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一天,我是怀着虔诚的朝圣之心,一步一步攀爬到风陵脚下。这座陵墓坐落于一个面积约十余亩的土塬之上,从“山脚”下的“女娲庙”大殿到风陵,长度在百米上下,坡度超过70度,上山之路,极其艰难。</p><p class="ql-block">风陵位于现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西南赵村的东南方向,为“夫妻墓”。中央为“风后陵”,陵墓高出地面2米,周长约30米;左侧(东)为女娲墓,规制略小;右侧为祭天坛,据传为女娲祭天之用。</p><p class="ql-block">风后陵,据传风后辅佐黄帝转战南北,特别是在与蚩尤作战中,发明了战鼓和指南针,为黄帝开拓疆域经略中原做出特别突出的贡献。风后病故后,黄帝感其功德,在黄河岸边的赵村,为其选择安息之地,并将此处改成风陵。</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关于女娲安葬之处少有记载,但现风陵左侧坟墓,墓碑刻有女娲墓。据《蒲州府志》记载,在唐朝时,曾在此处挖掘出女娲墓,并受到官方祭祀。此即证明,现风陵左侧坟墓,应为女娲墓。此风陵墓葬,为夫妻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国古代,帝王以“祭皇天,祀后土,封禅泰山”为最高级别的祭祀活动,以彰显“受命于天”的合法性,普通人无权举行此类祭祀。</span></p><p class="ql-block">在今运城市万荣县,有座“后土祠”,据传轩辕黄帝曾在此扫地为坛 ,祭祀大地。汉武帝刘彻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此地建立后土祠。汉武帝先后六次来此祭祀“后土”(女娲)。后土祠至此列入国家级祭祀,而女娲尊为“华人之母”。自汉武帝至宋真宗,共有八位皇帝亲临祭祀。宋真宗伪造祥瑞封禅泰山后,使得皇家威严大损;元代蒙人大侵,祭祀中败。明成祖朱棣易都北京后,因顾虑内忧外患,无法亲自来此祭祀,命人在后土祠取土,于北京东郊建立“天地坛”,后改为天坛。于是,万荣后土祠每年国家级的“官祭”,改为民间祭祀。</p><p class="ql-block">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断鳌立极,女娲笙簧等典故流芳千古,也是女娲尊为“华人之母”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据传伏羲女娲为华胥之子女,为亲兄妹。中华的“华”,源自于华胥;中华的“中”,源自于“中条山”,舜帝于中条山中段北麓,其祖虞幕的封地“虞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都城;以此所建之国, 谓之“中国”。</p><p class="ql-block">据考证,轩辕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正月初三,去世于公元前2599年,享年118岁。<span style="font-size: 18px;">轩辕黄帝,作为“华人之父”,受到了历朝历代的尊崇。黄帝</span>陵,也一直作为国家级最隆重的祭祀地之一。</p><p class="ql-block">从历史传承和文化流传的角度,在4000余年前,黄帝于今万荣县后土祠所在之地,“扫地为坛”,祭祀的是大地,土地。而不可能是祭祀自己的部下(指伏羲)的老婆(女娲)。</p><p class="ql-block">在2000多年之后,汉武帝建立后土祠,祭祀的“后土”,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指大地土地;二,指“后”。这个后,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皇后”“太后”不是一个意思。古代的后,有领袖之意。后土,也可以指土地的领袖;亦即我们后世所称的土地神。此后土,远非今天我们认为的后土娘娘—女娲。</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古代,只有帝王或者德高望重的将领,其死后之墓,可以称陵。风伯(风后,伏羲),因战功卓越,所葬之墓,被轩辕黄帝赐为陵。女娲是被后世之人推为“造人神”,而受到后人的尊崇和祭祀。</p><p class="ql-block">伏羲,又称风后,又称风伯,为风姓长子,风姓首领 ,女娲之兄 ,之夫。女娲造人,无伏羲不能为之;女娲身后,依风陵而葬之;这正好符合了华人传统。伏羲为我国上古人文之祖之一,“三皇”之首(流行的说法是:三皇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三皇地位高于五帝。可见风伯伏羲在古代的历史地位远高于女娲。伏羲对于华人的历史贡献,一般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1,创造“八卦”,奠定易学基础。是我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占卜文化的源头。对我国古代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体系影响颇深,对古代天文学、农学、医学等科学技术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2,结绳为网,发明渔猎工具。改善渔猎技术 ,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p><p class="ql-block">3,规范婚姻制度。确立嫁娶之礼,推进群婚制向对婚制过渡。这一变革,被视为华夏伦理文明的起点,奠定了家庭和社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4,创造了文字雏形。以象形文字和符号替代结绳记事,创造了汉字雏形。</p><p class="ql-block">5,制定了历法和音乐。通过观察天象,创造历法,指导农业生活;创造了音乐(见前文女娲笙簧),丰富了古人的生活乐趣。</p><p class="ql-block">6,社会组织与治理。设立官员管理部落,制定规则规范。象征早期华夏国家的萌芽。因此,伏羲被尊为我国最早的“王”,三皇五帝之首。</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后代的历史上,风伯伏羲的名望,一步一步地被女娲超越。就连轩辕黄帝钦赐的风后陵,也被今人称作风“后”陵。这个后,成了皇后的后,即女娲陵。</p><p class="ql-block">我们后人对于华夏的第一位“王”, 缺少了太多的尊敬和信仰。</p><p class="ql-block">站在风后陵前,我双手合十,祭拜先祖。我知道这里才是真正的华人祖庭,这里埋葬的是真正的“万王之王”。</p><p class="ql-block">是你,开创了华夏文字文明文化的先河,把华夏大地从混沌引入秩序;从愚昧引向光明。</p><p class="ql-block">是你,把华人社会,从氏族社会、部落社会 ,引领到官员治理、国家治理和世界一统。</p><p class="ql-block">目前,我国的断代史正在加速发掘和整理中,希望早日看到风伯伏羲的历史地位能够得到全面的认可和尊崇。让我们的万王之王,重新恢复他应有的历史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