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高温下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 华为手机拍摄P60 原创作品 美篇号6800787 2025.6.24

甲A李

<p class="ql-block">‌圆明园是中国清代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历经六朝帝王150余年建设,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成为遗址公园,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历史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康熙赐园奠基、雍正乾隆扩建鼎盛、清末列强劫毁、新中国保护开发。‌‌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营建与鼎盛(1707-1860年)‌。</p><p class="ql-block">康熙时期‌:1707年康熙帝赐皇四子胤禛(雍正帝)园林并题名“圆明园”,寓意“圆融普照”,初始面积约600亩,以江南园林为蓝本。‌‌2‌‌3</p><p class="ql-block">‌雍正至乾隆时期‌:雍正继位后扩建为离宫御苑,形成政务与居住功能;乾隆增建长春园、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并引入西洋楼建筑群,总面积达352公顷,成为融合中西造园艺术的“万园之园”。‌‌1‌‌4</p><p class="ql-block">‌嘉庆至咸丰时期‌:持续局部修缮,但国力衰退导致扩建停滞。‌‌1</p><p class="ql-block">‌毁灭与劫难(1860-1949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3500名英法联军劫掠文物后纵火三天三夜,圆明园90%建筑被焚,约150万件文物流失。‌‌4‌‌5</p><p class="ql-block">‌后续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洗劫,清末至民国时期遗址遭军阀盗运建材,仅存残垣。‌‌</p><p class="ql-block">‌保护与重生(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起政府逐步绿化保护,1976年成立圆明园管理处;1988年遗址公园开放,2000年纳入国家文物保护规划,2020年晋升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遗址区</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二年(1747)始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西洋楼是一处以喷泉为主要特色的欧式园林,其建筑形式为"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同时汲取中式园林的元素。西洋楼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捷克人艾启蒙等设计和指导,中国匠师建造。乾隆五十一年(1786),宫廷画师伊兰泰创作的《西洋楼铜版图》完稿。西洋楼是中国大规模仿建欧式园林和建筑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p><p class="ql-block">圓明園海晏堂位于方外观之东,平面布局为东西矩形,由朝西正楼十一间、后工字蓄水楼及正门前、楼南楼北诸喷泉群组成,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乾隆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俗称水法殿十一间楼。海晏堂正楼上层门罩建琉璃番花葫芦顶,南北次间、梢间为石刻券口窗,南北两翼楼设花窗,为方亭式屋顶。下层南北两翼为平台小屋,上建石栏杆。海晏堂上下共计36间房。</p><p class="ql-block">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工字蓄水楼东西两头外观为二层楼,实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一座大型海墁高台,台上是蓄水池,俗称锡海。这座大型蓄水池,一次可蓄水162立方米。海晏堂南北两面亦建有四个小型八角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遗址景区</p><p class="ql-block">圓明園西洋楼遗址的修整工作,自1976年陆续展开。经多年清整,已基本能反映出盛时的轮廓,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今昔对比。曾散失园外的观水法石雕屏芯及汉白玉石塔,谐奇趣菊花式喷水池均已在原址复位。黄花阵阵墙及中心欧式石亭得以复建。海晏堂大型贝壳式浪花石雕及蓄水楼海墁高台、方外观的石雕方柱、远瀛观和大水法的雕花残柱及造型奇特的石龛,仍巍然屹立于原址,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圆明园形象,人们从中可以想象出西洋楼昔日的壮观景象。西洋楼遗址是圆明园沧桑的有力见证,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这里,会一直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欣赏我的旅游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