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头村的墨光

山顶冻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月中,广州的气候虽已进入盛夏,但近期时风阵雨交替光顾,对于坐不住的人,也是一个出门闲逛的好天气。19日我等三个老头驱车前往花都的塱头古村,专程到此参观春阳台艺文中心举办的《墨光宝盒》专题展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以中国书法为主题的360度沉浸式光影艺术空间‌,通过光影技术展现中华书法艺术的千年发展历程。利用光影技术,将32位历代书法家的70余件经典作品以创新形式再现,其目的让人们全方位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遗憾的是今天的展馆只有我仨再也无他,成为我们的包场,细想也难怪,这里虽处花都的炭步,但交通还不是很方便,除了有自驾外,没公交车,加之门票价格不菲(网上订购成人每人138元)。目前平时佔领公园等旅游景点,几乎全是银发一族所包场,这些人开车相对还少些,所以这里人气不旺也属正常,没有大妈们的支撑场面,要热闹除非节假日,特别是交通不便之地更是如此。想不到作为广州的一个称为国宝级古村,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多的线路就通不了,令人费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等手执价格不菲之门票,兴冲冲准备进场,却被告知六十岁以上老人优待免票进场,有如此措施,为何不广而告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阳台艺文中心,是广州市花都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3年4月20日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网络上对春阳台是这样介绍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阳台作为塱头乡村振兴公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高度浓缩传统文化历史脉络、人文精神的多功能艺术文化中心,由非常建筑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张永和主创设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阳台”是岭南大儒陈献章(1428-1500)书舍的名字,它与镌刻在塱头经纬阁门楼上的“太阳永照”四字,似乎构成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关系,共同呈现出丰沛的生命力。春阳台总建筑面积8602平米,立于荷塘,宛如高台,与塱头这座珠三角大规模保护尺度完好的国家级历史村落呼应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阳台内设多种功能的文化活动空间,有文博展馆、藏书楼,还有善本室、阅览室,以及剧场与艺博活化等多样空间,藏书楼开架陈列着近三万册图书,包括文澜阁《四库全书》珍本、崇宁万寿大藏经本、宋版书页等中西方文化典籍;还附设公共阅览室与深夜阅览室。在这里举办的常设展览“与道大适——中国读书人的安身与立命”展出65件珍贵文物、大量历史名人的墨迹与信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阳台采用红瓦青砖与素混凝土建造,融合岭南传统与现代极简风格,光影与线条的结合极具艺术感。‌‌以红瓦、青砖和素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与塱头古村的乡土风貌相呼应。最特别的是屋顶的“立体荷塘”与下沉庭院、天然荷塘相映成趣,仿佛一座高低错落的“水上花园”。设计独特的月牙形开窗,既为室内带来柔和光线,又成为观景的弧形画框,很有意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塱头古村据称立村于南宋未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现存明清青砖建筑近200座,包括34座祠堂、书室及书院,5座炮楼和门楼,自明代中叶起一直保存着黄姓单姓家族聚居的状态,是珠三角地区现保存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极具岭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传统村落之一。因村四周河流、湖泊密布,南有泽地,北有土岗,取名为“塱溪头“,“塱”的意为河泊边低洼地,后改为塱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落采用典型的梳式布局,以半月塘为核心,体现了传统风水理念。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其古建筑群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科甲村”,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崇尚“耕读文化”,信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自古以来就是一处人才辈出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塱头古村的主要看点有古桥、祠堂、古牌坊、莲塘等,“红棉古树映青云,幽深小巷聚人家。”步入塱头村,但见一排排老屋沿街傲然挺立,青砖灰瓦间流淌着百年记忆。从村前广场远眺,20多座祠堂和书院面向荷塘依次排开,气势恢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村史料介绍,明朝末年,塱头村有位乡贤,名叫黄嗥,人称“铁汉吏”。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他在任江西右参政时,督理粮储,廉洁奉公,明察秋毫。后任云南省左参政。他有七个儿子;长子黄学箕、次子黄学裘、三子黄学矩、四子黄学令、五子黄学雄、六子黄学洲、七子黄延年。除了老大和老六没有中举外,其余五个儿子都登科中举,做了地方官。七子黄延年还中了头名举人解元,上京会考状元。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将他中举的五个儿子顺序定名,称塱头村南社为二房巷,北社为三房巷,西社为四房巷,东社为五房巷,中社为七房巷。今仍流传着“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等传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塱头古村昔日有30座书室、书院。云伍公书室、谷诒书室、文湛公书室、南野公书舍、台华公书院等,这首尾相连的书室,成为古村落中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塱头村尊师重教最好的历史见证。其中,部分书室更同时具备祠堂功能。由此可见,在塱头人心目中,对先祖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诗书传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中祠堂主要有黄氏祖祠、渔隐公祠等,大多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最早的建于明朝。祠堂中还有许多造型逼真、线条优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及灰塑,祠内墙上绘有以古代生活内容为主题的壁画。各座祠堂及书室的门联也挺有有意思,这也可称是塱头村之特色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许多古建筑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御赐、恩荣等字,这是表明该建筑的等级。中国古代建筑的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和赐赠(或敕建),其中御赐和恩荣分别代表最高和第二级别。这里有 “恩荣”,二字,这说明这座祠堂是皇帝主动下旨表彰有功之臣,但由地方政府出资建造,体现“皇恩荣及乡里”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中立有一座牌坊,那是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一座牌坊,上书“升平人瑞”四个大字,意为“太平盛世人寿极高”,横额上款刻字“乾隆壬子年(1792)季冬吉日”,下款刻“一百零三岁黄卓篪建坊”,石额顶上还有阴刻“圣旨”,背面阳刻“百岁流芳”四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牌坊,是专为本村十二祖黄祯之妻崔氏妇人所立。黄祯考得进士后,出任南海县令,不久得病去世,仅三十岁。那年,崔氏妇人才二十四岁。丈夫死后,崔氏妇人为夫君守节,直到103岁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牌坊上有‌圣旨二字,说明这牌坊是地方申请后经皇帝书面批准(圣旨),由家族或官员自筹资金建造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民族自古崇文重教,尚文尚礼,讲求诗礼传家。塱头古村正是修学进德、耕读相传的文明方式之存照。现在这里又开僻了艺文中心,古村落与新艺术碰撞出文化的火花,确是在广东众多古村落中,走出一条新的旅游新形式,现代建筑的诗意融入传统文化的底蕴,今日诗韵书香的塱头古村之行,让我们耳目一新,在乡村举办“墨光宝盒“展览,把高雅的书法艺术用简洁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受众,让“下里巴人”也能欣赏到“阳春白雪”,此也是新的创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