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应用意识”是我国2001年至今颁布的三版数学课标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在2022版新课标中,它细化反映在“三会”视角、跨学科融合和主动性解决问题等实操性指标。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巧妙融合生活化情境,有助“应用意识”落地,也打通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现以笔者跟岗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时,该校教研组的一道原创课下作业题为例简要阐述。</p><p class="ql-block"> 一、作业还原</p> <p class="ql-block"> 图1</p><p class="ql-block"> 从本作业题的外在构成看,它呈现如下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素材选取家常化</p><p class="ql-block"> “买水果”是小学生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家庭购物现象,该素材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能快速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此外,“插图+配文”的提要式补充表达,凸显了购物中单价、数量、总价等核心数学信息。整个作业,呈现朴素、真实风格。</p><p class="ql-block"> (二)问题设计多元化</p><p class="ql-block"> 从作业题涉及的领域看,提出的4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类:问题(1)(2)(3)属具体应用类,问题(4)是调查实践类。前者,紧扣购物情境,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情感认知将台秤显示的数据信息进行数学化处理。后者,重在激发学生把课堂学习经验转化为综合性思考和拓展性实践活动。从前三个问题的角色定位看,问题(1)(2)分别站在店主和购物者(小胖妈妈)的双重视角,引导学生在主体切换中体验、感悟数据处理的辩证性。问题(3)的设计,则体现生活中的折中智慧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迁移应用。</p><p class="ql-block"> (三)感性理性融合化</p><p class="ql-block"> 剖析前3个问题,“店主会收取小胖妈妈多少钱”;“小胖妈妈希望店主收取多少钱”;“怎样收费可以满足店主和顾客的双重要求”,包括“说明理由”的设计等,都需要学生基于已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真实感悟数字化表达的实用性、便捷性和理性美。问题(3)是引导学生从理性思维表达走向感性多元思考的过度转折点。学生需要结合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反复思考,以探寻情理融合的问题解决方式。问题(4),则是导引学生从理性思维走向感性实践的具体应用。它是激发学从“走进生活解决数学问题”到“跳出数学思考解决生活问题”的素养进阶的核心环节。</p><p class="ql-block"> (四)作业设计生长化</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作业设计出现在三年级,学生尚不具备利用小数进行乘、除运算的能力。题目插图呈现的数学信息十分完整,学生只需恰当选取,体会估算方法的生活化应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该题目则极具生长性。比如:在进行小数乘法练习时,教师可设计求金额信息的问题(图2)。在小数除法练习中,则能转化为求数量或单价信息的问题(图3、图4)。</p> <p class="ql-block"> 当学生经历不同学习阶段的同一个练习题情境时,就会发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应用价值持续凸显;学习越深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越便捷、越丰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带着应用意识学数学,越学越明白、越学越主动。</p><p class="ql-block"> 二、理念剖析</p><p class="ql-block"> (一)“三会”视角</p><p class="ql-block"> 2022版新课标立足数学观察、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反映核心素养目标。在本设计中,学生基于作业题目进行文本观察,带着数学眼光融合生活体验找准结合点。继而,在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的多重建构中,思考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通过数字化表达、文字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表达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 (二)跨学科融合</p><p class="ql-block"> 问题(4)是体现跨“综合实践”学科的融合性设计,它反映了对学生语言表达、有效沟通等多重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在完成该作业时,学生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1.明确调查内容 学生需要询问店主,“如果遇到以上问题,该如何收款”。这就要求他们能够脱离题目文本,清晰口述购物中出现的单价、数量及总价数据。</p><p class="ql-block"> 2.准备调查工具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笔和手机等记录工具,记录关键数据信息。出发前,再次盘点纸笔是否完好,手机电量、存储是否充足。</p><p class="ql-block"> 3.规划调查路线 学生要全面了解周围水果店的位置,以便合理规划路线、提高效率。</p><p class="ql-block"> 4.合理安排时间 调查前,学生要多次观察、记录并总结小区水果店客流低峰时段。选择合适时间节点,快捷、高效完成调查任务。</p><p class="ql-block"> 5.强化沟通礼仪 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文明礼仪是促进有效沟通的前提。学生在出发前,需要专门训练表达技巧。如,沟通语言:“老板(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您好!我是XX小学的学生,正在做一个数学研究小调查。期望得到您的配合!”表达素养:待得到对方回应后,学生再语速适中、语调亲切地完整描述作业问题情境。交流礼仪:全程要面带微笑,看到有顾客光顾应及时退让和暂停调查活动,完美展现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素养。</p><p class="ql-block"> 6.调查结果总结 当学生经历多个水果店的调查后,应及时梳理调查结果并做一份简洁的分析总结报告。对比不同收费数据,体会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多重关系。在感悟二者的微妙关联中,培养数学思辨能力、丰富数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特别指出,活动4和活动6是激发学生感悟数学学科本位的关键环节,也是引导学生深层感悟“数据统计和分析”应用意识的良好契机资源。在实施活动4之前,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做水果店客流统计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统计?统计后的结果怎样数学化表达?如何分析并得出有指导性的结论?在活动6中,学生不仅需将调查中获得的原始信息分类和简洁表达,还应从中产生如下深度思考:水果店主倾向采用哪种收费方法?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经营智慧?</p><p class="ql-block"> (三)主动性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起点,也是指引他们带着数学眼光回归现实生活体会学以致用价值的关键溯源。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是持续学生探究热情的核心基点,为达成以上目标他们会主动走进解决问题的情境。作业中,学生无论分角色估金额,还是走进水果店实地调查,都源于题目设计中的具象化指引。</p><p class="ql-block"> 三、实施策略</p><p class="ql-block"> (一)精准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素材</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的第一源泉。面对身边丰富多样的生活化素材,教师要具有甄别和加工能力,使其兼具生活真实性和与数学的关联性。在材料选取时,应凸显与数学本质探究紧密联系的主题;面对适合的内容,要善于做好删减、改良或重组;应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感兴趣的素材以便有效链接;还应在体现社会正能量、生活前沿资讯等方面广泛挖掘,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二)聚焦“三会”价值细化实施步骤</p><p class="ql-block"> 问题设计应立足多视角,对标核心素养目标的三个维度(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表达)精准呈现,也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将各方面有机融合,分层反映不同的递进阶段。</p><p class="ql-block"> (三)“任务驱动+问题引领”促进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问题呈现时,应做到任务指向明确,使学生一看即懂、动手可做。它通常借助问题串或问题链外化表达。教师创设的任务越具体,提出的问题越精准,越容易促进学生走进情境深度学习和探究。</p><p class="ql-block"> 总之,“应用意识”是贯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多维度的综合性指标。在课下作业设计中,教师以生活化情境创设为基、精准指向“三会”要求和跨学科融合,依托任务驱动和问题引领的实施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法,促进核心素养落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