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电器情缘

水仙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连手电筒都没有,照明全靠煤油灯。为了省油,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把灯芯调到最小,昏黄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却也温暖了整个家。 </p><p class="ql-block"> 邻居们的日子也差不多,大家都过得简简单单。直到1980年,邻居家里终于有了第一台收音机,那可真是个稀罕物。我还听不懂普通话,有一次听到收音机里说“明天大雨”,我竟然高高兴兴地告诉母亲:“明天大姨要来啦!收音机上说的呢!”结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羞得满脸通红,真糗。不过,能听客家频道,听到客家山歌,那可真是太开心了。要是放的是五句板等这样的客家山歌,大家就更高兴了。只是那收音机是调幅的,经常“走台”,甚至突然没了声音,但即便这样,它也让我们和外面的世界有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村里富起来的邻居买了三用机,能收音、录音、放音,放的是卡带。先是单卡的,后来有了双卡的;先是高音喇叭,后来有了音响。大家最爱放的还是客家山歌,偶尔也会听邓丽君、李玲玉的歌。 </p> <p class="ql-block">  大概1982年,堂哥家的“金星牌”黑白电视机是最早的,天线树得高高的,看电视还得出去转一下方向。新闻联播我听不懂,可周六晚上8点的“家庭影院”是我最爱的节目,只要是“打”的,我都喜欢,武打片、战斗片、动画片,还有喜剧片也可以。每到这个时刻,堂哥家就挤满了人,大家围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不过,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停电,那可真是扫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一直很穷,买不起电视,也找不到地方放。大厅是公家的,房间又太小。1987年,家里终于建了两层楼,父亲买了台黑白电视,这可是让我特别自豪的事。从此,我家也挤满了人,我最爱看动画片《克赛号》,那里面的幻想如今都实现了。还有《西游记》,也让我百看不厌。慢慢地,我也开始看新闻联播了,毕竟我已经12岁了。</p> <p class="ql-block">  1990年,父亲花了3300元买了台彩电,那可是相当于一百担稻谷的价钱。我们都还不会用遥控器,我只有在县城读书放假回家,才有机会好好享受一下。信号不好,还经常停电,直到1997年村里有人开始办有线电视,我们才有了清晰的电视节目可以看。不过,电费还是让人头疼,一度电要两块多,还不正常供电,农村的日子真是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如今,回首往事,岁月里的电器,虽然简陋,却承载我们满满的回忆和幸福感。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一点点变好,也见证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虽然那时候条件艰苦,但简单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