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聚居地,自开族以来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内仍完整保留18座明、清时期的府第式建筑(围屋),最古老的建筑已达600多年,是典型的东江客家民居群。因环境优美,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 2025年7月4--6日到河源参加北京摄影函授学院2025年的第二次面课,在6号下午5点左右来到距市区约26公里的河源义合镇苏家围村落。 正是夕阳西斜时候,整个村落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下。 迎亲桥是入村的第一个景点,表示苏家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据说站在桥上可以看到苏家围的全貌。 <p class="ql-block">从村里停车场过来,入眼的是一排低矮古朴的砖瓦房,房前虽布满了电线,却给人一种历史感。</p> 让人惊艳的是屋前那一片荷塘,荷叶肥嫩如盖,不时有鸟儿掠过觅食,荷叶底下倒影绰约。 <p class="ql-block">塘边的黄皮树金果累累,引人垂涎,倒是益了鸟儿。</p> <p class="ql-block">村的另一边,还是一片荷塘,荷塘里三个青头鸭在荷中悠然自得,不时的起来扑翼,惊扰了池中鱼儿。</p> <p class="ql-block">塘边人家放学归来的学童见我镜头向着他,害羞快步入屋,留给我一个背影。苏氏后人的房屋,深红色的门与窗,很是特别,低调沉稳而又不普通。</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仍是荷塘,荷叶高低错落有致,荷花娇艳,蓝天白云倒影在水中,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仍是荷塘,我似乎入了荷世界。</p> <p class="ql-block">升起无人机,才明白了为何总走在荷世界里,也理解了苏家围的“围”字含义。村前的溪流,村右的大东江,后方左侧的高山环抱,山水环绕,自成围墙,而几个绕村的大荷塘,既是风水布阵,亦是人为安全需要的村“围”。所以苏家围村,没有实墙,却是有"围”。</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看,苏家围的民居不是客家人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类似四合院式的,这是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全村18座围屋上百间房看似杂乱地拼在一起,排水系统却是有序的。</p> <p class="ql-block">穿过荷塘区,便进入村里。一条石径小路连通着家家户户。</p> 村口,石径路边有间客家酒坊。 <p class="ql-block">墙上大大的酒字,阳光洒照,让人有点不酒而迷醉。</p> 意外的是竟然有个小哥在酒坊里,他专注看手机,我悄悄的拍了几张照片离开。 <p class="ql-block">出了酒坊继续往村内走,村中所遇所见人少,同伴们又不见所踪,村中废屋多,一屋套一屋,似是进入了迷宫,因天色渐晚,怕迷路,只好退回石径小路,沿着石径往前走,急匆匆,没深入研究府第式的构造。</p> 到了村里颜色鲜艳的建筑处,原来是座正在修建的庙。 庙门口正对着大东江,一棵木棉树挺挺直立。此时江水静淌,唯有云在涌动卷舒。 问修筑工人,说穿过竹林可回到停车场。江边幽深的竹林小径风景独好,因苏东坡一生喜爱竹子,故苏家后人在沿江岸边自生竹的基础上再铺种,以致绿竹成荫,浓翠欲滴。苏家围人视苏洵、苏轼、苏辙以及传说中的苏小妹为远祖,给他们铸了四尊塑像立于竹林映衬的地坪上。 <p class="ql-block">苏家围码头,两艘游船静静的停在江边,没了白天的喧嚣。一束夕阳透过厚云斜照,在江面上投下长长的金光,竹成剪影。</p> <p class="ql-block">突然一群鸭子出现在江面上的光束里,鸭声,水波,惊艳了时光,也看呆了我,真有点沉醉不知归路。</p> <p class="ql-block">两艘船快速驶来,打破江面宁静,水波荡漾,夕照下潋滟千波。船过,惊飞一行鹭鸟。</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间,夕阳西沉己近尾声。</p> 加快脚步,穿过一条长廊,终于看到传说中五棵大榕树的其中一棵。一对游人正悠闲沿曲径散步。 进入此门,又进入一院子,听到墙外同伴的声音,才放慢脚步。 又穿过几重门,终于出到村口广场。苏轼的石像静静的伫立在广场一角。 回到停车场,同伴们仍在专注的放无人机。鸡在草丛里觅食。美好的画面。在苏家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包括墙上保留的上世纪的标语。 美好的时光易逝。夜很快降临,月上天边,华灯亮起,村落又是另一种风景。 洋参于2025年7月6日傍晚拍摄于河源市义合镇苏家围村。因来去匆匆,只走马观花欣赏拍摄了外围的风光,没深入研究拍摄苏家村舍府第式建筑的特色,留下一笔遗憾。 注:苏氏的远祖是汉朝的苏武。建苏家围的苏义峰是苏轼之后第八代,出于苏轼小儿子苏过一脉。“义祖千年旺,峰裔万载兴“,苏家围的苏公祠不是供奉苏轼,而是祭祀苏义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