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酷热盛夏,潞州老城雨过天晴。育斌耕夫子二人醉卧永隆昇老酒博物馆里。</p><p class="ql-block">一中午的推杯换盏,三十年的酒友情谊,一辈子的文墨美篇,醉非醉,醒非醒,育斌兄怀揣着的潞商学子刘镕经《游白鹤梁》这首诗此时早已经被汗水酒水浸透,剩下来的只有我口中念念不忘的:“江水西来去自东,浪淘淘尽几英雄。两三鸣鹤摩天渐,卅六鳞鱼兆岁丰。皇祐序诗刘转运,元符纪事黄涪翁。扁舟载得潞州酒,醉听渔人唱晚风。”</p> <p class="ql-block">永隆昇老酒博物馆里,关于潞商老酒远走川蜀涪陵的历史渊源,育斌和耕夫子走笔文墨的劲舞时代。一手结合文献记载与地方传说,一手弟兄俩人云游川蜀山水间,爬梳出来一篇醉非醉,墨非墨,诗非诗的潞商老酒醉走川蜀的文字脉络:</p><p class="ql-block">一、潞商老酒入川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潞商老酒起源于山西太行山天脊处的潞州(今长治)。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的《艺文类聚》一部综合性类书,该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汉时期太行山已有酿造记载。至明清时期形成“南潞北汾”的格局。随着潞商贸易网络的扩展,潞酒通过陆路和水路向全国传播。明末清初,潞商将潞酒带入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逐渐形成地方特色酒种——涪州潞酒。</p><p class="ql-block">二、德楞泰与潞酒入涪的关联</p><p class="ql-block">德楞泰(1749-1809)为清朝蒙古正黄旗将领,嘉庆年间参与平定川楚白莲教起义,曾驻军涪陵。据《涪州志物产志》记载,德楞泰嗜饮山西潞酒,因战事需要,选派山西酒师谭氏入川酿造,由此开启潞酒在涪陵的本土化生产。需注意的是,德楞泰并非“落破将领”,而是战功显赫的朝廷重臣,其驻军涪陵期间推动潞酒酿造,属于军事活动与地方经济互动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三、百花潞酒的创制与发展</p><p class="ql-block">1. 谭氏酒师的历史角色</p><p class="ql-block">山西酒师谭氏家族在涪陵落地生根,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正式创制百花潞酒。这一时间与《涪州志物产志》的记载吻合,表明谭氏家族在涪陵的酿酒活动已形成规模化生产。此前的嘉庆年间(1799-1800年),潞酒工艺已传入涪陵,但道光六年标志着本土化品牌的正式诞生。</p><p class="ql-block">2. 工艺传承与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百花潞酒以高粱为原料,沿用山西潞酒的地缸发酵、清蒸二次清工艺,同时融入川渝地区的药材配伍,形成“棕红橙明、芳香浓郁、柔和醇甜”的独特风味。其酿造技艺被列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保留传统手工酿造方法。</p><p class="ql-block">3. 历史兴衰与品牌延续</p><p class="ql-block">百花潞酒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远销长江中上游地区,白鹤梁题刻“扁舟载得潞州酒,醉听渔人唱晚风”即为其影响力的写照。1942年因群商仿制、市场混乱,谭氏家族被迫停产。1951年,涪陵县人民政府组织恢复生产,1959年成立涪陵县酒厂,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1994年,娃哈哈集团收购涪陵百花潞酒工业公司,推动其生产现代化,但核心工艺仍保持传统特色。</p><p class="ql-block">四、白鹤梁题刻与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白鹤梁位于涪陵长江江心,是世界最早的水文观测遗址,现存历代题刻170余段。其中“扁舟载得潞州酒”一句出自民国文人刘镕经的《游白鹤梁》诗,描绘了潞酒随商船顺江而下、渔人醉饮的场景。该题刻既是潞酒在涪陵传播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长江流域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盛况。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潞州酒”在部分版本中记作“瀼州酒”,可能因方言或历史音变导致称谓差异,但均指向涪陵潞酒。</p><p class="ql-block">五、涪陵三宝的文化地位</p><p class="ql-block">百花潞酒与涪陵榨菜、油醪糟并称为“涪陵三宝”,这一说法虽未见于官方文件,但在地方文献和民间广为流传。其作为“三宝”之一的地位,既源于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历史传承,也与涪陵作为长江上游商贸枢纽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如今,百花潞酒仍是涪陵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2016年产量达800吨,产品覆盖全国18个省市及香港地区。六、历史争议与学术考证</p><p class="ql-block">1. 德楞泰的具体作用</p><p class="ql-block">部分学者认为,德楞泰作为军事将领,其推动潞酒酿造的记载更多是地方传说,缺乏直接文献佐证。潞酒入川更可能是潞商长期贸易的结果,德楞泰的角色可能被后世演绎夸大。</p><p class="ql-block">2. 创制时间的差异</p><p class="ql-block">关于百花潞酒的创制时间,存在嘉庆四年(1799年)和道光六年(1826年)两种说法。前者可能指潞酒工艺传入涪陵的时间,后者则为谭氏家族注册商标、规模化生产的起点,需结合地方志与族谱进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3. 刘镕经诗作的版本</p><p class="ql-block">刘镕经《游白鹤梁》诗的原始版本为“遄舟载得瀼州酒”,“瀼州”为古代地名(今重庆奉节一带),而“潞州酒”可能是后人转引时的误记或文化附会。这一差异反映了地方文化对历史记忆的重构过程。</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潞商老酒远走川蜀涪陵的历史,是晋商文化与巴蜀地域特色交融的缩影。从德楞泰驻军引入酒师,到谭氏家族创制百花潞酒,再到其与涪陵榨菜、油醪糟并称“三宝”,这一过程不仅见证了潞酒工艺的跨地域传播,也展现了长江流域商贸网络对地方文化的塑造作用。白鹤梁题刻与刘镕经诗作,更赋予这一历史事件以文学与人文价值,使其成为解读太行山天脊处酒文化传播史的重要案例。</p> <p class="ql-block">一句话,明清时期的潞商留村永隆昇老酒之所以说能夠醉走川蜀大地,那是靠的货真价实,靠的是诚实信誉,靠的是用良心酿造出的清清白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