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记忆:一座小城的时代蝶变

萧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川南群山环抱之中,古蔺西郊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这座小城的变迁,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发展史诗,镌刻着从贫瘠到富庶的世纪跨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横卧在潺潺小河上的上桥,是西郊最动人的历史扉页。解放前,这里只有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桥,被当地人亲切地唤作"板板桥"。每逢雨季,肆虐的洪水总要将它拦腰斩断,给百姓生活平添无数艰辛。1950年古蔺解放后,在百废待兴之际,政府毅然决定改建三眼石拱桥。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连水泥都成了稀罕物。智慧的工匠们创造性地以糯米饭拌石灰填补石缝,硬是筑起了这座"土法上马"的民生之桥。可惜当时的设计者未能预见即将到来的汽车时代,桥面保留了传统台阶。直到六十年代,为顺应发展潮流,才将台阶拆除改为平桥。这一砖一石的嬗变,恰似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桥畔那片大草房,曾是西郊最富诗意的风景。为安置支援建设的八方英才,政府在一片开阔地上建起了可容纳35户人家的草房群落。这座被誉为"世界最大草房"的建筑群,见证了古蔺最早的城市化探索。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草房完成了历史使命,原址上崛起了县城首屈一指的农贸市场。昔日的茅檐低小,化作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这一蜕变正是时代变革的生动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十年代,古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黑白经济"的独特格局渐成气象:地下沉睡的煤炭资源撑起了"黑色经济"的脊梁;以郎酒为引领的酿酒业则谱写着"白色经济"的华章。加之得天独厚的烤烟产业,这座边陲小城竟在四川财税版图上熠熠生辉。煤炭的乌金与酒液的琼浆,共同酿就了古蔺的发展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世纪以来,西郊的变迁更令人叹为观止。2020年后,上桥拓宽为六车道虹桥,天堑变通途;昔日的农贸市场华丽转身,成为灯火璀璨的凯旋城商业街区。每当夜幕降临,这里霓虹流转,人潮涌动,洋溢着现代都市的蓬勃朝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漫步今日西郊,老人们的皱纹里还镌刻着交公粮的岁月记忆,年轻人的掌心上却已跃动着移动支付的时代音符。医保全覆盖让"看病难"成为过往云烟,广场舞的欢快旋律取代了为温饱发愁的叹息。这座小城的美丽蝶变,正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精彩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伫立上桥极目远眺,河水依旧潺湲,却已换了人间。古蔺西郊的故事昭示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坚持奋斗,就一定能续写更加壮丽的新篇。这座小城的记忆,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