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南极考察与纪念章的故事

海洋雅室

<p class="ql-block">本人是美篇作者,呢称海洋雅室,美篇号8325069,本文图片均是自拍或自存,采用背景音乐为《我爱这蓝色海洋》。</p> <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本人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不觉已过40个春秋。当年五个多月的南极考察艰险历程与设计纪念章的故事至今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 1984年10月下旬,南海分局接国家海洋局指示,要求抽调一名船驾驶干部到东海分局向阳红10号船参加南极考察,分局党委决定派我去。当年我才33岁,是向阳红14船大副。领导交给我的任务,不仅要参加南极考察,而且要为分局积累远洋与极地考察在组织指挥、航行保障和外事方面的经验。11月初我从广州奔赴上海。在历时142天的考察中,我们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战风雪,斗恶浪,出生入死,日夜奋战,创建和践行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南极考察建站和南大洋考察及往返太平洋航渡的光荣任务。</p> <p class="ql-block">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对极地考察事业极为重视,对南极考察的每一阶段每一项任务的胜利完成给予及时关怀和鼓励。1983年成立南极考察委员会,统筹南极考察事宜。全国人民对极地考察事业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南极考察编队由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号船以及南极洲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组成,共591人。在隆重欢送仪式中,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出发,首赴南极,开辟了进军南极的处女航。两船编队劈波斩浪航渡太平洋,规避了台风,及时排除了机械故障。12月1日中午考察编队通过赤道时,两船鸣笛一分钟,同时分别举行了过赤道欢庆活动。向阳红10号船还向每位出海人员颁发过赤道纪念证书。驶过赤道后,进入南半球,又从东半球进入西半球。12月中旬闯过风浪咆哮的西风带。经过37天航行,12月19日顺利抵达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经过休整检修和补给后,利用南极风暴间隙,穿过德雷克海峡,12月26日进入南极乔治王島民防湾锚地。</p> <p class="ql-block">到南极后,我们先对乔治王岛诸湾沿岸进行了勘察,12月30日南极洲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2月31日在乔治王岛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仪式。随后两船利用两架直升飞机和两艘登陆艇,卸运建站物资和科考设备。工作中不仅常遇到大风大浪、浓雾雨雪、浮冰等恶劣天气和海况,而且在吊卸贷物中,大船摇晃,吊车抖动,小艇摆动,危险很大。考察队首先要在寒风冰海中夜以继日抢建简易码头。先期十几天考察队员在冰天雪地中搭起帐篷和睡袋过渡。在抢建长城站施工中,考察勇士们冒着严寒,淌入零下5度的冰冻海水中在海湾来回搬运建站物资。天天在寒风冰雪中艰苦作业,肩扛手拉,苦干巧干。队员们累了饿了就啃馒头和饼干充饥。在两船船员大力协助下,仅用了17个日夜便把五百多吨的物资和设备安全无损地运送上岸。1月17日卸完物资后,兵分两路:向阳红10号船和南大洋考察队开展南大洋考察。南极洲考察队在J121号船指战员协助下,开始了建站和极地考察。在考察中,全体考察队员怀着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精神,与狂风恶浪搏斗,只用了26天时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隆重举行落成仪式。祖国派来代表团慰问,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p> <p class="ql-block">在南极考察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惊心魂之事 ,其中向阳红10号船在南大洋考察中遇到了极地风暴,我们奋力抗风保船,展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情景。南大洋考察开始几天,作业海况尚好,捕获了200多斤南极磷虾等调查成果。后来西北风越刮越大,涌浪已达8-9米高。向阳红10号船只好走之字形避浪。</p><p class="ql-block">24日,为了庆祝我船首次南大洋考察和挺进南极圈,编队决定以举行晚会、设计南大洋考察纪念章,晚餐加菜三项活动来庆贺。当晚餐桌摆上了丰盛菜肴,船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正当人们喜气洋洋举杯欲饮时,突然一个巨浪打来,船体向右倾斜25度,桌上所有酒菜、汤盘,连椅带人如飞瀑向右舷滑去!整个餐厅乱成一团,满地都是菜饭湯。虽然没有吃好晚饭,但大家絲毫不沮丧,跌到在地还笑声不绝。当夜11时向阳红10号船进入南极圈(南纬66度33分,西经69度16分)时,全船上下一片欢腾。</p><p class="ql-block"> 26日上午刮起八、九级大风,船只好沿着345度航向行驶到站作业。中午后风力逐步升级。下午刚好是张志挺船长和我在驾驶室值班。经过M18站时因风力已达11级,无法作业。当时向阳红10号船离乔治王岛340海里,回港避风是不可能了。为了抗风保船,张志挺船长一面向全船发布紧急部署,一面采取最佳方案操纵船只与狂风巨浪搏斗,使船首与风浪保持15--20度的夹角抗风。我当时在海图室值班作业,不断观测风向、风力,测定船位,及时向船长报告,并将所有原始数据详尽记录在航泊日誌与海图上。</p> <p class="ql-block">风力最大是13时至15时,最大风力12级以上,达34米/秒,浪高达16米,气压975毫巴。汹涌的怒涛象一座座大山压向船头,万吨巨轮似柳叶一般在海中漂荡,时而被推上浪峰,时而又跌入谷底。下午风力虽然趋向减弱,但因暴风持续时间长,又逐渐形成又长又高的巨涌。狂风夹着巨浪将后甲板上的5吨吊车的操纵台掀翻,仪器设备散落一地,一片狼籍。有几个考察队员为抢救调查设备,当下沉的船尾甲板泡在海浪中,幸亏他们抓住物体才没有抛入海里。剧烈的颠簸使船尾螺旋浆9次露出海面,造成多次操舵失灵。船尾有40米的尼龙缆被冲下海……险情不断出现。编队领导此时都在指挥台研究对策,精心组织指挥。同时向北京发出十万火急电报。船政委周志祥在全船的广播中紧急动员。在生死关头,全体人员坚守岗位,奋力抡救设备,全力抗风保船。18时后,风暴减至10级,气压开始回升。虽然涌浪还很大,但带来了好的兆头。大家与狂风恶浪搏斗持续了15个小时。到了晚上10时,向阳红10号船才逐渐冲出气旋包围,脱离险境。</p> <p class="ql-block">而本人在南大洋考察大风大浪中,不仅坚守岗位,全力配合张志挺船长抗击风暴,而且还完成了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章设计。在航渡风浪中,积极响应编队号召,参与设计纪念章活动。在没有电脑和专业绘图工具的情况下,本人凭借书法和绘画基础,用铅笔、三角尺和颜料粉等简单工具,设计了A、B两份画稿。最后设计“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纪念章和“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徽的A稿设计图被编队选中,在考察途中将图案发回上海制币厂,制作了上千枚纪念章和队徽,并在返航上海时发给全体考察队员作永久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当年设计纪念章和队徽的方案和说明书,电传上海造币厂。</p> <p class="ql-block">本人在南极考察和南大洋考察任务中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6日,我赴京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我在南极考察和返航后,注重收集有关南极考察的资料、物品、照片和书信邮品,坚持写《南极考察日记》,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示,这里只展示我保存的首次我南极考察部分纪念章和纪念品与大家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