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二日行

岩塘山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高考刚一结束,我便和几位朋友去了一趟贵州,来回驱车大约一千二百公里,走了三处地方,正好二日。说是二日“行”,倒还挺合适,时间上确实有些赶,人也挺累,不过一路上也颇有些收获。</p><p class="ql-block"> 行途中我们基本上是边走边规划,没什么游玩攻略。这样也好,一切随心随性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铜仁的梵净山。这地方一位朋友之前提及过几次,几个男人嘛,体力尚可,来此处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我们出发的地方选择的是游人较少的西入口处,到达目的地时已是中午。在入口处简单地吃碗米粉后,接驳车便把我们送至半山腰,往上就是一条依山岭蜿蜒的步行栈道。</p><p class="ql-block"> 穿行在栈道中最吸引人的是其两侧很有特色的树木,有榉木、青冈木、松木、樱桃木等等,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我惊叹于这些树木千百年来强大的生命力。山岭上嶙峋突兀的岩石是那么地贫瘠,而树木的根系却是那么地壮硕发达,它们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吸附在岩石上,又像章鱼的足腕向四处散开,深深地扎进岩石的缝隙里。很多时候不同树木的根须与枝丫在岩石上交织在一起,重重叠叠,蔚为壮观。最让人叹为观止是路边一棵名叫“十月怀胎”的树,该树已逾千年,母树为樱桃树,其树干上生长有杜鹃、华西花楸、吊钟花、中华槭、绣球树等九种树木,所以又叫“一母九子”树。子树的根系均扎根于母树,它们在此和谐相处,生生不息,堪称植物界的命运共同体。再看看这些树木的枝干与叶子,也是别具一格,犟性十足。枝干粗壮而扭曲,显得苍劲有力,宛如一位刚毅勇士的强壮手臂在风霜雪雨中托举着无数的生命,努力地拥抱阳光和空气。与山下的树木不同,这里的树木枝丫众多且粗大,而树叶则稀疏且厚实,色泽亦显得昏暗,行人一看就知道是经历了无数次大自然的艰苦洗礼与选择。这气候也难怪,刚才我们在山下时气温还是三十几度,挺是闷热,而现在大概就是十几度,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居然还感觉到身上有些凉意。时辰虽已是下午两三点钟,但山上雾气还没散去,湿气也很大,不时还下点零星小雨。</p><p class="ql-block"> 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什么样的生命特性,这里的树木不就是这样吗?</p> <p class="ql-block">  走完五公里多的步行栈道,最后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老金顶和红云金顶。我们马不停蹄,先后爬上了这两座金顶,冒着崖壁上流下的水滴,扶着两边的铁链,沿着在岩石上开凿的近乎垂直的石梯拾级而上,这时我们才体会到梵净山游玩的惊险刺激。一番折腾,我们已是疲态显现,其中亦有人喊起饥饿来了。于是我们又原路返回,来到入口处时已是下午六点钟,此趟梵净山之行也花了五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行车下山的途中,我们又碰上那群黔金丝猴,与上山时见到一样,很是让人兴奋。起初我们都以为是普通的大猕猴,上山以后才了解到是叫做黔金丝猴的,弥足珍贵。这大大小小几十只猴子应该是一个种群,它们见了人与车也不避让,反倒是旁若无人,悠闲自在,有的在路中走动,有的在边坎攀爬,还有的干脆蹲在路边的水泥护栏上一动不动。一位朋友把仅有的一块面包从车窗扔了出去,距离落点最近的几只猴子一下子就窜了过去,其中最先抢到面包的那只猴子发出了“唧—唧—唧”的尖叫声,显然是很兴奋的样子,其余稍远一点的猴子似乎也在蠢蠢欲动。见此情景,车上的人也愈加兴奋,最后在爽朗的笑声中远离而去。</p><p class="ql-block"> 余路中我又不免悲悯起这群猴子,特别是那只猴子的尖叫声不时在触动着我的心绪。一块面包让它足以如此兴奋是因为一天的食物到手了,它再也无须挨饿了,这一天对它来说是幸运的。可我更是想:这一天其他的猴子是否也如此幸运?每一天又有多少只猴子有如此幸运?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我们来时猴群在这里,去时猴群也在这里,它们呆了近一天,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我也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下山来到这条公路上与人类为伍,难道是为了人类施舍给它们那一点点食物?现在可好,猴群养成了一个习惯,它们不去深山觅食,每天在此守候,乞求路人的施舍。可人类呢?他却不怎么把猴群当回事,只是偶尔逗它们作乐而已。此时我觉得猴群的这种生活终究不可延续,因为人类终究不可靠。</p><p class="ql-block"> 山岭上的那些树木,它们在困苦的环境中艰难生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却长成了极富特色的生命奇观。在车中,我和朋友也谈起过梵净山的黔金丝猴应该不止一个种群,其他种群应该栖息在深山峡谷中,在那里应该是人迹罕至,万物遵循着古老的自然法则。由此想来,我们奋力攀爬的那两座金顶在若干年以前应该是猛禽与猴群理想的栖息之地,只是后来有了人类出没之后它才开始慢慢改变其原始自然状态。而如今,这里更是成了人类的玩乐之地,每天都是游人如织,猛禽与猴群也只有退避三舍,另觅他处栖身罢了。从这一点来说也许猴群选择下山与人共栖息有其必然性。</p><p class="ql-block"> 我狐疑:这梵净山的黔金丝猴种群之间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否出现第二次“人猿揖别”?</p> <p class="ql-block">  到达遵义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找好酒店吃完晚餐已过十一点。惦记着明天上午还要赶往两处地方,我们得抓紧时间回房休息睡个好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我们如期来到了遵义会议旧址处等候开门。此时也得知来这里参观游玩是全免费,看样子第一次遇见就有一个不小的惊喜。由于时间紧,我们打算在此参观一个小时就走人,可走进去之后情况就改变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去的是右侧的遵义会议旧址,这是一栋两层的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见着小时候只能在历史教科书上看见的真实建筑,我们惊喜得有点迫不及待。由于二楼不对外开放,我们就在一楼逐个房间观看,有的房门锁上了我们就隔着缝隙看,一边看一边还有时候小声嘀咕,拿出了一副小孩子似的好奇态度。一楼主要有红军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办公室、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局机要科、总司令部厨房以及部分红军领导人住室等旧址。一个个场景,一件件文物,所有的一切都能让我们驻足观看与低头琢磨,仿佛把我们拉入了硝烟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发现,一楼的旧址无论是红军总司令部的作战办公室、机要科,还是总司令部厨房,都是遵义会议的服务部门,它们为二楼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坚强后盾。从这些房间的细节安排就可以看出红军领导人在艰苦卓绝斗争中的过人智慧,也可以明白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革命扭转乾坤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从遵义会议旧址出来我们去了正前方的遵义会议陈列馆,它是一栋具有浓郁地方民居特色的两层建筑。刚走进一楼大厅我们就被一组大型人物雕像群所震撼。雕像群刻画的是参加遵义会议的二十位红军领导人,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象征着无畏向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说我们刚才参观的遵义会议旧址展示的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那么遵义会议陈列馆展示的是红军长征的整个链条,由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个部分组成。从陈列馆一楼到二楼,我们顺着红军长征这根链条仔细了解和查看了各个部分的主要史迹,其文物、史料之多之详细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展陈利用现有资料和技术,采用油画、雕塑、展板、影像等多种形式,并运用三维等身成像、多媒体半景画、电子触摸书籍等先进技术手段,让前来参观的我们几个人对红军长征获得一种沉浸式的全新体验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感化最动容的是那些收集来的工农红军转战贵州时送给当地穷苦老百姓生产、生活物品,它包括农具、刀具、马灯、锅碗、衣服、床被、鞋帽等等。从这些有名有姓有来源的文物身上我看到了工农红军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正是这种血肉联系使得工农红军在贵州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能够立足生存直至扭转战局。我想,这种血肉联系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由红军的性质决定,是在一次次的战斗、行军、露宿中形成,是在一场场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中形成。</p><p class="ql-block"> 从陈列馆出来已愈上午十点,已大大超出原先的预定时间,我们只好匆匆与遵义这座红色城市告别。</p> <p class="ql-block">  茅台镇是我们要去的最后一站。闲时喝点酒就得懂点酒,要懂点酒最值得去的地方就是茅台镇,这也许是很多人的想法,我们当然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时的车程百度导航直接把我们引到了国酒茅台酒厂的大门口,可是很惋惜,酒厂不对外开放。当我们在大门外转悠的时候,一位年青女士上来与我们搭讪。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女士是当地一个酒厂的推销员,她说这里的国酒茅台厂外人是不让进去的,建议我们不妨去她的酒厂里看一看,不买酒也无所谓。我们听了也爽快答应,便跟随女士一同前往。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赤水河畔的一座酒厂,听了这位女士介绍,整个茅台镇生意红火时有七百多家酒厂,现在生意不好做,只有五百家左右,她们酒厂规模还算比较大,应该排进前二十名,年产酒量达六千吨。我们环顾了一下酒厂,地盘面积确实比较大,厂房也有好几栋。随后这位女士就引领我们参观了发酵车间、蒸馏车间、藏酒车间、包装车间以及展品房,介绍了茅台酱酒的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制酒技艺,这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最后我们来到了酒厂的办公楼进行品酒。房间的酒桌上摆了十几小瓶不同年份的酒供我们品尝,我们当中一位很有品酒能力的朋友逐一进行了鉴别,表达味道很不错后我们要了两种不同年份的酒。 </p><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返程的车行驶在茅台镇的街道上,街道两旁全是大大小小的酒厂与酒坊,浓郁的酱酒气味裹挟在空气中飘进了我们的车中。在一种似醉非醉恍惚中我倒是饶有兴趣地想起了茅台酒的前世今生。 </p><p class="ql-block"> 茅台酒的历史不正如人的一生吗?其不乏也跌宕起伏、命途多舛。当年红军在茅台镇第三次渡赤水,当地百姓用茅台酒慰问红军,为他们缓解疲劳,又用茅台酒清洗伤口,为他们缓解伤痛,体现了军民间的鱼水之情。后来茅台酒与红军的故事成了革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国后茅台酒经过整合成立国营茅台酒厂并走进中南海用来在国宴上招待外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酒。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茅台酒也走向辉煌,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成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而享誉世界。近年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资本的加持、炒作下,茅台酒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势,产能扩张,价格飙升,但泡沫也随之膨胀。而如今,在经济的下行压力、市场的疲软以及国家的一系列新政策措施的出台等多种因素叠加之下,茅台酒的发展又似乎走到了一个让其自身也有些迷惑的十字路口。 </p><p class="ql-block"> 从遵义到茅台镇,在过去红色革命文化与传统酒文化在此相生相遇,并且编织出了一个炫丽多彩的交汇点。而现在,两种文化发展虽命途处各不相同,但都应当根植人民,依靠人民,这样才会和谐相处,美美与共,构建一个文化命运共同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