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陈平故里户牖(yǒu)考</b></p><p class="ql-block"><b> 一访原阳、兰考陈平遗迹</b></p><p class="ql-block"> 孟庆国</p><p class="ql-block"> 与郑州隔黄河相望的原阳,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顶部,沿黄60余公里的民众,滨黄河而居,依黄河而生。是河南省内滩涂面积最大,沿黄跨度最长、人口最多的县域。</p><p class="ql-block"> 原阳历史悠久。秦置阳武县、卷县;西汉,析阳武置原武县;1950年,原武、阳武两县合并为原阳县至今。据史料及《地理志》阳武词条载,古时候的阳武版图比如今的原阳县要大好多倍。南括郑州市区及中牟,北延山东东明县境,西北至“洛水之汭”(洛水与黄河会流处),均在阳武县境。</p><p class="ql-block"> 天造地设的地理区域,使原阳成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自古为黄河之津渡,四方之要冲,兵家之必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轮番上演,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这里粉墨登场。 在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竟有15次诸侯会盟处都在原阳,自秦汉至唐宋,有14位原阳人官居宰相之职,文臣武将及文化名人不胜枚举。这种诸侯汇聚、宰相扎堆、名人荟萃的人文大观,放眼全国,都属罕见!特别是秦汉交替之际,原阳大地上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多名原阳人活跃在改朝换代的历史舞台上,搅动历史风云:张良博浪沙刺秦,名扬天下;陈平六出奇计,辅刘兴汉;周勃攻城略地,平定诸吕;周亚夫细柳屯兵,削平七国;张苍勘定律历,增补《九章算术》,在中国科技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这些原阳人和发生在原阳的故事,大汉王朝的历史就得重写。</p><p class="ql-block"> 乙巳盛夏,我专程去了一趟原阳,踏访了汉初名相故里遗迹陈平祠。</p> <p class="ql-block"> 与众多名人遗迹都有争议一样,陈平故里在何处的争议,早在汉代就已留下伏笔。本来,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开卷,即将陈平故里交代地清清楚楚:<b>“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人也”</b>。然距太史公作《史记》251年后的公元161年,东汉蔡邕写了一篇《东昏库上里社铭》,铭文中写道:<b>“惟斯库里,古阳武之户牗乡也。春秋时有子华为相。汉兴,陈平由此社宰,遂佐高帝克定天下,为右丞相,封曲逆侯。……”</b>。意思是说,东昏县库上里这个地方,是古阳武的户牖乡,秦汉时共出了四位丞相:秦朝丞相池子华,西汉丞相陈平,东汉司徒虞延,以及司空虞放。自此,有了东昏户牖即阳武户牖的说法。东晋的徐广在《史记·集解》中,也说到了陈平故里:<b>“阳武属魏地。户牖,今为东昏县,属陈留。”</b>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济水》篇中这样写道<b>“济水又东径封丘县南……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昏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b>由此可见,陈平故里是阳武户牗还是东昏户牖两种说法,东汉以降既已有之。</p>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专程去了一趟兰考,寻访“东昏户牖”陈平遗迹。</p><p class="ql-block"> 从百度查询和有关文章介绍,陈平故里在兰考县东北10多里的城关镇陈寨村,这里原名鸦鹕寨,现为兰阳街道陈寨社区,村南有陈平墓。我从兰考南站出来,打车直达陈寨社区,询问司机和路边多人,都说不知。我遍访多时多人,在一便利店打听时,偶遇旁边一小孩接话,“我知道,陈平墓在我家地里”。于是,在这位郭姓孩子的带领下,我在他们村中的一片树林中找到了陈平墓。</p> <p class="ql-block"> 墓园不大,由砖墙和一个铁栅栏门围起,园内园外,各竖有一块兰考县人民政府和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近年新立的“陈平墓遗址”县重点文物标识碑。园内依墙,砖砌了一个半园形土堆,前竖“汉丞相陈平之墓”碑,下无落款,阴无碑铭,显然也是新立的。</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陈平墓遗址,但没有见到有价值的文物,我只能查史阅典,依有关古籍文献及他人写的文章,大致理清了陈寨村陈平墓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兰考县境战国时为户牖邑。据说,一次,秦始皇东巡路过此地,适逢阴云密布,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昏雾四塞不能进”,后这一带即称为“东昏”,约在西汉中期,东昏演变为县名。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东昏为东明。此后,自东汉至魏、宋、明代,东明、东昏几度废立。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县分南北,南岸地域析出兰阳县、仪封县,清代改设兰仪县、兰封县。县境东部秦置谷县,东汉改考城县。1954年,兰封、考城合并,改称兰考县。</p> <p class="ql-block"> 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兰考一带地域、地名变化很大,陈平故里所在的陈寨村,地还是这块地,但归属地屡有变迁,这也就是封丘、东明等地都说是陈平故里的缘由。据陈寨村陈氏族谱记载,村里陈姓都是陈平的后代,称陈平为“老祖爷”。原来的陈平墓很气派,墓前有两块大铜碑,清朝时发大水被冲走了。水退后,铜碑没找到,陈家人就在原址立了两块高大的青石碑,“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后来,陈姓家人集资建了这个墓园,立了这通石碑。</p> <p class="ql-block"> 考察了陈平墓,我的疑问仍没有释怀。据《汉书.地理志》载:阳武秦时置县,隶三川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三川郡改名河南郡,辖22县,其中含阳武、中牟、开封。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置,管17县,含东昏。阳武、东昏均为县,分属河南郡、陈留郡。《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此时东昏已置县30多年,陈平是司马迁列入“世家”的汉初六人之一,对其故里、生平很清楚。如果陈平故里在东昏户牖,为何写“阳武户牖人”,而不写“东昏户牖人”或“陈留户牖人”?在《史记·夏侯婴传》中,也有东昏户牖的记载,说明司马迁对东昏有个户牗是很清楚的,不可能把阳武户牗与东昏户牗混为一谈。正是带着这种疑问,我来到了原阳。</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研究历史文化,宣传老家河南,我在各地结交了一批文化学者。此去原阳,我事先与赵光岭先生取得了联系。赵君在原阳宣传文化口担任领导多年,对原阳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近年退居二线,专事写作,已出版多部原阳县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是原阳历史文化的活词典。在他的工作室稍作寒暄,他带我直奔陈平祠。</p><p class="ql-block"> 出县城驶入陈平大道不远,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牌坊三孔耸峙,跨道而立,黄色琉璃瓦覆顶,彩绘双龙盘绕,中孔楣额上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西汉丞相陈平故里”。路口一块米黄色卧石上,刻有“阳阿”两个大字,陈平故里到了!</p> <p class="ql-block"> 时至近午,烈日炙烤着大地,刚收过麦子的田陇上泛出青绿,笔直平坦的大道两旁,绿树成荫,花木点缀,盎然着勃勃生机。车子缓缓行驶,我摇下车窗,深情地注视着这片土地和古村落,径直来到位于村中央的陈平祠。</p><p class="ql-block"> 祠堂红墙围绕,院门黄瓦覆顶,两侧门柱上悬挂着一副红底金字楹联:“屡出奇计辅炎汉,尽诛诸吕捍刘皇”。联句与书法连同门楣上“陈平祠”三个飘逸的大字,均出自陪同我前来的赵君之手。入祠环望,院内布局紧凑,东西两院分隔,有大殿、卷棚、玉皇殿和配殿等建筑。明嘉靖六年(1527年)修订的《阳武县志》载:“陈平祠在县治东北,汉武帝三年创建。洪武一年,邑人张达重建。”现存的陈平祠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原址重修的,后经历代修缮,得以保存至今。这里不仅是后人纪念陈平的场所,更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 院内北边是祠堂的大殿,大殿和卷棚连为一体,建在五级台地上,均为三开间。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梁上的雕刻虽已有些斑驳,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大殿内,陈平的塑像端坐其中,目光深邃,十分俊朗,《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多次说到陈平美如冠玉,看来不虚。</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立有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碑,祠内还保存着多通古碑,增添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其中有一通“汉曲逆候陈公故里”碑,为明天顺年间所立。还有一通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陈平祠记事碑,其上所刻《陈曲逆侯祠碑记》为时任阳武知县谢包京所撰。我细看《碑记》,内有这样一段文字:<b>“壬寅秋,谢包京出宰阳武,明年春社,父老请举祀典,入户牗乡,谒陈丞相曲逆侯平庙。”</b>看了这句话,萦绕我脑中的陈平故里疑云豁然开朗。原来,在谢包京任阳武知县时,阳武仍有户牖乡,他曾主持重修过户牖乡的陈平祠,还应邀参加了当年因陈平春社时主持分肉而延续下来的春社祀典活动。这与司马迁所写陈平“阳代户牖乡人也”完全吻合。司马迁写《史记》字斟句酌,陈平是他为之立传的汉初六人之一,且与陈平之曾孙陈何、陈掌(卫青的女婿)同朝为官,不可能连陈平故里都写错。因此,陈平故里在古阳武户牖乡,今原阳阳阿乡的记载,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蔡邕关于陈平故里在东昏户牖的说法,也并非无中生有,因为在东昏也有户牖这个地名,并有陈氏后裔居住。蔡邕是东汉陈留人,离东昏故城不远。他写《东昏库上里社铭》时,还是乡下一布衣,年仅28岁,当时交通不便,掌握资料有限,他可能到过东昏,并见过陈氏后裔为先祖立的陈平祠,故误将此户牖当成彼户牖了。至东汉末年汉献帝时,蔡邕已是天下闻名的大学者,官拜中郎将,名气大了,其学说也被后人信之、引之。两个户牖说大概就是这么形成的,其所造成的误解,影响了众多史、地学大家,直到今天,仍莫衷一是。</p> <p class="ql-block"> 东汉以降,围绕陈平故里的一些不同说法和争论,纯属史学研究的范畴,无所谓是非对错。名人效应自古有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名人,特别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受人尊重和崇拜的。在我的故乡南阳,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还是襄阳隆中,争了上千年。近年来,商圣范蠡故里在淅川还是宛城,刘秀故里在新野还是枣阳,张仲景故里在邓州还是镇平的争论又起。这不是什么坏事!围绕名人故里进行学术研究、史迹考证、文物发掘、文化宣传和产业谋划,对传播、弘扬圣贤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品牌和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我也正是在踏访、考证陈平故里两个户牖说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的认知,进一步了解了陈平,走进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p> <p class="ql-block"> 陈平祠大殿卷棚内,四位老者围在一张桌前,扑克甩得正欢。看得出,阳村人都没把陈平当外人。2000多年前,陈平从这里走向了世界,200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从没有忘记他,而是一代代地铭记着、陪伴着他。这种铭记和陪伴,还要一代代延续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