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慈母一一黄守信的美篇

一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九月一日,是母亲入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家母姓梁名香莲,生于一九零五,卒于一九八七。印象中,她的曾用名叫做黄梁氏,这个名字打上了她那个时代,妇女嫁谁随谁姓的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她的一生经历了前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在时代变迁中,她是—位平凡而又非凡的新女性。</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生在浑源城内庆永兴巷的梁氏大家族,据母亲讲,姥爷曾做过私塾先生,家境殷实。童年的母亲生活优渥,她在娘家排行老小儿,有三位兄长,两位姐姐,可以说是姥爷的掌上明珠,受全家人的宠爱。幼年的她在姥爷的训导下习文练字,学习了当时所有的幼学读物,包括《女子四书》等。</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满清退位,民国建立,十几岁的她便考入浑源中学创办的女子简师班学习,结业后曾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这在当时的女姓中尚属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俟成年之后,嫁入浑源关墙南的黄家大院,夫君是当时同样为数不多的,山西法政大学毕业生黄镒金,可算得是人人称羡绝配伉俪。婚后母亲曾有一段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中间须要一提的是,家父曾有前妻,但不幸因病过世,留下三个幼女,所以母亲一入黄门,便有了三个年幼的后女儿,而她视三个后女儿如同己出,抚爱有加,更无嫌弃,缝连补绽,抚育成长。三个后女儿也视她为亲娘一般,重获母爱,待成人之后,依次出阁成婚。期间,母亲的辛劳和付出,可谓一言难尽,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所不幸者,母亲中年丧夫,儿女失护,生活陷入困顿。</p> (一九四九年母亲旧照)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父母的婚照)</p> <p class="ql-block">家父黄镒金,字子万,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民国时期,曾任天津塘沽盐局局长,倭寇侵华后,举家返回故乡。有祖上留下的两间纸房,经营为生。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五这天,浑源城遭遇了史上前所未有的洪灾,位于关墙南的祖业,被洪水夺去,片瓦无存,于是一家八口人?的生活随即断了经济来原。</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父誓不侍候倭寇,耻作汉奸,而贫穷潦倒,郁郁不得志。浑源解放前夕,又因拒绝听瓮(解放前夕,日伪为了监听八路军攻城,在城墙根埋大瓮,抓居民夜间入瓮值守)而被抓入獄,遭至敌伪汉奸的毒打,身心遭受严重摧残,于一九四五年冬含恨离世,终年四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父亲在天津任职时的存照)</p> <p class="ql-block">霹雳一声,浑源解放,共产党来了,解贫弱于倒悬,救百姓于水火。</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进入新社会后,在下乡干部刘绍武的提携下,走出家门,在街道办的夜校里做文化教员。曾于一九四九年冬赴省会张家口参加察哈尔省首屆婦女代表大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思想有了觉悟,翌年即考取公办教员,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我与胞兄才得到正式上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陷入困顿,缺衣少吃的艰难困苦中,难能可贵的是,家母尚不忘培育我们弟兄俩读书明理。解放后,她在沙河桥地摊上发现一套江希张白话解说的四书,如获至宝,买回家用毛筆在封面上端正地写上我的名字,每早教我们诵读。这套线装的由上海书业公所印行的《新註四书白话解说》我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与胞兄在幼年时期,即受家母的启蒙,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东周列国志》等,打下了一定的学养基础,因此,一入学便插班到玉皇阁的初小四年级。</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母亲工作时存照)</p> <p class="ql-block">(亲姐弟仨,右一是我,摄于41年前,我一岁多)</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二年娘儿三人合照)</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四年暑期哥俩合照,我升初二,他升初三)</p> <p class="ql-block">(我和胞兄幼时的启蒙读物,《新註四书白话解说》我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母亲,特别兴奋,剪去了早年盘起的发髻,穿起了改作的新衣,去城关完小上班了。</p><p class="ql-block"> 她在城关完小教书的时间并不长,当时偏远的农村更缺教员,不久便被分派到离家三十多华里的吴城小学。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是解放脚,而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每逢开学,步行三十多里土路,真不知她有多艰难,凭着怎样的毅力克服了多少困难,坚守在乡村小学的教学岗位。她每到一地必以校为家,先后展转海村、峣村、师家号、东留村等学校历时二十载,呕心沥血为新一代农民的孩子改变命运,传授知识,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工作期间,家母遵纪守法,克勤克俭,全心全意,教学一丝不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五十年代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多次出席浑源县人大、政协会议,参政议政,为家乡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终身。</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母亲与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育有一女二子:</p><p class="ql-block">姐姐,黄淑英,旧日高小毕业。</p><p class="ql-block">长兄,黄守忠,中共党员,一九五八年毕业于大同煤校,曾任河北省煤炭工业厅副厅长,以正厅级巡视员退休。现居石家庄市。</p><p class="ql-block">次子,黄守信,中共党员,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曾任浑源中学教师,浑源二中书记兼校长,雁北教育学院中文科书记兼主任,副教授,执《中国古代文学》,现已退休,居大同市。</p><p class="ql-block"> 慈母离世已逾38年,但音容笑貌仍在眼前,谆谆教诲犹在耳边。在繁杂的星空里她是璀璨的一颗,在芸芸众生中她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新女性。</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她走了,带着平静与荣耀,带着凄苦和辛劳,带着满足和诸多的不舍,走完了她命运多舛的人生,去到了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8日</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二年,娘儿三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0年暑假,母亲与儿子儿媳合影,自左向右,依次为雷敏之,黄守信,母亲,黄守忠,杨文英。)</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一年寒假,我在大一时与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五年我与胞兄在悬空寺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彔</p><p class="ql-block"> 祭慈母文</p><p class="ql-block"> (此系胞兄所撰)</p><p class="ql-block"> 呜呼!慈母享年八十有二岁,奋斗一生溘然仙逝,儿孙痛悼,亲朋哀泣。忆及平生无不嘉仰,早年简师毕业,尽心服务桑梓。承继父业,经纶文章。既进黄门,极尽妇道,侍翁姑,孝之有恭;奉夫君,可效梁鸿。家庭和睦,赖慈母之温和,三女成长仗慈母之抚育。倭寇入侵,又遭洪灾,家运衰落,度日维艰,全赖慈母弱肩苦撑。真乃下厨人食不裹腹,裁衣人难以御寒,含辛茹苦,克勤克俭。更兼先父早逝,真如天崩地陷,儿女少幼,啼饥号寒。一家生话重担唯靠慈母一身承担,艰辛中更加难以言状之苦,悲愁中更添思亲之痛。然竭力抚孤,尽心教子。训导之言儿等至今切记;抚养之恩儿等时刻不忘。虽未刺字,精忠之心常誌;也无断机,上进之诲永铭。</p><p class="ql-block">一声春雷,革命成功,先应邀参加察省第一屆妇代会,继当选县人民代表。投身教育事业,专心教学,为教育人才呕心沥血,对革命工作鞠躬尽瘁。具任劳任怨之德,无争功委过之心。同事称道,邻里赞誉。因年事高而退休,但求上进之志不衰,每天学习政策时事,时刻念记党的教育,奉公守法,俭朴勤奋,政治上奋进求索,工作上无私奉献,生活上力求俭朴,品德上平易谦恭。一生磊落,可钦可羡,对国堪称帼国之烈女;对家不特节烈之妇仪。而今不幸仙逝,儿孙悲泣,痛不欲生。悲哉有如断肠,痛之何止切肤。谨遵遗训,新式举哀,儿女惶恐,泣泪满巾。愿慈母九泉安息,祝英灵不朽永存。</p><p class="ql-block">呜呼哀哉!</p><p class="ql-block"> 不孝男:守忠、守信</p><p class="ql-block"> 1987.8.3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