又别样的童年往事来。一杯家乡土茶,是我回味如烟乡愁的载体。</p><p class="ql-block">年轻时豪气干云,应酬时免不了喝酒,尝遍产自各地、品牌多样的酒。上了年纪后人淡如菊,酒就喝得很少。与至交亲朋相聚时,才会喝一点。不喝流水线生产的酒,只喝老家自酿的酒,春夏喝粮食烧酒,冬天喝糯米黄酒。货真价实的五谷酿制,喝一点既助兴、也益身体。父亲是酿酒高手,五谷杂粮甚至山上的金樱子、金刚刺,都是酿酒的好材料。但父母年轻时并不喝酒,每年酿少量酒用来逢年过节时招待客人。因为地上收成有限,勉强填饱全家人肚子还需要母亲精打细算。大包干后家里有了富余粮食,父亲才酿更多酒。红曲糯米酒要酿大头缸,可装十担酒水。喝过一个冬天,春天将剩余酒装坛,泥土封口蒸煮后,存放十几年不坏。酿制白酒工艺较繁琐。磨碎煮熟的五谷杂粮拌上酒药,装入陶缸放大半年发酵彻底。到夏日“双抢”后农闲时节,将发酵好的酒料中拌上米糠谷壳,用蒸笼蒸馏出清亮甘洌的烧酒。烧酒夏日喝最好,既解乏又消暑。父亲五十岁左右才喝点酒,能缓解长年重体力活造成的伤痛。但父亲喝酒极有节制,冬天半斤热黄酒,夏天二两白酒而已。绝不像有些村里汉子,一喝就高、一喝高就谩骂殴打老婆孩子,弄得鸡飞狗跳。</p><p class="ql-block">所以,我的人生经验喝酒饮茶货真价实就好,无需要排面“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几百上千的天价酒茶,都是商家摆的噱头,其实就是交“智商税”。老家土茶、自酿土酒,反而味道更真、吃得放心。到了返璞归真的年纪,大可不必追求那些花哨名牌酒茶。你看古代名士们,并不看重酒茶的贵贱,喝酒意在浇胸中块垒、抒豪情壮志,饮茶讲究去除纷繁杂念、品悟人生禅境。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高谈雄辨惊四筵”,借酒摆脱心灵桎梏,放飞自由灵魂,挥洒傲世独立真性情。寺庙里的和尚,高山上的道仙,都是制茶高手,最得茶道真谛。陆羽就是在寺院长大,悟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门道,才写出传世《茶经》。茶是水的禅境。我们在饮茶中,看叶片沉浮舒展,品茶香先浓后淡,看窗外斗转星移,也能平静心情、体悟人生。</p><p class="ql-block">“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才是最好境界。酒后看花,雾里看花;酒后看美女,美得朦胧;酒后吟诗作画,可以天马行空。但要切记酒德,不要一喝就大,一醉就失态。放浪形骸、举止轻浮,就令人厌烦。饮茶要随心,不论茶叶贵贱,不拘时间地点,不管一人独饮还是朋友共品,不需要繁复的动作仪轨。只要潜心静气,慢慢饮、细细品,满眼就有清风明月,言语都是空谷幽兰。对待酒茶的态度,能见品性高低;酒茶涵养心性,也能化俗为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杭州南宋御街友人茶馆里,见过据说是南宋的点茶仪式。女茶艺师先用茶臼将茶叶慢慢捣碎成细粉,用茶罗筛出极细的茶粉。一壶泉水烧至初沸,用沸水烫洗茶盏。取半勺茶粉入盏,注入少许热水,以茶筅轻搅,茶粉与水融合为浓稠膏状。开始往茶盏中分次注水,每次用茶筅击拂茶汤,一共要重复七次,直到茶汤沫乳雾般溢盏,凝结在茶盏周围。称为“七汤点茶”。点茶制作完成后,分到小杯中供人品饮。朋友说,这是最正宗的宋式点茶。</p><p class="ql-block">我想,这种繁琐讲究的饮茶仪式,当作表演看看就好。普通人过日子,简单方便更重要。喝酒或者饮茶,意思到了就好。据说,朱元璋掌管天下后,立马废除前朝茶礼,全天下都改喝冲泡散茶。</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