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雾中行”到“灯下明”—《主题式校本研修问题诊断与主题凝炼》讲座感悟

幽忧

<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毛新琼老师《主题式校本研修问题诊断与主题凝炼》专题讲座,深刻认识到校本研修的质量核心在于精准的问题锚定与科学的主题凝练。</p><p class="ql-block"> 听毛老师的讲座前,校本研修于我如雾中跋涉活动繁杂却无主线,散点突击却未击穿核心问题;问题归因凭经验臆断,曾将“学生写作兴趣低”简单归咎于“懒”,未深剖任务设计与评价机制的失效; 研修成果悬于纸面,未嵌入课堂实践形成改进闭环。</p><p class="ql-block"> 讲座指出,当前校本研修普遍存在三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1.研修内容碎片化。2.研修活动外部化。3.研修成果隐性化。研修成果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改进,陷入“为研修而研修”的形式主义。 例如,参训教师反馈的“教研碎片化”问题,恰是缺乏“问题驱动-分层推进-成果辐射”系统性设计的典型表现。 </p><p class="ql-block"> 毛老师提出的“主题凝炼”三位一体逻辑性极具启发性: </p><p class="ql-block"> 1. 锁定核心问题 ,将宽泛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子命题。 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 “通过任务驱动策略深化高年级文本思辨力。</p><p class="ql-block"> 2. 理论嵌入,构建学术讲座。3.从概念到工具,采用“一校一案”框架,将主题与学校特色、学科特性深度绑定,避免“千校一题”。 </p><p class="ql-block"> 听了毛老师的讲座使我们对于主题式校本研修从雾中行变为灯下明。我感受到,主题价值在于“小切口、深挖掘”,深耕教学策略,方显研修实效。 </p><p class="ql-block"> 反思自身实践,需着力突破两大瓶颈: </p><p class="ql-block"> 闭环缺失:需强化“采集—描述—归因—主题凝炼”的螺旋上升机制。</p><p class="ql-block"> 赋能不足:教师不仅是参与者,更应是设计者。构建教师自主反思与协作创新的文化土壤。 课上,毛老师还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实操 ,即学即用,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p><p class="ql-block"> 本次讲座不仅是方法论补给,更是一次教育价值观的重塑。未来在设计校本研修时,当以问题精准性为根,以主题穿透性为脉,方能为教师成长与课堂变革注入真实动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