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 <p class="ql-block"> 昨日的诗声未散,今日的雅韵又起。小学语文培训进入第二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朵绽放在文字里的清莲,在《爱莲说》的诵读声中,触摸千年文人的风骨与情怀。三百多位教师齐声诵读《爱莲说》的场景,本身就如一幅流动的诗画。那声音里,有对“出淤泥而不染”的澄澈礼赞,有对“濯清涟而不妖”的素净敬仰,更有师者们将这份高洁风骨融入育人初心的赤诚。</p> 专家引路 <p class="ql-block"> 欧阳艳,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核心素养课程授课专家,长沙市优秀教育人才,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骨干教师,长沙市小学语文优秀教研工作者,雨花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从教25年来,她用真情和真心倾注教育事业,引领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文,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欧阳老师讲座中提到“按主题分类”,并非机械地把“月亮”归为思乡、“柳树”归为离别,而是深挖主题背后的文化逻辑。比如讲“边塞诗”,不只是记“大漠孤烟直”,更要串联起将士的家国情怀与边塞的苍凉壮阔,让学生明白“诗”与“史”的关联。这种分类,让零散的诗句成了有温度的故事,学生记住的不只是文字,更是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密码。</p> <p class="ql-block"> 李莎,雨花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湖南省小语会理事,长沙市小语副理事长,长沙师范特聘导师。曾获“长沙市卓越教师”、“长沙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先后完成省、市级课题9个;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国家级、省级论文获奖40余篇;在国家、省、市语文教学竞赛中获奖20余次。</p> <p class="ql-block"> 听完李老师的讲座,忽然明白: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背会多少诗,而是让他们在诗中找到自己——或许是某个瞬间与诗人的共鸣,或许是某句诗带来的勇气,或许是某种品格的向往。未来的课堂上,愿我们都能带着“分类”的智慧、“融通”的灵活,让古诗词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p> <p class="ql-block"> 龚玲,中共党员,湖南省普通话测试员,雨花区骨干教师,雨花区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青年岗位能手,曾获“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二等奖,“湖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一等奖,雨花区生命化课堂教学竞赛特等奖。</p> <p class="ql-block"> 龚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这堂《村居》实录课,课堂中像把春天的诗卷轻轻铺展在教室里。老师的引导如微风拂过,带着孩子们从“草长莺飞”里摸到春的暖意,从“拂堤杨柳”间嗅到风的清香,连“纸鸢”都似从诗句里飞出,在孩子们眼里漾起真实的欢喜。字词间藏着画面,朗读里裹着情思,孩子们不是在学一首诗,更像跟着老师踏过了一场鲜活的春日村居。问答间满是对自然与童真的温柔触碰,整堂课就像一首被轻声念出来的春诗,余韵落在每个孩子心头,软软的,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龚老师这场关于低年级古诗启蒙的讲座,像一场带着童趣的春日踏青。原来低年级的古诗启蒙,可以是这样柔软的模样——不是让孩子背下诗句,而是让他们在“趣”里摸到诗的温度,在“乐”里尝到诗的甜,在最初的感动里,悄悄埋下一颗爱诗的种子。这场讲座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对小孩子来说,古诗从不是任务,而是能一起玩耍的朋友,是眼里会发光的惊喜,是心里会发芽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梁琴,长郡雨花外国语第一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长沙市教育人才,雨花区欧阳艳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名师。湖南省精品课一等奖,长沙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二等奖获得者。曾在湖南省教育学会单元整体教学观摩会上做研讨课《单元预学检测》;参与编写《信息技术深度赋能学科教学:超能课堂小学语文参考用书》《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指导学生参赛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比赛金奖。</p> <p class="ql-block"> 这堂《示儿》实录课,像一把温柔的钥匙,轻轻打开了古诗里藏着的赤诚。老师的讲解没有停留在字句表面,而是带着孩子们从“死去元知万事空”里触摸到那份深沉的遗憾,从“但悲不见九州同”里感受到滚烫的家国心,连“王师北定中原日”都似化作了眼前的期盼,让孩子们在稚嫩的朗读里,悄悄接住了跨越千年的赤诚。课堂里没有生硬的解读,只有情感的自然流淌——老师的语调是桥梁,把诗句里的痛与盼,变成孩子们能感知的“想念”与“希望”轻轻落在每个人心头,沉甸甸,又暖融融。</p> <p class="ql-block"> 梁老师这场关于高年级古诗“互文深读悟情”的讲座,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诗心深处的窗。“互文”不是简单的字句勾连,而是让不同的诗在碰撞里生出新的光芒。 “深读”是潜入诗的肌理,在对比中见意境,在联系里悟深情;“悟情”则是让孩子们从诗句的褶皱里,摸到古人的心跳,让千年的情感在当下的课堂里找到共鸣。</p><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让我们明白,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更是从“读诗”到“读人”“读心”的进阶。原来进阶之路,不是往诗句里堆砌知识,而是用“互文”架起桥梁,让孩子们在诗与诗的对话里,在情与情的共鸣中,慢慢懂得:古诗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一代代人共同的心跳,是能在时光里不断生长的感动。</p> 学员分享 <p class="ql-block"> 听了她们有关古诗方面的分享,仿佛跟着她们走进了一堂堂被诗意浸润的课堂。这种让古诗“落地生根”的智慧,既守住了文字的温度,又接通了孩子的心灵。这样的教学分享,让我们看到古诗不是躺在书本里的古董,而是能在课堂上呼吸、在孩子心里开花的生命体。</p> 笔耕不辍 <p class="ql-block"> 学员们低头记录的模样,像把时光里的星光都收进了笔尖——那些认真勾勒的线条,是对知识最温柔的敬意,每一笔都藏着对教学的热忱,连纸张都仿佛在为这份专注轻轻发烫。笔下的字迹,不是简单的记录,更像在编织一张细密的网,把培训里的每一点光都小心翼翼接住,再酿成往后课堂上的暖。这份认真,就是最动人的风景呀。</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的古诗培训,像在诗意的园地里又往前多走了几步。从教学技巧的分享到情感共鸣的探讨,我们既触摸到了古诗教学的“术”,也感受到了教学的“情”。</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的交流如星火碰撞,有对《示儿》赤诚的共鸣,有对低年级启蒙的巧思,更有对“让古诗活在当下”的共同追求。这一天的收获,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古诗教学多了一份温柔的笃定:原来,让孩子爱上古诗,不过是带着他们在诗里看见生活,在生活里读懂诗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