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艺境:丝路文明的美学解码与美育研学行

自治区天山英才段德华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7日-7月8日活动为期两天,由龟兹文化融入阿克苏中小学美育教研团队与段德华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美术名师工作室、自治区中小学音乐研修工作室、阿克苏地区中小学美术研修工作室、库车市小学美术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阿克苏市中小学“运河”美术名师培养工作室、阿克苏市“墨韵绘梦”初中美术研修工作室联合开展龟兹艺境:解码丝路文明的美学研学行与教研实地研学一体的特色活动。本次活动以“挖掘龟兹文化精髓,赋能中小学美育实践”为核心,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专业研讨,探索将千年龟兹文化有效融入阿克苏地区中小学美育课堂的具体路径,为当地美育教学注入传统文化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当天上午,教研团队一行首先前往有“西域第一佛窟”之称的克孜尔石窟开展研学活动。作为龟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乐舞、绘画、服饰等艺术元素,如飞天反弹琵琶的经典造型、色彩绚丽的佛本生故事画等,均是不可多得的美育资源。团队成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沿洞窟依次参观,仔细观察壁画的线条技法、色彩运用与构图特点,不时驻足交流心得,用相机和笔记记录下可用于教学的细节——有的老师关注到壁画中独特的乐器形制,计划将其转化为音乐课堂的“文化符号”;有的老师则对壁画中的几何纹样产生兴趣,思考如何将其融入美术手工课程。这场实地研学让团队成员跳出书本与史料,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触摸龟兹艺术的生命力,为后续教学积累了鲜活而具体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下午,教研团队转至库车市第七小学,围绕“龟兹文化与美育融合”主题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来自不同工作室的教师们结合学科特点分享思路、碰撞观点。其中,自治区中小学音乐研修工作室的老师们以“乐舞龟兹匠心传承”为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大家结合上午在克孜尔石窟看到的乐舞壁画,详细分析了龟兹乐舞中“五旦七调”的音律特点、胡旋舞的动作风格,以及箜篌、筚篥等传统乐器的音色特质。讨论中,有老师提出可编写简易的龟兹乐舞律动操,让学生在肢体体验中感受文化;也有老师建议将龟兹乐曲片段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适合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让古老乐舞在课堂上“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段德华自治区“天山英才”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正以“龟兹艺境”为钥,在美术与书法的天地里探寻文化融合的路径。团队围坐间,话题始终绕不开龟兹壁画的精髓——那“凹凸画法”里藏着的光影魔术,“矿物颜料”沉淀的岁月色泽,都成了大家拆解、研磨的焦点。他们细细勾勒着课程蓝图:计划推出“临摹龟兹壁画”“拓印壁画纹样”等校本课程,盼着孩子们能在提笔落墨、剪刻拓印间,亲身体会龟兹艺术“以形写神、虚实相生”的意境,让千年美学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指尖可触的温度。段德华老师望着墙上的壁画复刻图,轻声感慨:“龟兹艺术的魂,从不止于技法。那些线条里藏着的是古人对美的执着,是丝路文明的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握着画笔、执起剪刀时,能读懂这份追求,慢慢养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话音未落,王慧东老师已铺开宣纸,指尖蘸取赭石与藤黄。只见笔锋轻转,克孜尔尕哈烽燧的轮廓便在纸上渐显——残垣断壁带着岁月的沧桑,笔触里既有岩壁的粗粝质感,又巧妙融进了龟兹壁画特有的晕染技法,让这座汉代戍边遗迹,悄然染上了西域古国的神秘气韵。笔锋流转间,千年烽燧与龟兹文明仿佛在宣纸上相拥,一边是戍边历史的厚重沉实,一边是丝路艺术的灵动神韵,引得在场者纷纷驻足,目光里满是惊叹。地区中小学美术工作室主持人赛宗梅老师望着这幅画,语气里满是触动:“这次来,哪是简单的采风?分明是一场教研的新生。我们踩过克孜尔石窟的砂砾,指尖碰过千年壁画的线条,才懂那些韵律里藏着多少故事;站在库车王府的檐下,看琉璃瓦映着天光,才解开多元文化交融的美学密码。真盼着从这次研学起,龟兹的美能真正走进课堂,让丝路的精神,顺着笔墨一直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研学团队沿着库车老城街巷漫步,土黄色的夯土民居墙头,维吾尔族工匠正用矿物颜料勾勒菱格纹,指尖起落间,竟与克孜尔石窟的壁画纹样隐隐呼应。转进龟兹小巷,铜匠铺里叮当声不绝,老师傅抡锤敲打紫铜器,锤痕形成的水波纹路,恰似《汉书》记载中“龟兹乐舞”的水袖流转。​库车王府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幽蓝,讲解员指着檐角的鸱吻说,这融合了中原样式与波斯兽首元素的构件,正是丝路文明碰撞的见证。行至龟兹花帽街,绣娘们飞针走线,将艾德莱斯绸的流云纹与佛教宝相花绣在一起,一顶花帽竟藏着十几种文明符号。​暮色中,团队在老茶馆围坐,民间艺人弹起都塔尔,唱腔里既有印度梵音的婉转,又有中原诗词的韵律,众人忽然读懂:龟兹的每一寸肌理,都是丝路文明写就的活态史诗。</p> <p class="ql-block">此次研学与教研活动形成了“实地感知—理论研讨—教学构思”的完整闭环。参与教师纷纷表示,活动让大家对龟兹文化的理解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教可学的具体内容”。下一步,教研团队将整理活动成果,编写系列校本教材、设计融合课例,并在阿克苏地区中小学开展试点教学,推动龟兹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融入美育,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提升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段德华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辑:苟贵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稿:王惠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审核:段德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