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

郭争鸣

<p class="ql-block">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的一生对北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原本太子之位并非注定属于他,但前太子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而发狂被废,二哥赵元僖又突然暴毙,赵恒得以被立为太子。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宋真宗继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相,勤于政事,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鼓励农业生产,使得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严格考试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进入仕途的机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后期为了粉饰太平,封禅泰山、大兴土木建造道观等,导致朝廷开支增加,同时官僚机构不断膨胀,加重了财政负担,也为北宋后期的“三冗”问题埋下了祸根。</p> <p class="ql-block">  宋真宗任用李沆为相是北宋政治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宋真宗即位初期,面临着稳定政局、巩固统治的任务。李沆在宋太宗时期就以其正直、有才干而闻名。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并且以忠诚和清廉著称,这使得他成为宋真宗稳定朝局、推行政策的合适人选。咸平元年公元 998 年,宋真宗任命李沆为宰相。李沆重视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致力于整顿官场风气。他严格考核官员,抑制侥幸求进之风,防止那些品行不端、才能平庸的人进入官场,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相对纯洁和高效。</p> <p class="ql-block">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 - 1003年)出现的一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国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边境不稳定、财政制度不完善等。宋真宗即位后,决心改善国家状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开创了咸平之治的局面。宋真宗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荒,兴修水利。例如,他曾多次下诏减免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还引进了占城稻等优良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商业繁荣,打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中店铺林立,贸易往来频繁,商业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纺织、陶瓷、冶铁等手工业部门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扩大。如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定窑、汝窑、官窑等名窑的瓷器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宋真宗大力整顿吏治,裁减冗官,严格官员考核制度,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担任重要职务。这使得官僚机构更加精简高效,行政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寇准自幼聪明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年仅 19 岁的他便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起初,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任巴东、成安知县,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因其政绩显著,寇准很快得到升迁,进入朝廷任职。他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品质。宋太宗对他十分器重,曾将他比作唐代的魏征。他先后担任过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等职。 景德元年(1004 年),辽军南下攻宋,直逼澶州。在朝廷一片慌乱、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敌,唯独寇相力主真宗率军亲征。</p> <p class="ql-block">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大臣。王钦若在淳化三年(992年)考中进士甲科,由此踏入仕途。他初任亳州防御推官,后改任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凭借自身才能和努力,逐步得到升迁,在地方和中央都担任过多种官职。咸平年间,王钦若被召回京城,任右正言、知制诰,后任翰林学士。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下犯宋,宋真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主张抗敌的寇准产生分歧。后来,他出判天雄军,后还朝,任参知政事。大中祥符年间,王钦若深得宋真宗信任,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成为朝廷的重要决策人物。他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这是一部大型的类书,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并称“宋四大书”。《册府元龟》全书共一千卷,将历代君臣事迹按照类别和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为了掩盖城下之盟的耻辱,渴望通过封禅等活动来粉饰太平、镇服四海。王钦若迎合真宗的心意,提出“封禅”的建议,并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祥瑞事件,营造出天降祥瑞的氛围,推动了封禅活动的进行。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前往泰山封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王钦若在历史上多被视为奸臣。他善于迎合皇帝心意,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在政治上,他与丁谓等人相互勾结,排斥异己,扰乱朝纲。他怂恿宋真宗进行封禅等迷信活动,导致朝廷财政支出大增,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王钦若在文化方面有一定贡献,他主持编纂的《册府元龟》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丁谓(966年-1037年),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丁谓自幼聪慧,少年时就以才学闻名。淳化三年(992年),他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初任大理评事、饶州通判,后在地方和中央辗转任职,凭借自身能力和善于迎合上级的特点,逐渐得到升迁。他在宋真宗时期备受重用,先后任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任宰相,封晋国公,达到了仕途的巅峰。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皇宫失火,丁谓受命负责修复宫殿。他经过精心规划,采取了“一举三得”的方案。先在皇宫前的大街上挖土烧砖,解决了建筑材料的问题;挖成大沟后,引入汴水,利用水运把建筑材料运到工地,节省了运输成本和时间;工程完工后,再将废墟垃圾填入沟中,修复成原来的街道。这个方案不仅缩短了工期,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体现了他卓越的工程管理和统筹规划能力。丁谓担任三司使期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整顿。他重视经济发展,采取措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关注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例如,他曾建议减免部分地区的赋税,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丁谓为人善于权谋,在朝廷中结党营私,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被时人称为五鬼。他们相互勾结,排斥异己,把持朝政,严重干扰了朝廷的正常政治秩序。迎合皇帝为了迎合宋真宗的喜好,力劝真宗泰山封禅,以天书符瑞蛊惑朝野。</p> <p class="ql-block">  宋真宗时期的“五鬼”指的是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五人,《宋史·王钦若传》记载:“时天下争言祥瑞,皆钦若与丁谓倡之。帝尝语王旦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帝谓王旦曰:钦若等所谓五鬼者也。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他为人奸邪险伪,善于迎合皇帝心意。在宋真宗渴望通过封禅等活动来粉饰太平之时,王钦若积极怂恿,还精心策划一系列祥瑞事件,推动封禅活动得以进行,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在政治上,他与丁谓等人相互勾结,排斥异己。景德元年(1004 年),辽军南下,他主张迁都金陵,与力主抗敌的寇准产生严重分歧,后还在真宗面前诋毁寇准,致使寇准被罢相。丁谓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丁谓虽然有一定的才能,如在工程管理方面有“一举三得”修复皇宫的出色方案,但他为人善于权谋、心术不正。</p> <p class="ql-block">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辽圣宗和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兵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朝廷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以王钦若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迁都避敌,而宰相寇准则力主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抵抗辽军。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勉强亲征,来到澶州。皇帝的亲临使得宋军士气大振。此时,辽军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伏弩射死,辽军士气受挫。辽军在军事上没有取得明显优势,且担心腹背受敌,于是提出议和。宋真宗本来就有议和的想法,便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p> <p class="ql-block">  《集王圣教序》是由怀仁和尚花费二十五年时间,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集字刻成的碑石。历经岁月,碑石本身会受到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影响。北宋时期距离碑石刻成已有一定时间,原石经过长期捶拓,表面的字迹逐渐磨损,影响拓本的质量和清晰度。到后来甚至可能出现碑石断裂、残损等情况,导致能够拓出完整、清晰拓本的机会减少。战乱等因素也可能对碑石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在改朝换代、社会动荡时期,碑石可能会遭到战火的波及,使得碑石受损严重,无法再进行高质量的拓印,这也导致北宋时期能获得的优质拓本数量有限。</p> <p class="ql-block">  王旦是北宋初期名相,在其辅佐宋真宗晚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直谏,宋真宗早期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一定作为,但后期逐渐热衷于封禅等迷信活动。宋真宗的这种转变使得朝廷风气发生变化,营造出一种崇尚虚浮、迷信祥瑞的氛围。王旦虽为宰相,但面对皇帝的意志和已经形成的朝廷风气,直谏变得困难重重。例如,宋真宗搞“天书封禅”之事,这本质上是为了粉饰太平、满足个人虚荣心,王旦内心并不认同,但又难以违背皇帝的意愿。当时朝廷中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一些大臣为了迎合皇帝或者谋取私利,积极支持宋真宗的封禅等活动。王旦处于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直谏可能会引发政治纷争,影响朝廷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集王圣教序》拓本一般以纸张为载体,纸张容易受到潮湿、虫蛀、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北宋时期的保存条件相对有限,拓本在保存过程中很容易损坏。即使当时制作了一定数量的拓本,经过长时间的保存,能够流传下来的也寥寥无几,北宋时期文化交流频繁,拓本可能会在不同地区之间流转。在流转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如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丢失等,进一步减少了拓本的数量。《集王圣教序》在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拓本受到众多文人墨客、收藏家的追捧。一些权贵、收藏家会大量收购、收藏拓本,将其视为珍贵的文物秘不示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收藏垄断。这使得拓本在市场上的流通数量减少,普通民众很难见到,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书法艺术备受推崇。对于一些稀有的拓本,收藏家们会将其作为家族传承的宝物,轻易不会出售或转让,导致拓本的传播范围受到限制。</p> <p class="ql-block">  《北宋蚕织图》是反映北宋时期蚕织生产活动的绘画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虽然名为《北宋蚕织图》,但目前存世的《蚕织图》多为南宋时期的摹本,不过它们依然能反映北宋时期蚕织业的状况。画作以长卷形式呈现,生动地描绘了从种桑养蚕到织成布匹的整个生产过程。画面中展现了人们种植桑树的场景,包括翻地、播种、施肥等劳作过程,体现了对桑树种植的重视,因为桑树是养蚕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河南西平碧霞寺位于河南省西平县酒店乡芦庙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曾进行过重修。该寺历史上是当地及周边民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寺庙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传统的中原建筑特色。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有山门、大殿、配殿等。大殿飞檐斗拱,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等神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每年特定时期会举办庙会等活动,届时周边群众纷纷前来祈福、游览,热闹非凡,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也成为了当地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福建霞浦碧霞寺坐落于福建省霞浦县水门畲族乡半岭村,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寺庙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建筑风格兼具闽南特色与佛教建筑的庄重。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远处望去,气势恢宏。寺庙内的雕刻、壁画等装饰工艺精湛,展现了当地工匠的高超技艺。寺内常年香烟袅袅,僧众们潜心修行,每日进行诵经、礼佛等宗教活动。这里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也有不少游客因它的宁静与美景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真宗赵恒第六子,赵祯生母为李氏,养母为刘氏,李氏早逝,刘氏被真宗宠爱,立后,于仁宗早期垂帘听政。仁宗在位时间长达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以仁治天下,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开创了“仁宗盛治”的局面,赵祯原名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他自幼天性仁孝,宽厚和善。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位,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去世,他才开始亲政。宋仁宗在位后期,北宋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冗官冗兵等,导致财政困难和社会矛盾加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启用范仲淹等进行“庆历新政”,但因改革触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终改革失败。</p> <p class="ql-block">  山西长治碧霞寺历史悠久,具体始建年代不详,但从留存的建筑风格和碑刻记载推测,其历史可追溯到较早时期。在漫长的岁月中,寺庙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它曾在不同朝代受到当地信众和官府的重视,香火一度十分旺盛,见证了当地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寺庙坐北朝南,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分布,有山门、钟鼓楼、正殿等,左右对称设置配殿,布局规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严谨与庄重。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古朴典雅。其屋顶多采用歇山顶或硬山顶,覆盖着灰色的筒瓦,屋脊上装饰有精美的砖雕,造型生动,富有艺术感。以木结构为主,梁架结构精巧,斗拱装饰华丽,既具有实用功能,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例如正殿的木结构框架,历经岁月依然稳固,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山门是寺庙的入口,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山门两侧设有八字墙,墙上装饰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内容多为花鸟、瑞兽等,寓意吉祥。位于山门两侧,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古钟,鼓楼则放置着一面大鼓,钟鼓之声曾用于寺庙的作息和法事活动。正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等神像,神像造型优美,神态庄重。殿内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描绘了神话故事和宗教场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宗教文化作为碧霞元君信仰的传播场所,碧霞寺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p> <p class="ql-block">  宋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市民阶层兴起,宋人的日常生活丰富多样,宋代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款式的官服。例如,三品以上官员多穿紫色官服,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官服上还有各种图案和配饰来区分官职高低,如幞头是官员常戴的帽子,样式也因官职不同而有所差异。平民的服饰相对朴素,男子一般穿短衣、长裤,以黑白灰等素色为主。女子的服饰则较为多样,有襦裙、褙子等。褙子是宋代女性非常流行的服饰,直领对襟,两侧开衩,长度一般过膝,穿着既舒适又美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饮食</p><p class="ql-block">- **主食**:北方以</p> <p class="ql-block">  柳永是北宋时期极具影响力的词人,柳永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一心想要通过科举入仕,施展抱负。他少年时便离开家乡,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求取功名。柳永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他的一些词作在市井中广为流传,其中有些内容被认为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科举要求,因此受到当时一些士人的排斥,这也可能是他科举不顺的原因之一。例如他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触怒了宋仁宗,导致其科举受阻。直到景祐元年(1034 年),柳永才考中进士,之后陆续担任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泗州判官等职。</p> <p class="ql-block">  柳永纪念馆位于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武夷宫古街中段,是为纪念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而建,纪念馆占地300平方米,为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建筑。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富有宋代建筑的特色,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氛围相融合。它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武夷山景区内,周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武夷宫作为武夷山最古老的宫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柳永纪念馆选址于此,更增添了其文化氛围和历史韵味。馆内通过展板、文字资料等形式,详细介绍了柳永的生平事迹。柳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失利,但在词的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展板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他从少年时期的求学,到青年时期的游历,再到晚年的生活经历,让游客对柳永的人生轨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展示了柳永大量的经典词作。柳永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男女情长和羁旅行役之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鹤冲天》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柳永早年热衷功名,然而仕途坎坷,第一次科举考试落第后,他内心愤懑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鹤冲天》。此词宣泄了他对科举失利的不满,也展现出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原文: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p> <p class="ql-block">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他字耆卿,初名三变。柳永早年热衷仕途,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据传说,他曾填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其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触怒了宋仁宗。当柳永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好不容易考中时,宋仁宗便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将他的名字从榜单上划去。此后,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更加放浪形骸,以填词为乐,出入于秦楼楚馆。柳永长期流连于市井烟花之地,他的词大量描写了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阶层的生活,如《望海潮·东南形胜》,生动展现了杭州的繁华富庶、湖山美景和都市风情,“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等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北宋的大都市中。柳永一生漂泊,其羁旅行役之词也颇具特色,如《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离别时的环境、人物的动作和不舍心态表达人际情感。</p> <p class="ql-block">  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堪称吏治的典范,包拯一生为官清廉,他生活简朴,虽然身居高位,但衣食住行都非常俭朴。《宋史》记载他“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作风,不贪图物质享受。他对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受贿行为。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表明了他对廉洁的重视和对贪污的批判。在他的仕宦生涯中,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为官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包拯在执法过程中,不畏惧权贵的权势和压力。他敢于弹劾那些违法乱纪的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例如,他多次弹劾三司使张尧佐,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凭借裙带关系身居高位且贪婪无能。包拯毫不畏惧,接连上书弹劾,言辞激烈,甚至在朝堂上与宋仁宗当面争论。</p> <p class="ql-block">  包青天指北宋著名清官包拯,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因父母年迈,他辞官回乡奉养双亲。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丧期满,才出仕为官,最初任天长知县。包拯先后在多地任职,如端州(今广东肇庆)。在端州,他改革当地进贡端砚的弊端,离任时未带走一方端砚,展现出廉洁的品质。包拯后来进入中央,担任过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等职。他曾出使契丹,归来后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之后,他还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最终官至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在开封逝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孝肃”。</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生活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在应天府书院求学时,昼夜苦读,寒冬腊月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攻读。通过刻苦学习,他不仅获得了渊博的学识,还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进士及第,开始了仕途生涯。他在地方和中央任职期间,积极改革,推行新政。曾担任过西溪盐官、秘阁校理、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职。在地方任职时,他兴修水利、救灾济民;在中央任职时,他敢于直言进谏,针砭时弊。康定元年(1040 年),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积极防御西夏的进攻。他改革军队编制,选拔将领,训练士兵,修筑城寨,使西北边境的局势得到了稳定,有效抵御了西夏的侵扰,提升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发起了“庆历新政”。新政旨在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但因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终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在调任颍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散文、诗歌都有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楷书道服赞》是范仲淹存世的唯一楷书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下面从基本信息、书法特点、流传情况等方面为你介绍:此作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大约创作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当时范仲淹已59岁,正处于人生的晚年阶段。全文为“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住。华胥之庭,可以步武。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体现了范仲淹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和对淡泊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经典散文作品,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年),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被贬河南邓州。此时,好友滕子京也因被诬陷而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滕子京上任后,重修岳阳楼,并写信请范仲淹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虽未亲临岳阳楼,却根据好友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及相关材料,挥毫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第一段交代写作缘由。说明作记是应好友滕子京之请,同时提及滕子京被贬岳州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之事,体现了滕子京的政绩。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胜景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生动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色,引出后文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色产生的不同情感。第三、四段:分别描绘了岳阳楼在阴雨和晴朗两种不同天气下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相应的览物之情。阴雨天时,“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迁客骚人会“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晴朗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迁客骚人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第五段:在前文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提出“古仁人之心”不同于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而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怀。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洞庭湖以动态和气势;“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将月光下的湖面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文中将迁客骚人的因景而悲喜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了古仁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怀,同时也为后文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做了铺垫。文章结尾的议论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了主旨,升华了主题,体现了作者超越个人得失的远大政治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 **文学价值**:《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借鉴。</p><p class="ql-block">- **思想传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p>