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当这句教育箴言与初中语文学科训练营相遇,碰撞出的是美妙的语文思维的火花。2025年7月9日,我们在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六中学的教室里,开启了语文教学成长的新叙事。首日培训,从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起步,向着育人的诗与远方进发 。</p> 9日上午 <p class="ql-block"> 培训开始前,由我们的初中语文教研员王春莲主任向大家亲切介绍了远方的客人——来自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的陈中山教授。大家用内蒙人特有的热情迎接了陈教授。 </p> <p class="ql-block"> 陈教授曾主持市级项目《课堂节律研究》《“微视频工作坊”的运行与创新》及上海教育科学院“优质教师共享”合作项目研究。区级重点课题有《初中学生课堂幸福感的测量与描述研究》等多项;同时也承担了多个区、市级和跨省培训项目。对课堂教学有深刻的体验,讲课善用案例,倡导互动。 </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学科训练营”活动,全面提升原民族语言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进而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王老师对参训学员提出要求: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2. 潜心学习,积极实践;3. 加强交流,共同进步;4. 遵守纪律,注意安全。</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正式进入了培训环节。陈教授的讲座没有传统讲座的距离感,有的是教育理念碰撞的温度——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践,从文本解读到评价策略,每一句话都紧扣“新课标如何真正融入课堂”的核心命题。</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大家方便记忆,陈教授把语文课标核心素养及总目标等简化成了“1-3-4-9”的口诀。他强调背诵是通向语文教学成功的钥匙,要摒弃死记硬背,要利用各种背诵方法,做到日积月累。</p> <p class="ql-block"> 讲台上,授课的讲解深入浅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展开分析,每一个手势、每一句阐释都传递着对语文教育的深刻思考。这种“理论+实践”的双轨输出,让抽象的课标要求变得可触可感。</p> <p class="ql-block"> 陈教授还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理念,强调发展语文思维的重要性。讲到阅读方法时,他所提到的关键词为“故事”,教师心中要有故事,并且用一个我们都明白但是都容易忽略的道理——“小故事,大智慧”点醒了我们,启发我们小题大做,大题小做的教学方法,他的一席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在场的人都茅塞顿开。</p> <p class="ql-block"> 台下的学员们目光专注,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有人低头记录关键要点,有人抬头与讲师眼神互动,有人轻声与邻座交流心得。课桌上的书本、水杯与偶尔亮起的手机屏幕,都在无声诉说着这场培训的“真实感”——这不是脱离一线的空泛研讨,而是扎根课堂的实战练兵。</p> <p class="ql-block"> 经过陈教授对教学方法的点拨启发,每位老师都默默在心里有了一个新的教学计划,准备在金色九月孩子们回归教室时开始实施,相信大家都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p> 9日下午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培训开始,陈教授就利用30分钟,进行了一次有关语文课标的小测试。接下来,就是大家进行自我介绍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 大家自报家门之后,或是分享工作当中总结的高效方法、点滴经验,或是说出教学当中遇到的困惑和愿景,氛围既温馨又融洽,感觉就是一场久违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 教授不时进行点拨,分享自己从教以来的经验之谈。</p> <p class="ql-block">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课标引航”的种子在训练营的土壤里埋下,当语文探囊的实践路径在思维碰撞中逐渐清晰,每一位参与者都深知:这场成长奔赴的意义,不仅在于此刻的学习积累,更在于未来将所学转化为课堂上的每一次精彩,让新课标真正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土地上开花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