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之八</p><p class="ql-block"> 篇目《季梁谏华楚师》</p><p class="ql-block"><b> 《季梁谏追楚师》是《古文观止》</b>的第七篇,讲述的是春秋初期楚国对随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以及这一过程中双方的政治智慧。</p><p class="ql-block"> 事件发生在春秋初期楚国的崛起和争霸中原的大历史背景之下。</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诸国中,楚国是一个另类。</p><p class="ql-block"> 楚国的先祖跟着伐商,胜利之后,熊绎分封到荆,汉江平原南端的荆地。封地很小,爵位很低,是个子爵,国君称楚子。</p><p class="ql-block"> 那个地方少数民族杂居,统称荆 蛮。地方 尚未开发,生 产力 低下。楚子穷啊,据 说要庆 祝立国,连祭祖的贡品都没有,还偷了别人家的一头牛来做祭品。真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都没人搭理。艰苦奋斗几百年,发达了,地域扩大了,地盘沿长江流域向东扩张,还有矿山,当上了矿老板。</p><p class="ql-block"> 楚的贵族坚持说自己是颛顼的后代,黄帝的子孙。服 饰同 中原,文字也是周的金榴文。可辖区里全是落后民族。有的历史学家说,楚地的主体民族是“三苗”,就是和黄帝争天下的蚩尤的后代。在华夏诸国的眼里,属于野蛮部族。穿的不一样,打扮不一样,生活习俗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咋看都是怪怪的。</p><p class="ql-block"> 待的时间长了,楚的贵族 变的很“双标”,不听周王室 的话时,自称 是蛮夷,可以不守 周礼 的规矩;宣示正统时又说自己是黄帝子孙,代表中原来管理蛮夷的。</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 也是中华 文明 的一个 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奇异的山水,众多的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信仰,和中原文化结合,形成 有特异 浪漫色彩的 楚文化。楚文化是 中华文明 的重要 部分,更是中华 文化 浪漫 主义的源头。春秋初期,随着楚国国家实力的 增强,楚文化 正处于 形成 的时期,还不像战国时期那样有强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人不太明白,只是看着楚人和中原大不一样。比如说楚人崇拜的是鸟中最尊贵的凤凰,那绣了凤的旗帜一打出去,和中原的就不同。还有祭祀的神也不一样,什么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等。这些鬼神和华夏的鬼神都不是一个朋友圈 的。中原各 国都有些 鄙视楚,视为“蛮夷之国”,不大认同为华夏。</p> <p class="ql-block"> 鄙视归鄙视,楚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呢。实力增强,野心就开始膨胀。到了熊通这一代,觉得自己的名分和实力很不相称,打算给自己加个爵位,公、侯、伯都嫌太小,干脆称王吧,要 和周天 子平 起平坐。然后就带上一支军队,想到中原去和诸侯们掰掰手腕子。这就是<b>《季梁谏追楚师》</b>一文的背景,是公元前706年的事。</p><p class="ql-block"> 楚和 中原之间 隔着 几个诸 侯国,重要的是随国。随国本来就是周王室安排在汉水东控制荆蛮地区和楚国的,随国往东还有几个姬姓的诸侯国,称为“汉阳诸姬”,阻住了楚王开往中原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楚武王亲率军队开到随国,派人去见随侯,要求随侯派使者去见周王,让周王封楚为王,否则就动武。</p><p class="ql-block"> 面对楚谜一般的自信和无理要求,周王给气笑了,把随国的使者训斥了一通。</p><p class="ql-block"> 楚国这下有点棘手,政治上的诉求达不到,打吧,情况和预想的不太一样,随国 的实力虽弱,真要打,楚的损失也不会小。随国周边的几 个兄弟国家 也不会坐视不管,损兵折将,楚国 还不会 有实际 收获。怎么办呢?想一想,还是和谈吧。</p> <p class="ql-block"> <b>《季梁谏追楚师》</b>正文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 <b>“楚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 瑕以 待 之。随人 使少师 董成。”</b></p><p class="ql-block"> 楚武王率大军进攻随,又派薳章(薳,音同伟)去议和。楚军驻扎在瑕地等待。随国派少师董来主持议和。</p><p class="ql-block"> 楚国这边讨论怎么谈判。</p><p class="ql-block"> 楚国 大夫斗伯比 对楚子 分析说:我们 目前在 汉水以东的困境,是估计失误造成的。我们这么强大的 军队开过 来,这些 小国就会 紧张,会团结起来对付我们。这 些小国中属随的力量最大。我们应当帮助随国的野心 膨扩张,随骄傲了,就会和周边的小国离心离德。他们的同盟分离,我们便可从中获利。</p><p class="ql-block"> <b>“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b></p><p class="ql-block"> 少师这个人一向骄傲自大,我们就把军队摆个窝囊样子,助长他的骄傲自大。</p><p class="ql-block"> 斗伯比这番话很有政治智慧。示敌以弱,助长随国的傲气,设法</p><p class="ql-block">离其联盟,好各个击破。</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大夫说,随国还有个季梁,示弱的计策会有用吗?</p><p class="ql-block"> 季梁是个能干精明的贤臣,连敌对的楚国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敌对一方的 大臣赞扬 随的季梁,烘托了季梁的形象。这种文学手法叫反衬,在<b>《左传》</b>中好几次使用,也是后世常见的一种文学手法。</p><p class="ql-block"> 斗伯比也知道这个计策不一定能瞒过季梁,便说,眼前不一定管用,长久来看肯定有用,因为少师很得国君的宠幸。</p><p class="ql-block"> 少师进了楚国军营,看到的楚军是一副 菜鸟模样,军容不整,士气低落,纪律松懈,完全不成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少师签了和约,返回随国报告随侯说,楚军力量弱小,等他们撤退时,我军便追击,击溃他们。</p><p class="ql-block"> 随侯听了心动,想要同意。季梁出来劝阻说,楚国军队弱小,完全是个诱人的假象。</p><p class="ql-block"> 季梁认为楚国的危险会长期存在,和楚比起来,随是小国。小国要想战胜大国,必须是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道?<b>“忠于民而信于神也</b>。<b>”</b></p><p class="ql-block"> 季梁的谏言从军事态势的具体分析扩展到了治国之道,体现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p><p class="ql-block"> 民本思想在《左传》中还有几个篇目有表述,后面的读书笔 记专门作解读。</p><p class="ql-block"> <b>“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b></p><p class="ql-block"> 季梁对局势看得很清楚。他看出楚国的〝<b>示弱诱敌”</b>的计谋,而且看得更长远,认为楚国长期来看一定是随国回避不开的强敌。楚要向中原发展,随 是其道 路上的障碍。力量对比,随国和楚国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只有治理好国家,与相邻的 姬姓诸国结 好同盟,团 结 协力,才有可 能 对付 楚 国,免去灾难,否则便是覆灭。</p><p class="ql-block"> 季梁分析得很清楚,提出的建议是切实可行的。</p><p class="ql-block"> “<b>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b></p><p class="ql-block"> 楚国暂时改变战略方向,楚军渡过长江,向湖南西部进攻,取得大片土地。随国表面上暂时听了季鿄的谏言,楚军一退,该吃吃,该喝喝,自信心也膨胀了,和周边姬姓诸侯国关系也搞僵了。</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楚军又来了,还是故伎重演,把军队弄得表面上不堪一击。</p> <p class="ql-block"> 此时季梁已经被逼得离开朝廷了。</p><p class="ql-block"> 少师 上了当,轻 率 出击,大败,只得求和。</p><p class="ql-block"> 楚摆架子了,告诉随侯,我血统高 贵,征服了蛮夷,功劳 极大。周王不给我加爵,我不稀罕。我已经给自己加尊号了,叫楚武王。你们要想和,可以,以后就得尊我为王,跟着我混。</p><p class="ql-block"> 随侯只得尊楚为王,算是臣服了,之后便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p><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了季梁三年前的判断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湖北 省随 州市还有个季 梁公园,塑有季梁的塑象,纪念这位春秋时的政治家、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 楚国的 熊通同志是第一个看不上周天子、敢于称王 的诸侯。 早些 年有个楚子 也称王,没 多久,没人搭理,感觉 没趣,又自己 销了号,所以不算数。熊通 还是<b>春秋时第一个僭越称王者</b>。</p><p class="ql-block"> 可是,楚的势力还是没有越过汉水,还留在蛮夷地区。周王室和中原的诸侯们还不拿楚当回事儿。称王?你是自嗨吧,自己给自己找乐子。</p> <p class="ql-block"> 随国也叫曾国,是一国两名。随国出名,是因为出土了著名的曾侯乙编钟,那是战国时楚王送给曾国国君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楚呢,要想跨过汉水到中原同诸侯较量一下,还在任 重 道远啊。楚的 南方和东方还有广袤 的土地,还都是权力的空白区,我就先拓展后方。到中原去踢踢舘,留给下一代楚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汉语贡献的成语和经典词汇</p><p class="ql-block"> <b>修政亲民 张吾三军</b></p><p class="ql-block"><b> 矫举以祭 三时不害</b></p><p class="ql-block"><b> 庶免于难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