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承上海理工大之精神,铸就新时代之辉煌

XY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太阳,早早跃出地平线,带着炽热的激情与无尽的期待,为大地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阳光如金色的笔触,细腻而热烈,将万物描绘得熠熠生辉。我们迎着温暖的晨光,踏上旅程的终点——上海理工大学。刚踏入校门,目光便被那高大复古的红砖建筑所吸引,楼宇巍然矗立,浓荫掩映的绿树静静守护在道路两旁,历史与自然在此交融,构筑出一幅静谧而庄重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这句话仿佛将时间与空间折叠,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回响。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连接世界的窗口。当江上的汽笛声与教室的朗朗书声交织,当远方的航线与眼前的课本交汇,学生们所看见的,不只是公式与文字,更是流动的文明与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这种“被注视”的航线,实则是一种无声的提醒:思想不应被围墙所困。正如轮船终将驶向更辽阔的海洋,青年的思维也应借由这份“身处枢纽”的感知,突破边界,眺望更远的天地。在这里,“大的世界”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由环境孕育出的胸怀——知道自身与远方相连,便不会甘于狭隘;明白思想能穿越山海,便总能激发出探索的勇气。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位有志青年,都会自觉置身于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刘湛恩烈士以生命诠释了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作为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他不仅致力于教育救国,将学校打造为培育栋梁的摇篮,更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拒绝日寇的威逼利诱,以“绝不卖国求荣”的坚定信念,成为抵御外侮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他的选择,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生死——这是教育者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践行,是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如今,当微风拂过沪江园的林荫小径,他留下的不仅是学校的精神根基,更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坚韧:真正的风骨,不是书斋中的空谈,而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铸就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七君子”的名字,早已镌刻在民族救亡的丰碑之上。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这七位知识分子与爱国志士,在山河破碎的危局中,以笔为枪,以言为刃,振臂高呼抗日救国。即便身陷囹圄,面对威逼利诱,他们仍铁骨铮铮,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决绝,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他们虽非战场上的战士,却以文人的赤诚与担当,唤醒了沉睡的民众;他们虽无兵权在握,却以思想的力量凝聚起全民抗敌的信念。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的呐喊穿透黑暗,让“团结御侮”的火种照亮前行之路。如今回望,“七君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页抗争的历史,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对国家的忠诚、对正义的坚守,始终是最宝贵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上海理工大学的林荫道,繁茂的绿树仿佛是其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阳光透过枝叶洒落,正如“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精神照亮求知之路。在这里,学子们于宁静中沉淀,在奋进中成长,将这份独特的精神融入血脉,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与担当,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